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明朝帝十八位内阁首辅,辅佐了五代明朝帝王

  刘健,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在首辅徐溥退休荣归故里后,刘健接任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八位内阁首辅。他延续了徐溥的施政方针,竭尽所能维持“弘治中兴”的局面,称得上是一任称职和合格的首辅大臣。

image.png

  刘健(1433年——1526年),字希贤,河南洛阳人。其父刘亮,官至三原教谕,这个官职听起来很拉风,实际就只是不入流的基层教育官员。

  家境虽然不富裕,但是刘家的家风和家教却极好。刘健自小就接受了正统而严格的封建教育,有幸拜在著名的理学家薛瑄门下读书。

  据说,刘健自从出生起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母张氏在怀孕期间做了一场梦,梦中拜见天帝派来的使者,他手捧紫衣玉带来到刘家中堂。被此梦惊醒不久,张氏就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取名刘健。

  幼儿时期的刘健表现得就异于常人,他不仅头骨高隆,而且天赋奇佳。许多算命先生都啧啧称赞,认为此子将来贵不可言,必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据《七修类稿》记载,一位云游的高僧见到刘健后,当即表示此人会“官至一品、寿过一百。”

  1460年,二十七岁的刘健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成为了一名国家的后备干部,留在北京熬资历和排大队。

  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在此时拉关系和找靠山,希望尽早被叫号,被提拔。而刘健却表现得非常平和,非常佛系,他只知道继续埋头苦读,修身养性,甚至到了不合群的地步,引起别人的挖苦并被戏称为“刘木头”。

  刘健这种“洁身自好”和“修性治学”的态度,成为他今后从政的主要特点,成为他追求诗和远方的主要动力,也成为他令人难以望及项背的主要原因。即便是日后已经位居高位,他的这种性格和特点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翰林院编修的岗位上排队期间,有的人很快就排到了,短的只需要一两年时间;有的人排得慢点儿,需要十年的时间;有的人排得再慢点儿,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而刘健,他在这个位置上排了整整二十八年,确实是没有最慢,只有更慢。

  不得不说,刘健的官运似乎并不太好,长久以来都郁郁不得志。他在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只担任编修或师傅等虚职,很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幸好,他在当师傅期间,和自己的学生相处的非常融洽,甚至还相互引为知己。而这个学生,就是现在的太子朱祐樘,未来的明孝宗朱祐樘。

image.png

  1488年,朱祐樘登基称帝,而身为太子师傅的刘健,终于等来了好运。同年,他被新帝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获准入阁参预机务。

  1491年,刘健又被擢升为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衔,继续在内阁当值。虽然不是首辅,但刘健和徐溥的话在孝宗皇帝这里比首辅刘吉的话更加管用,因为刘吉的恶名早已被朱皇帝熟知。

  通过不懈的努力,明孝宗终于将蝇营狗苟的首辅刘吉赶回了老家。于是,徐溥成为首辅的同时,刘健也成为了内阁次辅。看来,官场就是站队伍,就是选圈子,这个道理古来如此,无比正确。

  1498年,由于首辅徐溥眼疾严重,已经几乎失明,完全不能处理内阁事务。经过多次请辞,孝宗皇帝终于同意他荣归故里,离开内阁颐养天年。

  在徐溥离任后,刘健顺理成章接任了首辅一职,同时还加封少傅头衔。这个头衔,基本都是首辅大臣在过世后才会被追封的,由此不难看出,朱祐樘这个学生对他的刘老师还是非常认可的。

  1502年,在刘健、李东阳等阁臣的主持下,《大明会典》的修订工作终于完成。在这部汇编集里,详细罗列了明代几乎所有的典章和制度,以供当时和后世学习借鉴。

  孝宗皇帝龙颜大悦,特旨加封刘健为少师兼太子太师,继续担任内阁首辅。而且!他赏赐蟒衣一件给刘健,这个赏赐尤其稀缺,需要大书特书一番。因为,纵观整个大明王朝,第一次有大臣被御赐蟒衣,据《明史》记载:

  《大明会典》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与东阳、迁同赐蟒衣,阁臣赐蟒自健等始。

  自太祖皇帝建立明朝,他就定下了不杀言官的祖训。因此,有明一朝将近三百年,言官们都非常的活跃,他们对于朱皇帝和朝臣的过失屡屡弹奏,而且还是“风闻言事”。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官位越高,遭到的弹劾也就越多。自然,首辅刘健也不能幸免,尽管他已经足够的优秀。

  刘健的位高权重,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尤其是,见到孝宗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倚重无比,朝中的言官们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的弹劾行动。

  在言官们看来,刘健是否需要弹劾倒在其次,如果真能参倒这位深受朱皇帝支持而且官声极佳的首辅大臣,那必将会是一件足以青史留名的壮举。

  面对一浪又一浪的弹劾,比如“阻塞言路”、“居功自傲”、“狂悖不羁”、“挟权乱政”等等。刘健本人倒是看得很开,尽管心有不甘,但还是照常上班,照常工作,尽量不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言官们尽管大都是捕风捉影,甚至是“莫须有”的指责。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并没有做太多的辩解。

