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是怎么死的?宋太宗为何会说出魂而有灵,知我深意这句话?

  说到杨业之死,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杨业是北宋时期宋太宗身边的一员大将,曾为宋太宗立下过汗马功劳,而在北宋雍熙三年的时候,杨业与辽兵在陈家谷大战,最终兵尽粮绝受伤被俘虏。杨业在被俘之后依然是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最终绝食三日而死。杨业当时作为北汉降将归顺北宋的,然而对于新主的知遇之恩,他深深的感激在心,对宋太宗极其的忠心耿耿

  而关于杨业之死,他自己认为他是被奸臣陷害至死,后人对此事也是掩面叹息,认为杨业死的非常令人遗憾,而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谈一谈杨业究竟为何落得此境地,究竟是谁应该为杨业之死负责。

image.png

  其实翻阅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杨业之死,其中存在着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首先,杨业在死之前曾自己仰面叹息,认为自己是被奸人所害才落得这个下场,其次,杨业作为朝廷的一员大将生前深得宋太宗的喜爱,生前屡立战功,但杨业在死后却并没有得到与自己官职相对应的赙赠,甚至比自己的一个手下的赙赠还要低,这是为何呢?最后,在杨业死后一些当朝大臣曾说出过对杨业不利的话,这也引起了后续朝廷对此事的追查。

  对于以上的疑点,首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有关杨业死因的几种看法,有人说是潘美陷害的杨业,有人说是其他朝廷中贵陷害的,更有人认为杨业是受到了宋太宗背后的借刀杀人而被俘至死。其实关于杨业死于宋太宗之手这一说法,我觉得基本是不成立的,因为首先我们知道杨业是宋太宗在与北辽的战争中所获得的一员虎将,而且在杨业归降之后,对宋太宗忠心耿耿。

  曾经在一次宋太宗亲征北汉收复幽云十六洲时,宋太宗由于缺乏对战争大局的把握,不仅使的将士都疲于奔命,而且自己也是身陷囹圄,无法脱身。而正在这时,杨业率领残余部队突出重围与宋太宗汇合,并靠着杨业的战略布局,使宋太宗最后得以脱险。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杨业是宋太宗的救命恩人也一点都不为过。

  这件事之后,宋太宗也是对杨业更是另眼相看,不仅提高了他的官职,还将一些要塞部位交给杨业掌管。这也足以见得宋太宗对杨业的看重。除此之外,当时正处于北宋和辽的交战之际,朝廷正是用人之时,尤其是像杨业这种智勇双全的武将,更是宝贵,所以说宋太宗在此时借刀杀人显然也不符合逻辑。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潘美陷害杨业的说法。潘美是北宋朝廷的重臣,与宋太宗的关系莫逆,甚至宋太宗之子赵恒最后娶了潘美的女儿为妻,所以潘美与宋太宗之间的关系更是亲上加亲,据史料记载,当年宋太宗每每微服出访,都是去了潘美的家中。所以那种潘美担心杨业的出现会破坏他和宋太宗之间关系的说法其实可信度也不高,所以,潘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并不可信。

image.png

  回到上文,在杨业死后宋太宗下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那就是"魂而有灵,知我深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若杨业你真的死后在天有灵,不要怪我啊,我有难言之隐,希望你能够理解啊。这句话其实现在看看的确是另有其意的。从杨业之死可以看出,军事更是政治的延伸

  既然从以上说法我们无法揭开杨业之死的秘密,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杨业作为一名出名的武将在军事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但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武将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武将一般都不能很好的衡量自己在朝廷的位置,不懂得如何在朝为官揣测圣意。

  军事说到底也离不开政治,古代文人王夫之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宋王朝的为了控制军事曾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来控制武将,并且在朝为官,更是利用文臣来压制武臣。而这也是后边我们要提到的"将从中御"的政策的初期状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杨业归降与北宋之时,也正是武将处于的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分析历次杨业率兵北伐的过程我们能够发现,每当杨业根据战场局势做出临场的应变之时,那些随行的大臣要么支支吾吾不做回应,要么选择执行之前出兵之时朝廷给与的战场策略。

  我们再来着眼那些被一些大臣所坚持的战略策划就不难发现,这些策略不正是出征之时宋太宗所制定的作战策略吗,而杨业所要按照自己的意思作战其实也就是违背了宋太宗的旨意,说到这里我们在来结合杨业死后宋太宗说的那句话:魂而有灵,知我深意。由此可见杨业之死,多少还是与朝政与宋太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image.png

  而说起这件事,我们还要提及宋太祖即位之时,宋太祖的即位其实是以去臣为君的形式当上的皇帝。当年他通过陈桥兵变坐上了皇位,而他此时为了杜绝后边的臣子再通过他这样的方式抢去自己的王位,宋太祖便动起了脑筋,很快他就想到了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弱甚至夺取武将的兵权,以防臣子兵变。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其实只不过是他加强巩固自己的皇权同时削弱武将兵权的第一步而已。此后,宋太祖又建立了枢密院制度,将调兵权和领兵权分割开来,交由不同的人管理,这种方法大大的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极大地减少了部分大臣拥兵自重的风险。

  后来宋太祖为了彻底杜绝弱干强枝的现象发生,他将全国的兵力分成两部分,一般分兵力守卫在京城附近保护皇帝的安全,另一部分兵力被派到各个关口要塞,为的就是让兵力不会过于集中在个别人的手中。

  做到这样朝廷还不满意,他又将驻扎在各地的兵力不定期的来回调换,而且带领军队的将军也来回的更换,这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从而不会形成将军固定的带领一个部队而形成自己的威望和势力。通过这样一些列的措施,宋太祖很好的解决了唐代以来的政治问题,也为日后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将从中御的政策悄然形成

  宋太宗很好的沿用了以往的军事政策,但是他既要掌握军事大权又不方便每次打仗都御驾亲征,宋太宗便想了一些权宜之计,每次出兵打仗虽然派了将军率领部队出征,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实权,什么叫没有实权呢,就是打仗的主要战略规划要由皇帝制定,他们将其执行下去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临场变阵。而曹彬也就成了当时最大的一位空头主帅了,在岐沟关一役中,面对接连而来的战争先机,由于主帅并没有实权,所以只能眼睁睁错失先机,从而屡吃败仗,正是这种"将从中御"的手段,实实在在的限制了将领的军事作战能力。

image.png

  而杨业也正是在这种北宋的政策之下归顺了北宋,但杨业空有一身带兵打仗的本领,却仍因只兵而不知政受到了北宋各将领的排挤和朝廷的不满。结束语:

  其实送宋太宗一直知道杨业对朝廷的不二忠心,但这就是政治,据说当年宋太宗有意告诫杨业,于是将那些朝廷上奏告杨业的奏折都拿给了他看,而怪就怪杨业入朝时间太短,而且一直都是在外打仗,没有看出这朝廷上的沟沟道道,更没有理解宋太宗的言外之意,所以至死他仍然认为自己是被奸人所害。

  这些军事上的制度宋太宗的确无法敞明了去告诉杨业,在战争中杨业还在按照自己的即使是正确的策略带兵打仗,然而与他合作的其他将领又很难向皇帝交代,终究是让杨业不得不承担这种罪名。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在杨业死后宋太宗没能给予他合适的赙赠了,说白了这也是宋太宗对他的一种变相的怪罪了,但宋太宗也明白杨业是作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了,也只能发出"魂而有灵,知我深意的"的哀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