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长城长什么样?揭秘古罗马帝国的防御体系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罗马,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

  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资治通鉴

  长城和古罗马联系到一起确实有够魔幻,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已经习惯了"中国长城"这样的印象,换言之长城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特殊符号,就像熊猫一样。不过天下之大,无所不有,在欧洲其实也是有长城的,只不过比起中国长城来说显得并不怎么出名和完整。

image.png

  这就是古罗马长城体系,这道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长城防线构成了罗马帝国的防御体系,在某些重点地区设防以保护它们高达5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和罗马人民。

  日耳曼长城:Z字形的欧洲防线

  日耳曼长城又或曰德国长城,这是由于日耳曼长城大部分都分布在德国境内,另一方面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最北端的领土大概就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古时候的帝国王朝对于边境和国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在早期历史上,罗马帝国对边境的经营主要是依靠他们发达的道路系统和军团。

  罗马帝国拥有相当发到的道路系统,在帝国的四周以及势力所能触及的地方,罗马人围绕着帝国修建了长达7.8万公里的罗马道路体系。这个发达的道路体系无疑拉近了罗马行省之间的距离,使得军队更够拥有更高效的机动性,以更快的速度将军队投送到目标地区。

  而在边境,起初罗马人依靠这套道路体系和军团结合的方式承担起了守护边境安全的重担,这些罗马军团在这条道路体系的主干道或节点处营建军营,定期进行移动巡防,既完成了军队的训练任务,又完成了边境的维护工作。这是由于早期罗马帝国面对的敌人只是一些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部落反抗。

  譬如早期罗马在对日耳曼地区的征服过程中,由于日耳曼人尚还是十分松散的部落时期,因此罗马帝国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地区,将自己的边境扩张到易北河。不过,由于罗马帝国无力派出军队占领日耳曼地区,双方之间只能签订一种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

  日耳曼人的崛起是意识到要击败罗马人必须拥有更精良的武器和一个联盟式的大部落,这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力出现转变的一个时期。由于日耳曼部落联合到一起形成联盟,于是罗马帝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屈辱的一次失败。在公元9年的时候,屋大维派出三个罗马军团近三万人的部队远征日耳曼,战争的结果却是在那场著名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以罗马人的全军覆没而告终。

  屋大维得知战事失利的消息后,接连几天的时间里都在呢喃自语:"瓦卢斯,瓦卢斯,你把我的军团还给我!"

  条顿堡森林战役以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的边界维持在了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而日耳曼人以后更是大规模的南下入侵罗马帝国的边境。仅凭借以前的道路体系和军团作战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防御日耳曼人入侵的作用,于是"日耳曼长城"就这样应运而生。

  日耳曼长城是利用莱茵河与多瑙河的走向人工+天然的模式来修建的,因此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出现Z字型的走向。这也导致比起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上修建的哈德良长城来说,日耳曼长城显得更为简陋,虽然它的长度达到五百多公里,在莱茵河段工事最初是用木栅栏、带状土地和木质瞭望塔组建起来的,而不是全部都使用石砖结构。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万名罗马士兵修建了这个长城,在某些地段修建了城墙,但更多的是用木栅栏取而代之,并修建起每隔四百米左右一座,总数超过九百多座的瞭望塔,沿线分布驻扎着120多个军营。这些军营类似于要塞,在军营里面是指挥所以及士兵驻扎所在,配套有完善的宿舍、澡堂和医院设施。

  实际上罗马人之所以只是采取简单的材料来修建这道长城,并非是希望一劳永逸的把日耳曼人抵挡在莱茵河以北。中国的长城并非一开始都是采用石砖,明朝以前很多朝代修建的长城都是简易的夯土+石块,这是因为长城的修建实际上是降低日耳曼人或游牧民族袭击边境的机动性,尤其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来说,一条可能并不算十分坚固的长城就足以把它们挡在边境外面而无计可施

  而防守方只需要以点+线的方式就能完成对边境的防守任务,比起没有长城,修建长城必然会让游牧民族侵扰边境的机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样,罗马人沿着莱茵河与多瑙河修建的长城,凭借天然的河道防御和简易的人工军事防御工程,就能最大限度发挥防御日耳曼人的目标和作用。