  可是,他的学生皇帝朱祐樘不干了。孝宗认为,自己的老师刘健历来公忠体国,鞠躬尽瘁,这帮言官们“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于是,朱皇帝迅速安排锦衣卫出手,将带头参奏的江瑢等人问罪下狱。

  刘健当时就暗叫一声“不妙”,因为官场的平衡被打破了。

  明朝对于言官们一向宽容,你可以捕风捉影的风闻奏事,我也可以对你的弹奏内容置之不理。但是,朝廷却不能因为言官奏事而对其问罪,因为无论所奏内容是否准确,他们都是在履行职责而已。

image.png

  在明孝宗捅了马蜂窝以后,立即引来了更多对于首辅刘健的弹劾,就连之前没有参与此事的朝臣都纷纷下场,加入了弹劾阵营之中。言官们纷纷撸起袖子,像炸了毛的公鸡一样上疏朱皇帝,表面是对刘健开火,实则却是向明孝宗施压。

  当初面对言官的弹劾时,刘健并不在意,因为自己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可是,如今得到了朱皇帝的明确支持,自己反而产生了顾虑,因为他担心长期以往会影响朝政。

  在此背景下,刘健主动上疏乞罪,违心的承认言官们在奏折中提到的一些事项,同时请求孝宗赦免江瑢等人。终于,随着江瑢等言官被释放,这次风波才归于平静。

  到了明孝宗后期,面对“弘治中兴”的可喜局面,朱祐樘有些飘飘然了,出现了怠政的苗头。刘健敏锐地察觉此事,在奏疏中多次委婉提及,希望引起朱皇帝的重视,防止历史重蹈覆辙。

  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病逝,年仅三十六岁。他在临终前遗命,由太子朱厚照继位登基,由首辅刘健继续辅政。据《明史》记载:

  帝执健手曰:“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健等欷歔,顿首受命而出。翌日帝崩。

  朱厚照十四岁登基,立即重用自己从小的玩伴太监刘瑾,逐渐使得宦官集团迅速崛起,甚至开始干预朝政,打压内阁。

  刘健身为首辅,虽然对此深恶痛绝,多次带头上奏,希望朱厚照用心政务并限制宦官,继续沿用孝宗时期的施政举措。不过,朱厚照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朱祐樘,他对于刘健这个老头子的谏言,显然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听,只是表面敷衍而已。

  已经是古稀之年的首辅刘健,眼见自己不被新帝信任,而且对于武宗的许多失德之举难以规劝,他在自责和失望之余,只得上书请辞乞退归乡。

  明武宗初登大宝不久,实在无法离开刘健的辅政,只好下旨慰留,并表示自己将痛改前非,以国事为重。想到孝宗驾崩前的嘱托,刘健依然对朱厚照存有最后的希望,于是只好同意继续留任内阁。

  但是!刘健很快发现明武宗丝毫没有改观,甚至更加的变本加厉,朝政事务俱废。而且,在宦官势力崛起后,刘瑾早就将首辅刘健视为自己夺权的唯一绊脚石,不断伺机迫害。

  年迈的刘健心力交瘁,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下定决心再次请辞。这一次,明武宗没有挽留,终于同意老首辅刘健告老还乡。

  随着刘健的离开,朝中唯一能制约太监刘瑾的人也没了。明朝内阁完全被宦官所压制,已经到了几乎形同虚设的程度。

  当时,已经退休在家的刘健尽管忧心国事,可也是无力回天。他借机向明武宗上疏请安,多次提点朱皇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可也是完全杳无音信,石沉大海

  在1521年,年仅三十岁的明武宗就被自己活活玩死了。这货在皇位上玩儿了一圈,而且种类和花样繁多,基本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玩不到的。更可气的是,朱厚照死后居然没有一个子嗣留下。

  皇帝死了,可皇子却一个也没有。咋办?于是,朱厚熜这个更大的奇葩出现了,他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最具话题的帝王,没有之一。

  朱厚熜是宪宗皇帝朱见深孙子,孝宗皇帝朱祐樘的侄子,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武宗皇帝朱厚照的堂弟。武宗驾崩后,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史称明世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

image.png

  在他登基后,专门派使臣前往刘健的故乡慰问这位退休的老首辅。可惜!此时的刘健已经处于耄耋之年,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大不如前,再没有能力辅政了。

  1526年,九十四岁的刘健无疾而终,还留下了数千言的奏章,劝谏明世宗“正身勤学,亲贤远佞”。嘉靖帝十分动容,下旨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师,谥号“文靖”,并且赏赐了刘健的后人。据《明史》记载:

  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

  刘健一生历经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五朝,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贤德之臣,堪称一代首辅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