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辙给宋神宗所写:《为兄轼下狱上书》文学赏析
2020-08-31 15:44:47 苏洵 苏辙 苏轼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文章首先抒写自己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手足之情,并表明苏轼由于秉性愚直,以致言谈有失,轻议时政。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但他对此已悔过自新,也深感皇帝宽恕之情;接着转述苏轼的话,表明其报效国家主上的志向及改过自新的愿望。最后,请求神宗免除其官职,为其兄赎罪。全文说理委婉透彻,扼要简明,满诚挚恳切的感情。

  《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设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image.png

  【文学赏析】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直呈给皇帝的信,于是作者情深意挚,陈词哀切;希望能动之以情,求得皇帝广开圣恩,免兄长于一死。甚至请求“乞纳在身之官”来为兄赎罪。全文正是以情为“经”,贯穿全篇,既顾兄弟之情,又遵君臣之义,分寸严谨,文字质朴。

  上书,总要说出理由,否则只是有情无理,也难打动皇帝。

  首先,“早失怙恃,兄弟二人,相须为命”,现在只有他为兄长上书求情。其次他说兄轼“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这又是只有他来上书,别无他人可担。文章是为了求皇帝为兄长减罪而作,如果不先承认苏轼有过错,那无异于是抱怨皇帝糊涂,等于泼油救火,加重罪责。

  所以文章中首先承认苏轼“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说过很多话,难免有错话。

  再者苏轼“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曾经被人揭发过,奏缴陛下,陛下置而不问,这是苏轼所感恩不忘的。但诗歌文字,很易流传,要收回也来不及,虽想改过自新,可是它已触犯刑律,不可救止。

  这就把苏轼有罪先承当下来。然后才乞求赎罪,他说:“欲乞纳在身之官,以赎兄罪。”这样做并非史无前例,于是作者进一步引用汉文帝时缇萦上书救父的例子,接着言“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自然也会同情自己这一点请求的。

  通篇文字,以情统理,以辞见情,情理交织,朴朴实实。

  例如苏轼在入狱前给弟弟说的一段话:“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古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苏轼下狱,自料必死,才出此哀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