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和寒食节相比 西夏人为何重视的是前者

  对寒衣节与寒食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寒衣节与寒食节只相差一个字,但是风俗习惯相异,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更是大不相同。寒衣节与寒食节在我国古代的地位都比较高,但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及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西夏人的心目中寒衣节比寒食节的地位更高。

image.png

  寒食节随着历史的发展往往与清明节混为一谈,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寒食节。而寒衣节在北方较为盛行,西夏人聚集于我国古代的西北地区,他们尤其重视寒衣节,寒衣节对西夏人民生活也造成一定的程度的影响。

  一、一字之差,万般不同

  寒衣节与寒食节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唯一的联系就是同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们不仅来源不同、存在时节相异,风俗习惯更是大不相同。

  寒衣节别名“祭祖节”,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寒衣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另两个鬼节分别是清明节和中元节。这些节日的共同点就是人们都要祭祖烧香,以表达对逝去先祖的怀念,期盼他们对后代有所庇佑。寒衣节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

  关于寒衣节来源的传说众多,其中最为大众熟知的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因孟姜女的这一举动,我国家多了一个传统节日——寒衣节。相传孟姜女十分关心爱护自己的丈夫,孟姜女感到天气日渐寒冷,便去修筑长城的地方寻他的丈夫,为他送去棉衣,没想到丈夫已经去世了。

image.png

  人已归西,阴阳两隔,寻夫无望,于是她便抱着丈夫的遗物跳海了,就在她跳海的那一瞬间,海上便拱起一块礁石,这块礁石就是姜女坟。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地散播开来。她跳海的那天为十月初一,人们就将这天定为寒衣节,大家都在寒衣节这天为自己关心的人送去衣物,以表达关心与爱护之情。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大家都会焚烧冥币和冥衣,献上一些食物,由于寒衣节是每年的十月初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寒衣节到来,人们会提醒身边人多加些衣裳御寒。

  个别地区的寒衣节具有的特殊的纪念意义,比如江苏一带为了纪念一个放牛娃,会在寒衣节当天吃一碗红豆饭,以此来纪念那个放牛的孩子。

  清明节的前一两日就是寒食节,它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寒食节那天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只有清明节那天才能重新生火。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增加了祭祀、扫墓、踏青、斗鸡等风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最初寒食节只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传播,寒食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直至后来也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而设,春秋时期,介子推效命于晋国公子重耳门下,他四处奔波,为主人奔命,无论发生什么,始终跟随重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一众取得胜利,顺利成为晋文公,介子推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使命,遂欲回到家乡陪在母亲身边尽孝。

image.png

  但晋文公看重介子推的才能,怎可轻易放手,他想让介子推继续辅助自己治理天下,但介子推一心为母,不想继续做官,迫于无奈他只好背起自己的母亲躲进绵山,与母亲在绵山隐居下去,希望就此表明自己的决心。

  后来晋文公听取别人的建议,在绵山脚下放火,考虑到他是一个孝子必然会背母亲下山,不曾想放火的人把绵山四周都烧了起来, 最终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没有生还,死于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赞扬他忠君孝母的行为,便下令在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寒衣节在西夏广为流传的关键,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观念、风俗等使得寒衣节更容易被西夏人所重视

  西夏人的佛学信仰西夏建国初期,保守温润的儒家文化并不能够适应西夏立国的需要,因此西夏虽然崇尚儒家文化但依然有所借鉴有所舍弃。儒学在西夏人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况且西夏人有他们自身所信仰的佛学,佛学既然已经成为西夏人的信仰,那必然比儒学的影响力大。

image.png

  再者西夏对于儒学引进中也没有发现关于介子推的记录,既然没有介子推,那么寒食节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小。后期随着汉化的一步步深入,寒衣节才流传流传进来。

  西夏特殊的气候条件“气候多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西夏在八月就开始出现霜降现象,可见西夏气候大多阴冷潮湿,人们肯定乐于吃热食暖身体,而不巧的是寒食节最大的特征就是禁火吃冷食。试想一下外面下着霜甚至飘着雪花,依然要求吃冷食,还没拿到手里,西夏人就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了,这大概没有谁愿意,更不用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况且从人的生理方面考虑,寒食真的不利于西夏人的身体健康,就算是年轻力壮的西夏小伙子们吃了冷食,对胃的冲击力也是不小的,那老人和小孩呢?他们就更无法承受冷食了,从种种方面考虑西夏还是不容易接受寒食节。

  西夏人“重死轻生”西夏人自己的思想观念也与寒衣节的风俗不谋而合,西夏人自己动手打下天下,因而对死者带有敬畏之感,他们往往“重死轻生”。既然寒食节与寒衣节都有缅怀先烈的作用,那么为何不选择那个对自己造成伤害小的那个呢?

image.png

  寒食节在中原流传之际,由于造成老人和小孩丧命,就已经被大多数人摒弃,能流传到西夏并且被接受的可能性小。寒衣节则大大不同,它不会对老人和小孩造成什么伤害,仅需在寒衣节那天做些吃食或烧些棉衣,这代表表达对逝去的人怀念和尊敬即可。

  西夏人的“敬鬼”风俗据史料记载西夏人有敬鬼的风俗,既然有敬鬼的风俗,那么对于祭祀鬼神的节日应该更重视才对。西夏谚语有“宽宽心心天祐助,急急忙忙鬼催促”,足以证明,西夏人对于鬼神的重视。而十月一日对西夏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每年十月一日这天,西夏会主动向宋讨要赏赐,倘若不是有重大节日发生,他们是不会这样强烈要求的。他们要求在这一天讨要赏赐就是为了庆祝节日,也表达了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寒衣节规定的日期刚好就是十月一日,可见寒衣节在西夏是极受重视的,相反寒食节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及寒衣节。

  西夏人心目中寒衣节略胜于寒食节是有由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决定的。寒衣节和寒食节各有不同,但对于西夏来说更容易接受的自然是寒衣节。

  三、西夏人对寒衣节的重视不仅有利于百姓生活安定,推动经济的发展,更增强了西夏人的民族认同感,“孝道”也得到弘扬

  西夏人对于鬼神十分重视,因此对寒衣节必然也十分重视,寒衣节有赠衣的风俗,西夏很是看重这一风俗。寒衣节之前家家户户的妇女就开始着手准备祭祀要用的衣服,寒衣上面绣有先祖的名字,名字的作用在于防止别人拿错衣服,不至于使自己的先祖受冷。

  对于西夏的商家来说,十月一日是祭祀的节日,他们早一个月就开始兜售寒衣,寒衣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祭祀用品。寒衣节的盛行使得西夏的商家又多了一个收入来源,对西夏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image.png

  寒衣节的目的是祭祀先人,寒衣节中的祭祀活动是西夏人的集体活动。祭祀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增强西夏百姓的民族认同感,当大家都为一件事共同努力时,在不知不觉间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

  寒衣节无形之中可以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西夏人民生活的安定。百姓生活安定了,西夏君主管理地方时自然相对容易,君主可以将重心放到其它方面,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夏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寒衣节的祭祀活动,有利于西夏的孝道的形成与发展,对祖先产生敬畏之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加祭祀活动有利于西夏人增强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祖先的敬畏之情,通过寒衣节的种种活动,让西夏人从小就感受到寒衣节的重要性。

  祭祀过程中极其严肃,祭祀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先祖,西夏人从小就能意识到先祖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孝道,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西夏社会向好的发展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西夏书事》

  《西夏谚语》

  《后汉书

  《宋会要辑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