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子当兵为什么都要刺字?背后原因是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代的兵役制度中,有一条奇特的规定:军人人伍时,不管愿不愿都要统一进行文身,史上称之为“黥兵制”。

  宋朝男子当兵在什么要刺字?

  《旧五代史》记载:唐朝末年,军阀混战,兵源紧张。梁王朱温治军极严,他的军法也很“变态”,若有将领在战斗中阵亡,则他统辖的士兵全部都要斩首陪葬,这叫做“跋队斩”。在这种恐怖政策下,朱温的部队在战场上常常出现士兵逃亡的情况。为了防止逃兵,朱温又想出了一个怪招:“凡军士,皆文其面以记军号。”如此一来,这些军人不管逃到哪儿,都很容易被认出来,一旦捉回到部队,还是难逃死路。

image.png

  此法虽然极不人道,军队的战斗力却上去了。唐天祐三年(906年),朱温与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开战,刘仁恭展战屡败,而且兵员缺损严重。也许是受到了朱温的发,刘仁恭在所辖幽州(今冀北、辽南带)境内发布了一道丧心病狂的征兵令:凡年龄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人全都要入伍,而且要在脸上刺“定霸都”三个字,以示必胜的决心。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也都被聚拢起来,在手臂上文“一心事主”四字以表忠心。于是,幽州之人除稚孺之外无不文身,刘仁恭在短短几天之内得兵二十万。

  这就是黥兵制的起源。后来的五代和宋朝,都沿袭了这个惨无人道的制度,即在士兵的脸上或手上刺字涂墨,终身不褪,以防止士兵逃亡。

  黥,本意是在脸上刺字,是一种侮辱性的古老刑罚。将这种对付罪犯的法子,用到成干上万的军人身上,可见军人的地位之低。可以说,军人纯粹被当成了战争工具,亳无人格可言。后周显德二年(95年)周世宗柴荣派兵攻打后蜀。蜀军统帅在情急之下“灵光乍现” ,心想柴的克星是斧子,于是异想天开地在每个士兵的脸上文了一把斧子。结果,蜀军大败。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谋反,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军人地位更低了。黥兵也进一步制度化,按照规定,士兵往往要将番号刺在脸上,乍一看和罪犯没啥两样。实际上,许多罪犯脸上刺字后,就直接被流放边远之地充军,这就是《水浒传》中经常用来骂人的“贼配军”。军人几乎与盗贼、囚徒同列,“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就是从宋朝开始流传。

  然而,越是没有人愿意当兵,官府越是要抓壮丁补充兵员,并且利用黥兵制限制士兵的人身自由。反抗时有发生,《宋史》中记录了当时的一幕幕征兵惨剧:“诸军捉人刺涅,以补阙额。率数人驱一壮夫,且曳且殴,百姓叫呼,或啮齿求免。”还有的人为了不被强刺入伍,不惜“自断指臂”,甚至以死相拼。

  令人感动的是,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宋朝还出现了另一种“黥兵”,他们满怀热血,主动在身上刺字,以示保家卫国的决心。北宋抵御契丹的名将呼延赞,就曾在自己的全身乃至嘴唇里都文满“赤心杀契丹”五个字。他还命令全家仆都在脸上刺字,他的几个儿子,则在耳朵后面文了“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两行字。这比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还早了一百多年。

  宋代的抗金名将王彦八字军在战场上受挫,被迫退守太行山区。残存的八字军将士,为了表示战斗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相互在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王彦见后大受鼓舞,从此,八字军以刺字为荣。各地有志青年听说后,纷纷慕名赶来参军,队伍迅速发展到了十万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