“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三姑六婆”是个贬义词?
2019-11-27 10:26:00 高鹗 曹雪芹

  还不知道:“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些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 楔子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社会的大家闺秀,你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出游和购物呢?

  其实,古代女人是没有出门和购物自由的。

  出门要得到长辈的允许。出门要事先安排,车马、服饰、随行丫鬟和家丁都要慎之又慎,还得由家里人陪同。这样安排后,大家族的女眷才能出门。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带着女眷去清虚观打醮,事先就得安排家丁清扫包场挂起帘子,贾府众人方才出行。

image.png

  至于购物,古代人要是看到今天的女生,可以逛街逛到晚上,可能会惊掉了下巴。古代一些体面人家的女性,是没有采买自由的。她们的日常所需,都会有专人负责。

  比如,《红楼梦》中姑娘们的脂粉,贾府都安排了专门的采办。探春想要购买一些时兴的小玩意,得拜托自己的哥哥贾宝玉带回家来。

  古代深闺女子,她们生活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一内一外,泾渭分明,不可逾越。能够帮助她们衔接的人,除了家里人,还有那些穿门入户的三姑六婆。

  2. 三姑六婆的职业角色

  三姑六婆从来都是自带贬义。这个词汇在汉语中一般说的就是喜欢搬弄是非、说人长短的妇女。

  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其实挺重要。元朝的赵素在《为政九要》认为三姑六婆的职业主要是“卦姑、尼姑、道姑、媒婆、牙婆、虔婆、药婆、医婆和稳婆。”

  这些职业都和古代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姑六婆在古代女子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精神生活,比如求佛问道;医疗生育,比如看妇人疾病和生孩子;以及买卖中介,帮大户人家物色下人和采买女性用品。

  古代女性求佛问道非常普遍,有经济条件的妇女还会不定期的向寺庙道观进行捐助。无论是信佛还是信道,都是妇女们的宗教信仰,成为她们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尼姑、道姑和卦姑为她们求神问卜,测算吉凶,成为她们贫瘠生活的慰藉之一。

  古代妇女除了相夫教子,不能读书、不能出游、不能随意聚会,生活空间已经狭窄得没有左右腾挪的空间。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求助于神佛,是她们不多的宣泄出口之一。

  在医疗生育上,三姑六婆中的药婆、医婆和稳婆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者多为男子。鉴于男女之防,女子寻医问药颇为被动。

  《红楼梦》中,晴雯生病,宝玉悄悄请来大夫帮晴雯看病。这个过程中,家中老年婆子要放下绣幔,在晴雯的手上放上手绢,才能让大夫诊脉。

  中医诊断的四个基础是“望闻问切”。仅仅靠把脉,大夫是没有办法正确诊断病情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半蒙半猜,在用药上保守,讲究稳妥。这样女性看病,常常被耽误。面对一些尴尬的隐疾,大多数女性宁可拖延病情,也不愿意求助于男大夫。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药婆、医婆和稳婆的作用就大得多了。

  药婆主要是给女性病人提供药石的女性。医婆的能力要更高一些,能够诊脉开方子,提供治疗方案。稳婆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古代保障女性生育安全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些时候,尼姑、道姑和卦姑会同时会兼具药婆和医婆的功能。古代巫和医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尼姑、道姑和卦姑会利用自己看病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让信众更加相信她们具备神奇的宗教力量。

  去年播出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这部电视剧中,贺家老夫人出生杏林世家,故而精通医术。华兰嫁人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生育,不方便寻医问药,盛家老太太就把贺老夫人请到家里来,为华兰诊断。

  具备良好业务水平的女医,在女眷中会有很好的口碑。口碑效应加持下,这些人在坊间妇女中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信任和尊重。

  稳婆就更不要提了。我国老百姓自古重视子嗣的事情。稳婆的服务对象上至大户人家的女眷,下至市井居民。大部分稳婆的专业能力都很强,很多时候专业男性医者还会向她们请教女性医学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助产技术与西方相比,非常发达,稳婆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技能水平高超的女医,一旦结交上官家或者宫廷,立即身价倍增,再也没有人敢视之为贱业。

  而牙婆、媒婆和虔婆的功能和今天的中介相似,提供买卖服务,她们起到提供信息、穿着引线的作用,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

  牙婆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买卖奴婢,有些时候还会兼任小商人的角色,替潜在买家采办胭脂水粉、服装乃至珠宝等女性用品。

  媒婆顾名思义,就是介绍姻缘。古人无媒不成婚,媒婆的跑腿钱,可能相当可观。

  虔婆的角色,类似于老鸨。大家族的人需要纳妾,购买通房丫头,这些人就会是优先考虑对象。虔婆和牙婆的区别在于就在此。虔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古代的扬州瘦马。

  基本上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判定,三姑六婆的存在,是古代妇女家门闭塞生活的补充。她们拓宽了深宅大院女子的社交圈,成为她们不多的了解外界生活的渠道。

