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劳罗,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

  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image.png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年):出生于奥地利。海顿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他是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乐观。他平易近人、淳朴幽默,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1781年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他比莫扎特大24岁,两人常常在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他也是贝多芬的老师。

  海顿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一生共创作了125部交响乐,77首弦乐四重奏、清唱剧、康塔塔等。他使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体裁得以定型化、规范化,因此被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从1767年开始,约瑟夫·海顿创作了7部在后世被归类为“狂飙突进”风格的交响曲,其编号按创作时间排序是第39(“海上风暴”)、49(“受难”)、26(“耶利米哀歌”)、52、44(“早晨”)、45(“告别”)与46。

  在《新格罗夫音乐辞典》里,海顿的词条作者是如此概括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写下的交响曲:长度更长,更有激情,更加大胆。

image.png

  如果你不能理解“激情”和“大胆”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这样看:在这7部交响曲里,有6部都是小调写成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海顿全部交响曲中小调作品所占比重;唯一一部大调写成的交响曲是第46交响曲,使用了一个非常“诡异”的B大调,而古往今来的交响曲文献中使用这一调性的少之又少。

  此外,在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里,海顿使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手法:让音乐在行进中突然休止,之后插入之前乐章里的主题素材。这让人联想起了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的终曲中使用的类似手法。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贝多芬曾经特别研究过海顿的这部交响曲,但两位作曲家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上,“狂飙突进”这一文学概念第一次被用在音乐上,其起因就是海顿的交响曲。

  1909年,波兰音乐学家特奥多·德·维泽瓦(Téodor de Wyzewa)在一篇纪念海顿逝世一百周年的文章里首次使用了“狂飙突进”,甚至为了解释海顿为何在1772年连续写下了“受难”、“早晨”与“告别”三首充满了负面情绪的交响曲而加以臆断,认为海顿这一年遭遇到了情感危机,像贝多芬那样遇到了“永恒的爱人”,但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佐证这一点,维泽瓦也不得不认为海顿的这些作品是富有时代精神的产物。

  在1772年的三首交响曲之后,海顿的“狂飙突进”时期似乎告一段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狂飙思潮对他的影响从此消失。

image.png

  在他晚期的交响曲杰作里,第83交响曲“母鸡”和第95交响曲也都使用小调作为主要调性,其音乐里较为激烈的语言风格也可以让人联想起远在十多年前的那段艺术创作时期。

  从18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狂飙突进”虽然仅仅在音乐史上存在了短短数年,但其音乐思想却并没有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戛然而止,而是悄然成为了成熟期的古典主义风格的一部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的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