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跟商鞅有什么关系?
2020-10-26 11:18:31 赵悼倡后 肥义 邹衍 盗跖

  魏国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霸,曾一度压制秦国,让秦国东出无望,那时的魏国在其他国家的眼中,很像变法强国后的秦国,那么魏国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image.png

  首先要说的就是魏国的强是由于用对人的强,弱也是用错人的弱,人才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每一次历史性的改革都伴随着血的代价,新的势力崛起旧的势力被取代。我觉得秦朝其实是周朝过渡到汉朝的一个大统一的一个阶段,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为汉朝的建立打下来基础,不破不立,在制度在权力的重建做出了自己的进步贡献。失败不在制度在于统治的残暴和乱世用重典太平用平衡没做好。而汉武帝中兴,也是王莽变法后使社会制度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也为汉武帝中兴打下了一定基础。隋朝虽然糜烂不堪,但是它也为了唐朝的繁华打下了基础。可以看出,急功近利不是历史的主流,稳扎稳打毕几世为一功才是一个王朝稳定的基础。

  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魏国战略决策的失误,魏国霸业,在于三晋一体,也就是说,魏国能独霸,少不了赵、韩两国的支持。魏国不会和齐国楚国结盟,原因便是赵、韩弱,齐、楚强,对于魏国霸业,能构成威胁的便是齐、楚两国,魏国只能联合赵、韩,以抑制齐、楚两国。但不幸的是,魏国君臣,想先统一三晋,然后与其他国家争锋,可无论是攻赵、攻韩,只会白白损耗三晋自身势力,反而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齐国两次救援,大程度损耗了魏国主力,在加上秦国又趁火打劫,魏国独霸的局面彻底终结,魏国也一蹶不振。其实魏国国策,应该联合赵、韩,而不是统一三晋,先用赵、韩两国打击齐、楚两国,逐步蚕食齐、楚两国,在次期间,与赵、韩交好,抑制秦国东出之路。

image.png

  三家分晋初,魏赵韩三家报团取暖,一致对外,使得其他国家不敢与之争锋,但是,经过李悝变法,魏国迅速崛起,率先称王,其实力已然有争天下之资,麾下魏武卒所向披靡,但河西之战后,魏国太娇纵了,不在把秦国看在眼里,也渐渐怠慢了韩赵两国,一心只想与齐楚争霸。而迁都后的大梁,四周无险可守,四战之地,没有了战略缓冲。假使河西之战后,趁机灭了秦国,不迁都,以安邑为中心,整合河东河西,远交近攻,将韩赵两国逐步蚕食,将来必定有一番大作为。

  秦国的关中之地是郑国渠后开始肥沃的,河套之地天然沃野,魏国四战之地,策略上最优方案是占领关中之地,如此便有了真正的后方,而不是四面守国。打秦国如果鲸吞别人必来干涉,必须是逐年蚕食进而吞并,为了达成蚕食,需要联合三晋,自己向西蚕食秦国,向东向南的土地可以适当让给韩赵,以稳定联盟,等到吞并秦国的时候,便可以按照秦国后面的剧本来演,取巴蜀之地,平定义渠,进而联合齐楚蚕食赵韩,因为之前三晋抢的土地都分给赵韩了,这时候齐楚肯定愿意帮忙,在赵韩吃完之后,三大粮仓、赵之骑兵、韩之武库都归于魏国,随着时间推移,魏国经济和军事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些前提都是,魏国必须变法率先完成封建化,封建地主打败奴隶贵族才是战国的主旋律。

image.png

  有意思的是商鞅还给魏国下了绊,桂陵之战后,魏国还是最强,秦国关门变法,比较惹人注目的就是韩国申不害也在变法,而且成绩很不错。这个时候商鞅搞了个列国会盟相王,尊魏惠王为盟主。魏、秦、赵、燕、楚都去了。齐国前些年才在桂陵打了魏国,肯定不会去凑热闹当小弟。但是韩国不知道什么原因居然也没去,卧榻之侧一只菜鸟这么不给面子,魏惠王当然不爽,于是再次兴兵攻韩,这一下引出了马陵之战。魏国惨败庞涓身死;申不害变法中夭,韩国一蹶不振;齐魏结了死仇,魏国即便后面想再干点什么,也必须留下一只手防备齐国,商鞅真是一石三鸟啊!

  而且魏国统治阶层思想还停留在春秋初期,还没有一统的想法,还是称霸想法为主,世道变了,魏国还没看出来,都白忙活了。从春秋到战国最大的区别就是打赢的一方可以完全吃掉对方,魏国却还在按老的游戏规则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