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曹丕都称帝后 孙权迟迟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称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次年刘备宣布称帝。而孙权自211年起,一直使用曹氏所封吴王的身份统治江东,直到229年,孙权才称帝。当时,刘备已死6年,曹丕也死了3年。为什么孙权要迟迟称帝呢?

  要知道,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一代英主,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巩固和发展了东吴基业。吴国使者赵咨出使曹魏称其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而《吴主传》曹操曾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image.png

  孙权认为称帝的时间还没有到,最主要原因是江东地区发展还不成熟,假如过早称帝则会导致腹背受敌的情况,聪明的孙权选择依靠曹魏政权,被封为吴王。

  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其不挡之势以致曹操有迁都之念,威震华夏。

  就在此时,孙权一边利用吕蒙、陆逊两个新人,自己也“装孙子”来麻痹关羽;一边则写信给曹操“乞以讨羽自效”,“称臣于操,称说天命”,还嘱咐再三请求保守机密,等到关羽大量抽调荆州守兵前往樊城前线作战时,竟暗地里发动“白衣渡江”一举收复荆州。

  依靠这一招韬光养晦之计,孙权斩杀了关羽,夺回荆州。之后,他继续推行“外交牌”转移曹魏政权的视线。

  次年10月,曹丕篡汉称帝,孙权却是向曹魏政权“使命称藩”,送回俘将于禁,并接受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

  因为孙权心里十分清楚:刘备一定会为兄弟报仇。

image.png

  实际上,孙权真正担心的是:刘备与曹丕两路大军攻吴,孙吴两面受敌。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三个月后,他就以“替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报仇”为由,冒然发动了“夷陵战争”。

  在做好曹魏政权外交工作的同时,孙权也在调兵遣将,积极备战,设置“三道防线”。接着,孙吴军队采用“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拖垮敌人,寻机歼灭”的战略战术,最终在十三个月后让盛气凌人的“刘皇叔”悲叹“吾乃为陆逊所折,岂非天邪?”

  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孙权却选择隐忍,韬光养晦,讨好曹魏政权,智败刘备,将第一次称帝的机会放弃了。

  223年4月,群臣以为东吴发展着想,劝谏孙权进帝位、尊帝号,但是被孙权拒绝了。

  此时,孙权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曹操,也不同于刘备的道路:只是将曹丕的年号“黄初”,刘备的年号“章武”各摘取一字即“黄武”,当作自己吴国的年号,等于第二次称帝的机会也放弃了。

image.png

  孙权能做到如此,确实不易。要知道,孙氏父子均有强烈的“皇帝情结”。当年孙坚一得到传国玉玺,就兴高采烈地返回东吴老家“顺应天命”之举。而孙策,在听了张纮对汉末国家大势,以及为孙氏军阀谋划的政治前景以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希望与其“同符合契”。孙权接替父兄“产业”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二十九年内,将“联蜀抗魏”、“通魏弱蜀”导演得得心应手,不仅智败刘备,还“忽悠”了曹魏政权。

  最终,公元229年4月13日,孙权成功称帝,年号由“黄武”改为“黄龙”,国旗则为“黄龙大牙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