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前后反差那么大?

  在古代的历史上,能够善始善终的皇帝屈指可数,李隆基就是其中一位前后反差特别大的皇帝,带你走进唐玄宗李隆基。

image.png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开局是一路走高,他一手结束了李唐阴盛阳衰的局面,铲除了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等人为首的后武则天时代的专权者。随后他任用姚崇宋璟两位丞相,一改中宗以来的政治颓势,大有贞观时期的繁盛样子,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随着宰相张说的改革,把大多数的权力都收到了宰相手中,大唐进入了一个逐渐走下坡路的局面。

  我们以李隆基泰山封禅以分界线,封禅之后的大唐出现了众多乱象,无论是后宫、权宦还是宰相都在互相争斗中。究其原因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以前的姚崇宋璟都是首席宰相,辅相都是老好人,所以一刚一柔不会产生争执,但是后来的宰相一个比一个强势,谁都想压谁一头,焉有不乱之理?而宦官高力士和王毛仲之间更是不能相容,都认为对方“全盛逾己”,互相都想铲除对方。整个宫廷之中陷入了开元前所未有的争斗之中,李隆基此时只是在和稀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朝政越来越松懈,同时也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宦官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把持朝政,蒙蔽圣听,到了天宝年间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

  而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不是开元初期的李隆基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倾国倾城的杨玉环身上,无心治理国家。同时他还轻信小人,安禄山一次次的露出反叛的迹象,李隆基却熟视无睹,反而更加信任安禄山,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爆发,整个李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唐玄宗李隆基此时还不知悔改,轻信宦官,明知是劣势,还是为了所谓的朝廷尊严逼潼关守将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就是惨败,安禄山军队直逼长安。最终李隆基也尝到了苦果,逃离了长安,向西南而去。

image.png

  马嵬驿之变

  而李隆基抛下长安百姓逃亡的行为,也激怒了随行的禁军,再加上连日的奔波劳累,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发动了马嵬驿兵变。禁军先斩了杨国忠,又逼李隆基杀了杨贵妃,因为在他们眼里就是因为这个女人才导致了安史之乱,最终李隆基无可奈何,痛失爱妃。

  在马嵬驿事变之后,太子李亨认为一味地逃跑不行,想杀回长安,李隆基不同意。于是李亨和父皇分道扬镳,自立为唐肃宗,准备平定安史之乱。就在这里,李隆基也就完全失去了人心,跟在身边的只有少数的官员和宦官,向西南而去。最终,安史之乱在肃宗的领导下,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辅佐下,成功的平定,李隆基也回到了长安,回到了自己登基之前的兴庆宫。兴庆宫是他的根,坐落于坊市之中,来往的百姓看到李隆基还高呼万岁,这让李隆基很是高兴,感觉自己一生圆满了,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是人心与权力一旦碰撞,就显得那么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宰相李甫国一次又一次的向肃宗上奏,说太上皇对权力还不想放手。这么一说,肃宗就感觉到了威胁,又不好明说,显得进退两难。但是接下来李甫国对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他都默认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皇家无亲情啊!

  兴庆宫

  李甫国慢慢的将李隆基的快乐夺取,李隆基喜欢射猎,就把他的马全都赶走;他喜欢高力士,就把高力士流放,他喜欢在兴庆宫住,就把他挪到皇宫内居住,美其名曰肃宗早晚请安方便,其实就是一种软禁和监视。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李隆基去世了。不知道他去世的时候会不会后悔自己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吼吼认安禄山为干儿子,会不会后悔离开长安。如果他一直像刚登基的时候那样励精图治,我相信,李唐王朝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话说回来,李隆基合唱又不是一个可怜之人呢?他认安禄山为干儿子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对自己不好呢?晚年的李隆基连最简单的快乐都失去了,最终郁郁而终。

  坚持

  所以啊,我们做事情不可以半途而废,一定要善始善终,一善到底,不可转善为恶。一切事情只要你坚持下来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是坏的,可能暂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益,但是不可以放弃,只要坚持,终归有一天可以看到回报,见到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