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怎么样的一种病?天花猖獗时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020-02-19 20:38:05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天花猖獗时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病毒学家根据生物对人类、动物或植物造成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设立了生物安全等级。简单来说,病毒的传染性越强,生物安全级数也越高。因此,艾滋病、SARS列为三级病毒,而臭名昭著的天花跻身最高的四级,其威力可见一斑。

  17至18世纪,是天花最为猖獗的时期,清朝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少感染天花的呢?

image.png

  上图_ 天花病毒

  天花是什么?

  天花之名,源自患者痊愈后脸上留下的麻子。它是人体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能够引起患者全身或局部化脓性皮肤损害。天花病毒是一种依靠空气传播的痘病毒,结构复杂,生命力强,在痂皮、被服、尘土中存活数月至一年半之久,潜伏期平均约12天。

  天花分为大、中、小三类。它们症征相似,只是致死率不同。大天花会在3至5天内,出现无法控制的毒血症或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致死率超过25%,中天花毒性减半,致死率为12%,小天花仅有1%存在生命危险。天花造成全世界至少3亿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最早被消灭的传染病。

image.png

  上图_ 天花病

  皇太极被动避痘

  大约公元1世纪,天花由越南传入中国,中医称为“痘疮”。至明末,这种病毒已经遍及中原。崇德年间,皇太极选择第一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大动兵戈,而四月到八月往往偃旗息鼓。之所以在冬季征明,皇太极出于两大因素的考虑:一是后金居住在东北,对天花没有免疫力。二是天花喜热畏寒,后金军队在冬季作战,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天花。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十八,出征的贝勒发回战报,称:如若增兵,“勿以未出痘者遣之,患痘症。”皇太极回复:“倘遇时行痘疾,可令我未出痘之诸贝勒及蒙古未出痘之诸贝勒还,… … 其随从亦酌量遣回。”由此证明,皇太极为了避免感染天花,减缓了军事行动。

  “崇祯三年正月癸亥,建人之建昌。东风解冻,敌马减弱,建人最畏痘,三月壬午,四王子(皇太极)次房山,轻骑向都城,遣使持书议和。四王子观城北大门道旁,痘殇累累,惧不敢进。”激烈的战事因“痘殇累累”而中止,足见后金畏痘如虎。

image.png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明金战事陷入胶着之际,扬古利建议:“我今当深人敌境克城堡,贝勒、诸将已痘者驻守,未痘者从上还都。”此时正值天花高发的夏季,皇太极只派遣生过天花的将官出征,以此减少天花对后金军队的伤害。

  天花传染性极强,一旦在军营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皇太极对此要求各牛录发现天花患者,其章京必须及时通报,不得延误。皇太极曾因“固山贝子博才托闻本牛录下索克什出痘,又经松阿里告,竟不声明,仍留在营,与御营相近,罪一,… 着革去贝子爵,罚银三百两。”皇太极通过对贵族革爵罚银的方式,强化后金对天花的重视程度。

image.png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侧福晋→庄妃→皇太后→太皇太后

  康熙主动防控

  皇太极对天花倍加警惕,依然防不胜防。清初定鼎中原的“八大铁帽子王”中,岳托和多铎先后罹患天花而薨。有鉴于此,顺治病逝后,孝庄皇太后听取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认为顺治三子玄烨出过天花,具有终身的免疫力,将其扶立为帝。

  康熙即位后,意识到天花对清朝的威胁,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天花的蔓延。他在北京设立专门的“查痘章京”,向八旗普及和提高防范天花的事宜。对“其出洋贸易回国家,官阅其人有痘发,则俟平复而后使之人。”这一制度延续到嘉庆年间,查痘范围扩大来华商船,成为中国最早的检疫制度,同时,在太医院成立痘诊科,广征名医,加强治疗天花的力度。

image.png

  上图_ 康熙皇帝曾在自己撰的《庭训格言·国学经典》中,对自己子女提及天花种痘的事情

  当时,蒙、藏、回、维等各民族首领大都是未出过痘的“生身”, 由于天花的肆虐,各民族的入京觐见制度一度中止。康熙曾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巡幸热河,发现了一处避暑胜地。于是,他兴建避暑山庄,建立围班制度。如此一来,既能消暑纳凉,又避免少数民族贵族感染天花,融洽了中央和各族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是对传统隔离措施的创新,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image.png

  上图_ 《引痘略》中的种痘刀式,民国医药文献博物馆藏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版

  民间的种痘免疫

  其实,种痘免疫是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措施。清朝医家俞茂鲲在《痘疹金镜赋集解》中指出:“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据此推断,至少在十六世纪,种痘法已经在民间普及了。

  种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痘衣法是给接种者穿天花患者的内衣。痘浆法是鼻中塞入用蘸有天花泡浆的棉花。旱苗法是把天花痘痂细末吹入接种者鼻内。水苗法和痘浆法类似,不过痘苗由泡浆变成了调湿的痘痂。

image.png

  上图_ 十五世纪,中国就利用天花患者的疮痂,干燥后加工成粉,吹往人体鼻腔,起到免疫作用

  当时的医生发现,直接用天花泡浆或痘痂接种,毒性较大,接种者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医生将这种痘苗称为“生苗”。清朝医家朱奕梁的《种痘心法》和郑望颐的《种痘法》不约而同采用了安全可靠的“熟苗法”。

  “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不可不知。”“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拨愈精,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这一做法是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炼,达到保留免疫抗原、降低疫苗毒性的目的。“熟苗法”和现代疫苗法不同的是现代疫苗采用动物代替人体进行接种培养。

image.png

  上图_ 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之子)出痘痊愈恩诏

  随着人痘接种法日益成熟,康熙不仅大力向民间推广,还命皇子在年幼时全部种痘。此后,“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十八世纪初,土耳其自俄罗斯引进人痘接种法,并且改进为针刺法。

  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玛丽·蒙塔古将种痘法带入英国,在当地颇为流行。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在针刺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法。直到上世纪上半叶,人痘接种法依然在民间盛行。

image.png

  上图_ 欧洲接种牛痘疫苗的儿童

  综上所述,只要措施得当,天花并非不可战胜。经过皇太极和康熙两位君王的推动下,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自豪地说:“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从当初的“惧不敢进”到后来的“皆得善愈”,说明天花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力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