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前半生英明神武,为何后半生变得十分荒唐?

  说到李存瑁,一定是这样的形象,其中在这里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安史之乱后,潘多拉盒子被打开,藩镇割据这个魔鬼被放了出来,一直困扰中原大地200多年。从此之后,历史大潮就是各路英雄想尽办法削藩。可惜这个工程过于宏大,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地努力。最后,那个完成收尾工作的男人成了万人敬仰的大英雄,前面的炮灰们都多多少少成了笑柄。李存勖,就是炮灰之一。

  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史书记载,李存勖成年后:"状貌雄伟,得习《春秋》,豁达通大义,骁勇善战,熟知战略要术。又喜爱音乐、歌舞、俳优之戏。"当真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临死时,交给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也就是后梁皇帝朱温)。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

  李存勖24岁出道,人送外号"李亚子",但是出道的第一局就是一盘内忧外患的死局。原因就是老爹李克用和后梁朱温开战,结果在朱温占上风的时候李克用重病挂了。而且自己族内的兄弟叔伯还各种不服,比如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等人自恃手握军权,又年长于李存勖,对李存勖袭位非常不感冒,最后还成功的蹿腾了叔父李克宁叛乱。

image.png

  结果李存勖却来了一波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首先取得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后抢先行动,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杀李克宁、李存颢等人,然后内忧基本上就这么解决了。可以说李存勖的《春秋》没有白看。

  然后李存勖的操作就更秀的更厉害了,间接弄死朱温,灭掉后梁、大败契丹、活捉刘仁恭以后,天下的局势终于逐渐明朗了。"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是史书对他这几波操作给出的评价。

  公元923年四月,他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同年十二月灭后梁,统一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的遗命。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对演戏的格外爱,不但以钱而对,而且封以高官,最终酿成祸患,而被伶人所害,成为终生憾事由于蒙养伶人。

  梁朝灭亡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李存勖定都洛阳之后,就时常以作戏看戏为乐。他平时就散养了一批伶人,供其消愁解闷,如今大业已定,他更是终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了。他常常亲自粉墨登场与伶人们一同作戏,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作"李天下"

  这些伶人可以随时出入宫廷,而且还贵干预朝政。李存勖也将他们当成自己的耳目,非常宠信这些人。伶人中为害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同时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

  李存勖还经常率领着一批文武百官及伶人外出巡游,一路上沿途的地方官都大肆铺张,无度地供给,稍有不周到的地方,或被削职,或被斩首,由此而导致许多州县官纷纷弃职而逃。有一次到了魏州,又命伶人景进等人四处寻找美女,景进就派人强抢民女共计三千余人,装在牛车上,先行拉回宫中,大队人马行至中,李存勖将一片庄稼地当成猎场,带着左右军士人马前冲后奔,追逐猎物。

  农家百姓看见自己的田地颗粒未收,秋播后的作物却又遭毁,都远远地看着落泪、随行的人实在于心不忍,就拦住李存勖的马劝道:"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忍心践踏幼苗,断绝百姓生路呢?"李存勖想到自已贵为天子,外出打猎也得受到这样限制,不禁大怒,喝令把县令拉下去斩首。

  这时一个好的伶人敬新故意把县令拉到李大王马前,假意骂道:"你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打猎?竟敢让百姓在这块土地上种庄稼,你为什么不让他们饿死,好腾出这块土地,供天子跑马取乐?你这个县官真是该死啊!"说完,马上按下县令的的脖子,乞求斩首,其他的人见状也像演戏一样也随声附和着。见此景象李存勖又不禁大笑不止,遂放掉了县令。

  枢密使郭崇韬本来是李存勖倚重的朝中老臣,因不屑于理。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宦官,使这些人对他切齿痛恨,在李存勖题修避暑楼之时,他们便大进谄言,说:"崇府第豪华无比,无异室,他当然体察不到陛下是怎样地酷热缠身。"使老李对郭极为不满,渐生恨意。

  不久,郭崇韬曾荐举的河南令罗贯,因执法严谨,得罪了不少的伶人,被找个借口给处死了。后来,郭崇韬复命伐蜀,仅用七十天就大功告成。然而老李竞听信伶人们的谗言,听凭宦官在公元926年设计杀害了郭崇韬,还下诏说郭崇韬"拥兵谋反",并捕杀了郭夫人及她的三个儿子。

  当时谁得罪了伶人、宦官马上就会被诬为郭氏一党,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皆知李存勖贪图享乐,竟让皇太后行讼,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一片混乱。伶人们也骄奢淫逸,作威作福。

  在他沉迷于声色之中时,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终于埋下大祸。

  后来朝廷出现叛乱,李存勖派遣大将军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被叛军拥戴,随即在汴州谋反。并在伶人郭从谦的内应下攻人宫城,李存勖被乱箭射死,将尸首同一堆乐器一并焚化,李存勖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葬身于宠信的伶人之手。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句话我一直印象很深:"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文忠公好文笔,并且,他一个字都没有夸张。唐庄宗之盛时,"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毫无夸大。灭燕、灭后梁、灭前蜀、胖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武功之盛,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而至兴教门之变,"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半字不假。

  这般惨烈的对比结果,要找个难兄难弟,恐怕只有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李隆基了(但李隆基既非开国之君,也到底没有把自己直接玩死,戏剧化程度上,还是没有李存勖这么明显)。

image.png

  李存勖的前半生可谓风光无限,只可惜后半生却稀里糊涂。宠信伶人,伶人关键时刻造了反,甚至临终时还被自己的皇后补一刀。说可怜,其实也不可怜,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也许他临死前会幡然醒悟吧!但已经无济于事,他注定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的印迹。

  对此,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给李存勖的盛衰成败作了一个历史的点评,告诫后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