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比朱允炆更适合做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嗣?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嗣?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五日,朱允炆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生。他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即皇帝位,年号“建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斯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听从黄彦清之议,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朱棣继统以后,追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乃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他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在盛年三十七岁病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了,应立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十分孝顺,自己十分喜爱,由是,立其为皇太孙。

image.png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三十日在南京即位,时年二十一岁。

  第二年,改元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以及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父亲的温和与好思考的脾性。他很腼腆,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以及儒家教育,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治言论和行事方法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措施,而这些变革措施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他举进士第一名。在明太祖时代,他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也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早在四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着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所以,这三个人都是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与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燕王朱棣的生母也许是明太祖的一位嫔妃,据说,她或许是蒙古人,或许是朝鲜人。他并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是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朱棣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艺,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相当出色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这一年,燕王只有十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二十岁的朱棣去北平就国。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徐达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达的长女。

  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但也使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了。特别是当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嗣,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显然异常失望。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皇帝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