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是如何稳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么
2021-01-04 14:59:42 阴妃 长孙无忌 李泰 德妃 杨妃

  唐朝政治家李泌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三字经》中有一段劝少儿勤学的句子: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这句里提到了两个小神童,一个是祖莹,八岁时就能写诗;另一个是李泌,七岁时就能作以棋为主题的赋,以此两个神童为例,他们不仅天资聪颖,并且学习勤奋,以此来劝解学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能够在《三字经》中留名,自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李泌以神仙自居,求仙问道。就这样一位看似隐世高人,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然多数时间以布衣之身充当皇帝的顾问,但其实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实际上的宰相,实现了政局的稳定,满足了唐中期一位宰相的所有需求,堪称中唐的定海神针。中唐风雨如晦、政局动荡

  一般来说,中唐时期是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这几十年的时间,唐朝由盛转衰,国力大不如前,为了平息安史之乱,藩镇四起,颇有军阀割据之势。安史之乱后,内乱不断,奸臣当道,君臣相互猜忌。这一时期有过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任皇帝,彼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那个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皇帝,而此后的肃宗、代宗、德宗皇帝,也都没有先辈们的雄才大略,要不就是性格懦弱、不思进取;要不就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根本“镇不住场子”。

image.png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可谓是风雨如晦、政局动荡,最大的特点是“乱”,而最需要的就是“稳”。对于执政者来说,需要果敢的精神和长远的谋略,既不能太过放纵,更不能激进,如在冰面行走一般,稍有不慎,唐帝国就会分崩离析。方圆自如、动静得意的李泌

  李泌神童出身,后又博学多才,但他的处事之道才是他成为最适合宰相的关键。《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能赋棋”,就是下面这首李泌于7岁时所作的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而这首诗将李泌的处事之道的淋漓尽致。

  “方若行义”:一般所说“方”,就是有棱角、有性格,不懂人情世故。“方若行义”是指这个人虽然有性格有想法,但却不得罪人,让人感觉合乎常理,感觉舒服。

  泌就是靠着“方圆动静”这四个字,稳固了中唐的政局。李泌运筹朝堂 安济天下

  可惜的是,李泌出身道家,而撰写史书的儒家学者们对他并不推崇,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丰富,只能从只字片语中发现李泌的功绩,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李泌“方圆自如、动静得意”的处事方式。

  一、直言劝谏,稳固朝堂

  唐朝最有名的诤臣是魏征,按他最擅长的是不顾情面、劈头盖脸的向皇帝上奏,也就是太宗多有忍让,否则魏征早就被赶出朝堂了。李泌也是位直言劝谏的大臣,多次为了保全忠良、匡扶正义,而不顾自己安危直言劝谏。与魏征不同的是,李泌更加注重方式方法,体现了他“方若行义”的特点。

  德宗是个内心懦弱又多疑的皇帝,总担心别人要夺他的江山,而李泌的几次劝谏就保全了忠良,稳固了君臣关系。吐蕃曾忌惮大将李晟、马遂,使出离间计让德宗剥夺了二人的兵权,史载:“君臣相疑、内外解体”。

  眼看吐蕃趁机作乱的诡计就要得逞。在其他人不敢吭声之时,李泌先是向德宗分析了李晟、马遂二人的功劳和作用,然后“吓唬”德宗“如害二人,恐中外之变不日复生矣!”德宗赶忙恢复了二人的兵权。

  后来德宗多次听信谗言,以为镇守边陲的大将韩滉要造反、太子妃要造反,都在李泌的劝谏下,韩滉和太子才得到保全,否则朝堂早就乱了套。

image.png

  二、运筹帷幄,平定安史稳定边陲

  大家都知道,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大将郭子仪。郭子仪在前线领兵作战功不可没,但背后运筹帷幄的则是李泌。

  安史之乱爆发后,经过几次败仗,玄宗再也没有做皇帝的心思,将皇位让给了肃宗。眼看老爹把这堆烂摊子丢给了自己,踌躇之时想起了李泌,将李泌召在身边,当做顾问,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而李泌也算是倾其所有,据记载李泌“陈古今成败之机,甚称旨,(肃宗)延致卧内,动皆顾问”,足可见肃宗对他的器重。

  而根据史料记载,“两京复,泌谋居多”,即充分说明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李泌在拟定军事战略方面多有功绩,为平定叛乱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平定安史之乱之外,李泌更是洞悉了当时唐朝的国防要点,稳固了边陲。当时的吐蕃早有东犯的打算,并且在边境驻扎了重兵,而此时唐朝边塞空虚,难以防范。李泌提出了“北 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策略,让吐蕃孤立无援,从而不敢东犯,为唐朝争取了边疆的稳定。这和平定安史之乱相比,更是盖世奇功,因为这一策略“治未病于未然”,避免了唐朝被外族欺侮乃至灭国之灾。

  在国家危难之时,李泌暂时放弃了自己隐世的想法,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皇帝身边,积极的出谋划策,这正是他“动若骋材”特点的展现。

  三、清除内政弊端,稳定人心

  德宗时,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一拍脑袋想出来一个主意“减员增效”。这主意确实不错,在哪朝哪代都适用。可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却让这件事跑偏了。按理说减员减得是“冗员”,但德宗弄了个一刀切,导致人心惶惶无人干活。史载:“张延赏减天下吏员,人情愁怨”。

  李泌看到了这一点,如不尽快解决,势必朝局不稳。于是他指出,“事多承平十倍。……去其冗员,非常员也”。指出现在都没人干活了,减员需减“冗员”。后来,被削减的官员们官复原职,而经过考核审查淘汰了许多“冗员”,朝局这才稳定下来。史载:“上从之,人人以为便。”

image.png

  李泌也曾在地方担任官员,“所至称理”,注重调和各方矛盾,颇受民众拥戴。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李泌该硬的时候硬,该缓的时候缓,可谓刚柔并济,正是李泌“圆若用智”的体现。

  四、来去自如,成为常青树

  李泌是个追求隐士生活、喜欢求仙问道之人。史载李泌最喜欢的就是“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这才是李泌最喜欢的生活。和很多人被迫离开朝堂不同,李泌是主动“求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李泌总是在解决完国家大事后就激流勇退,离开众人视线,去过自己最喜欢的隐居生活。

  李泌四次离开热闹的朝廷,回到山上静静地修行,但朝堂上的人们却惦记着他,皇帝遇见疑难问题就想着请他回来。于是又四次被皇上请回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成为历经四朝的常青树。而在当时奸臣当道、朝局复杂的情况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皇帝猜忌的目标,只有及时隐退才能屹立不倒。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便是“静若得意”的体现。结语

  此时的唐朝,不仅需要一位有治国之能的宰相,更是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各方、平息矛盾的宰相。而李泌完美胜任,虽然他没有逆天改命,未能根本转变唐朝走向衰亡的形势,但他让唐帝国这艘巨轮能够继续航行下去,堪称唐中期的定海神针,足以与历史上的其他名相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