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欧阳修是怎么说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叫唐太宗纵囚。

image.png

  《资治通鉴》记载: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年唐太宗心血来潮,突然把监狱里的死囚全部放走了,然后约定回家一年,第二年秋天,还是回来受刑。

  囚犯大为感动,第二年全部回归,没有一个逃跑的。

  最终,李世民大笔一挥,竟然免除了他们的罪罚。

  初看这个事情,往往被李世民的胸怀所感动,他的大度竟然感化了死囚。

image.png

  但事实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不用等到我们来怀疑,在宋朝时就有一个人开始怀疑了,怀疑者正是《新唐书》的编写者欧阳修

  欧阳修专门写了一个《纵囚论》,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原因如下:

  君子才能实于信义,小人不可能施以信义的,这些死囚犯下大罪,是小人中的小人。君子都不一定会按约定去受死,何况小人?

  这些死囚犯竟然全部做到,这实在太可疑了。

  所以,欧阳修揣测这是李世民的一场秀,而这场秀里牵扯到了一个博弈,或者相互的猜测。

  首先,李世民要能判定这些人一定会回来,然后才会放他们走,不然,到时候一个也不回来,李世民不是沦为一个大笑话?

image.png

  那他怎么判定这些人会回来呢?他就得让这些囚犯猜到如果他们能够如约回来,就能得到赦免的奖励。

  所以,李世民赌的不是这些人被自己感化,赌的是这些人能够猜到自己将会赦免那些如约回来的人。

  欧阳修表示,如果真要测试,就先放一批,等这一批回来后之,照杀不误,明天再放一批,如果这批人也能回来,那说明死囚真的被感化了。

  但欧阳修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这样干,因为年年这样干,那以后都没有死刑了。

image.png

  这是欧阳修的说法,显然,欧阳修还说得比较含蓄。王夫之说得更直接:

  “(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的刑侦系统太厉害了,而且是连坐的,一个人被挂了号,就是北上胡地,南下粤地,都要被抓回来。

  死囚之所以不逃,原因之一是逃不走。

  而王夫之更是直接判定更隐秘的原因:……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

  王夫之表示,一定有人偷偷告诉了这些犯,如果明年老老实实回来,就能得到赦免。在这样的承诺下,死囚当然一一归队。

  所以,这就是李世民的一场盛世大秀,简直是瞒天过海。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搞这一场秀呢?有人,比如王夫之就说李世民是欺世盗名,那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真的是欺世盗名之徒,当然,他确实是改过史书,为自己粉饰过,但如果他真的只有欺世盗名的话,大唐盛世是怎么出来的呢?

  所以,李世民搞这一场秀,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image.png

  原因我们往上找。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笔记录: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这个是岁是贞观四年,也就是李世民搞死囚秀的两年前。我们再看看李世民一场秀放了多少人回家。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一共放了三百九十多名。

  这就奇怪了,两年间,大唐全年只有死囚二十九名,为什么两年后,暴涨了十倍呢?

  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世民在杀了张蕴古之后,法官引以为诫,所以判案就严了很多。李世民还专门问过大理卿刘德威。

  大理卿刘德威告诉他:现在审案,如果把一个人错误的关进了监狱没事,如果该关的没关,那事情就大了,法官要判重罪。这样一来,法官当然从严审判。

  那法官为什么这样干呢?答案在第一句: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

  也就是跟张蕴古有关系。

image.png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有个叫李好德的人,嘴上不把门,经常胡说八道,被有关部门举报后是要坐大牢了。这时候,负责审理的大理丞张蕴古汇报,说这个人是有精神病,所以胡说八道,按律不应该治他的罪。

  李世民一听就赦免了李好德。张蕴古听了之后,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好德,两个人还一起愉快玩起了围棋或其其它什么玩意。

  这时候,有人把这个情报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之下,把张蕴古斩杀了。

  这么处理,当然是有点过份了。而且随着这个案件的处理,后遗症出来了,法官们宁愿从严处罚罪犯。因为万一轻叛了,自己要负责任的。

  这样一来,唐朝的死刑犯大幅上升。李世民一看不对劲,连忙发文,要求对死刑 犯的判罚要慎重: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image.png

  可是,风气已经形成,一个文件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就算李世民反复强调,到了放囚那一年,依然有三百九十人,是张蕴古事件之前的十倍之多。

  那怎么办,李世民总不能站出来说,张蕴古的事情我办错了,我太严了,大家该放还是放吧。这样一来,可能会形成另一个极端。大家一窝蜂都开始不判死刑了。

  于是,李世民就策划了这一起释囚事件,故意放出死囚,然后等他们回来之后,再赦免他们。

  这样的处理一是重申了宽大的方针,又以道德为前提。自然就能对法官从严审判起到纠正作用。

  这应该才是李世民释囚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细思极恐啊,法官放一个人是死罪,皇帝放一堆人,却是龙恩浩荡。只是史书不能直接写出来,写出来就穿帮了,只能隐藏其中,拐着弯说,能不能看出来,就看大家的眼力了。

  读罢史书,总是让人掩卷长叹。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