  3. 《红楼梦》里出入贾府的尼姑和道姑

  《红楼梦》内,当贾府引来盗贼时,就有甄府的人在嚷嚷:“我说这三姑六婆是要不得的!我们甄府里从来是一概不许上门的”。

  可见,和三姑六婆的来往,已经上升到维护家门的地步了。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张大财主家的女儿金哥本来和守备家的公子订婚,却又被另外一个李少爷看上。张家想要借此退婚,奈何守备家不干,还要打官司。张家借此通过铁槛寺的尼姑静虚找到凤姐帮忙。凤姐为了显示能耐,立即用贾府的关系帮忙张家退婚,收了三千两银子。

  可怜张家女儿和守备公子皆是殉情而死。

image.png

  在《后楼梦》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人一起发了魔怔。背后替赵姨娘出谋划策加以陷害的人正是时常出入贾府的马道婆。

  马道婆向贾母吹嘘“好几处王府的太妃和锦乡侯的诰命夫人都在她这里供奉香油,图个吉利”,就能窥见她经常行走在王侯将相之家。

  马道婆对于贾府的人事关系很熟,知道赵姨娘的心病就是贾宝玉和王熙凤。这才“作法”使得贾宝玉和王熙凤叔嫂两人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回。虽是封建迷信,却可见当时这类人要是心术不正,的确危害不浅。

  三姑六婆能够自由出入内房深处,来往各家,人际关系宽广而复杂。她们是古代社会少有的能够自由行走在社会上的妇女。凭借这些职业,她们的金钱收入可能不比家里的男人差。当经济基础好了之后,她们在家里有可能挑战男性作为大家长的权威,底气自然不差。

  这些职业群体内,必然有一部分,会利用职业之便,散播谣言,搬弄是非。她们深入内院,了解各家女眷的实际情况甚至是秘密。比起一般的妇女,她们更加巧言令色能说会道。古代女子的品行要求是柔顺安静,对于巧舌如簧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文化排斥。

  除了散播谣言,搬弄是非,她们还有可能贪图小利,没有任何职业道德。比如借着出入内院的机会,顺手牵羊,或者欺客户不懂行,漫天要价。等到客户明白过来,为了面子,也只能忍气吞声。

  4. 为什么三姑六婆的名声这么差?

  除了行业内的害群之马存在,三姑六婆的刻板印象这么差,还在于她们的存在,和封建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传统男女关系讲究的是男外女内。女性的天地在于家门,门外的世界是禁区。幽娴贞静是对女子的要求。“内部”是女人最好的天地。

  而这些三姑六婆,要么不婚嫁不生子,要么离开家门四处奔波赚钱,成为当时不多的能够独立赚钱的“职业女性”,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自然成为有话语权的文人鞭笞和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礼教达到高峰的明清时期,女子外出游玩、会友甚至烧香拜佛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奔波于市井巷陌的三姑六婆,活动空间要大得多。她们的活动空间能够延伸到官府。比如,在涉及到女性犯人时,官府常常需要稳婆和女医的协助。

  市井小道消息常常有趣有料,最能排遣闺房的冷清和寂寞。因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最容易和这些三姑六婆建立起闺蜜情。至于是不是良性的闺蜜情,是男性大家长最担心的事情。

  三姑六婆作为要赚钱养家糊口的人,爱钱爱名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赚钱本质和封建礼教下的贞节观念是相互对立的。贞节观念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经历过尘世风浪和豪门肮脏事的三姑六婆来说,可能会对这种观念嗤之以鼻。加上她们的口才,男性大家长们肯定会担心,她们有本事让“节妇变成不良”。

  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是主持家务,深居简出。问题的矛盾之处也在此。要管好一个家,尤其是一个大家族的事务,是永远不可能深居简出,她必须和别人打交道。

  士大夫的不安也恰恰来源于此。中国古代社会和礼教要求下的社会秩序是两个世界,这种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恰恰为三姑六婆提供了职业空间。

  所以说,三姑六婆招来的恶评可以简要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的害群之马,二是她们的谋生方式和传统文化相悖。三是她们一般都是出生寒微的市井小民,自然不为知识阶层所喜。丑化她们,成了文人们的固定思维。

  矛盾的是,恰恰这种限制和歧视,才为三姑六婆的左右腾挪创造了社会空间。当跨越家庭内外的藩篱,出入社会公私领域不再是男性专属时,这些空白和社会空间就被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所填补。尼姑、道姑和卦姑依旧存在,但已经是个人信仰的追求。医婆、稳婆和药婆被更加科学专业的医生所取代,女性有了财产自由和购物自由,牙婆之类的小角色更是没有了生存基础。

  可以说,在那个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封建社会,三姑六婆的存在,于女性可能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对于士大夫,可能更好相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