  因此看待长城的用处实际上并非是看它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把敌人挡在城墙外面,而是降低敌人频繁袭击的困扰,同时弥补应对游牧民族超高的机动性时自身的不足。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帝国内部陷入混乱之中,疲于应付内部的纷争导致罗马帝国无力应付边境的防务,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帝国的"线式防御"开始转变为"纵深防御"。

  防御的重心从边境转移到了帝国内部,这种防御措施是依靠帝国内部大量的城堡和军事据点进行相互配合,即便敌人攻破边境城墙后还要面对帝国内部布防的大量军事要塞和军团。这一点实际上在中国也有所体现,在外围依靠长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内部则以城墙作为第二道防线。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使得日耳曼人最终还是突破日耳曼长城进入罗马地区,最终日耳曼长城逐渐被废弃,而罗马帝国也在日耳曼人的折腾和自身的衰败下走向分裂。

  哈德良长城:横断英伦的两条项链

  罗马人对不列颠群岛的远征始于凯撒,他在公元前54年左右两度带兵攻打不列颠,但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公元43年,在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的攻打下,英格兰最终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罗马帝国对不列颠的征服大约止步于英国泰茵河附近,而北部的苏格兰并没有被纳入帝国统治之中。

  这导致在哈德良皇帝下令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帝国在英格兰的统治时常面临着来自于苏格兰的攻打。奇怪的是,在以扩张帝国领土为闻名的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似乎无心将自己在不列颠岛上的势力向北推进。在哈德良即位之前,罗马帝国在图拉真的手中以积极的扩张策略而达到巅峰。

  这位皇帝一心想要重现亚历山大大帝的荣耀远征印度而无果,在他去世后,他的养子哈德良即位。后者是和他的执政观念截然不同的人,即位后的哈德良皇帝放弃了图拉真时代的扩张政策,开始采取休养生息的防御姿态。

  这个政治观念让他在公元122年巡察不列颠的时候决心修建一道横断不列颠的长城,以阻绝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的侵扰。这一工程当年就开始动工,最终在六年的时间里动员三个罗马军团完成了这一长达120公里的军事防线。

  它东起泰恩河口,西抵索尔韦湾,完完整整的横断不列颠。这是一条远比日耳曼长城更牢固的防线,高约4.5米,宽约2.5~3米,动用了超过75万立方米的石头,南北两侧挖建有三米深九米宽的壕沟,在南壕沟之间两侧又有一道堤坝,在城墙和堤坝之间有一条军事通道。城墙之间每隔一罗马里修建有一座能够容纳六十人的里堡,而里堡和里堡之间又有两座瞭望塔。

image.png

  此外在里堡之外又有一座大型要塞,能够容纳500~1000人的士兵,里面修建有医院、指挥部、营房和粮仓,整条防线上一共修建有十六座大型要塞,沿途分布着超过一万名罗马士兵。到了继任者罗马皇帝安敦尼·庇护时代,罗马人将自己在不列颠的领土向北推进到了克莱德河一带。

  在公元142年的时候,这位皇帝又下令修建了一条东起福斯河湾,西到克莱德河湾,全长60公里的安敦尼长城,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疆域在不列颠岛上的进一步扩张。两条长城修建完毕后,同时也标志着古罗马长城防御体系最终完成,由日耳曼长城、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共同组建起罗马帝国的长城防御系统。

  而在不列颠岛上的两座长城宛如两条项链一般戴在不列颠岛的脖子上,哈德良长城是罗马人修建的最完备和坚固的防御工程,比起略显寒酸的日耳曼长城来说,哈德良长城更坚固,各项军事功能更加完备和成熟。不再像日耳曼长城一样是依托河流作为天然障碍,而是直接人工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大量的要塞和堡垒为罗马军团提供了驻防和守卫的作用,其完备程度可以说是丝毫不亚于中国长城的。

  这两条长城防线最大限度保证了罗马人在不列颠岛上的统治,后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当罗马人撤离不列颠以后,日耳曼民族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丹麦人相继开始入侵不列颠,这两座长城也因此逐渐被废弃。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发挥过它的作用,似乎仅仅只是一个证明罗马人曾经来过这里的证据。

  与中国长城不同的是,中国的长城在历朝历代都有所加固和重修,在绝大部分的时候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罗马长城在罗马帝国衰落和分裂以后便沦为了废弃物,从地理上而言,这是长城之于罗马和中国发挥的不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