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怎样描写陆逊这个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2021-01-18 11:00:20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人,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之后,开宾馆召纳四方宾客,他来到孙权身边作辅臣。起初,因年轻少小不大引人注意,当“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指挥赤壁大战时,只被派作第五梯队,是个无足轻重的战将。但了解他的人,都认为这位青年将军虽然知名度不高,却绝非等闲之辈吕蒙说他“意思深长,未有远名”;阚泽认为他“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甚至刘备的谋士马良也称赞他“年幼多才,深有谋略”。的确,陆逊不是一个跃马横刀的猛将,而是一个熟谙韬略的奇才。他少年英俊风流儒雅像周公瑾;“身长八尺,面如美玉”,指挥若定,料敌如神,又有几分像诸葛亮

image.png

  陆逊在军事上崭露头角是荆州之战。当身为都督的吕蒙接受了夺取荆州的任务之后,见关羽沿江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后,竟一筹莫展,托病不出。陆逊出场献计,先让威望较高的吕蒙装病辞职,由他出任右都督。上任后又装出谦恭无能的样子,频频给目空一切的关羽写信送礼,“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使关羽从心理上解除戒备。而后,吕蒙再出其不意地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打了个漂亮仗。荆州之战的直接结果是关羽殒命,这个战役的总导演不是已经威重名显的吕蒙,而是初出茅庐的陆逊。

image.png

  正如赤壁之战之于周瑜一样,彝陵之战是对陆逊形象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刻划。一般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处于蜀魏之间的孙吴集团成员的描写也是服从于“拥刘反曹”的需要的,当孙吴抗魏时用褒笔,攻蜀时则用贬笔。但对“彝陵之战”中孙吴集团最高统帅陆逊的描写却是一个例外,不但让他居于主体形象的位置,而且用浓墨重笔把这个形象刻划得光彩照人。作品先为他的走马上任作精心铺垫:刘备率七十几万大军压境,孙权被迫向曹丕纳表称臣,以求曹魏出兵接应未成; 派出韩当周泰能征惯战的将领抵抗,又节节败退; 向刘备表示愿缚还其仇人,交还荆州及孙夫人,亦遭拒绝。就在这进退维谷、千钧一发之际让陆逊临危授命,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就给陆逊的出色表演展示了深广的背景,提供了壮阔的舞台。然而,让这位人微言轻的书生指挥这场战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要顶住东吴内部文臣武将们的轻蔑与嘲笑,进而降服他们,以保证令行禁止。在阚泽力荐之始,张昭顾雍、步骘这三位朝廷重臣就出来阻拦,投以不信任票。吴主孙权当机立断拜他为大都督,他进而要求正式筑坛拜将,当众赐予宝剑印绶,使朝中无人再敢发难。上任来到猇亭前线之后,众武将视他的战略防御为懦弱,不肯执行,他以军法责之:“如违令者皆斩!”这才使得众将“愤愤而退”。然而,要使文臣武将们彻底折服,还要在战场上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面对刘备的“骄兵”“愤兵”,他再施“骄兵之计”,先坚守不战,以表示自己的“无能”,无论刘备如何诱敌也无济于事。然后派一员末将与刘备交锋以探虚实,使刘备更为骄傲轻敌。而后乘其不备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了辉煌胜利,导致刘备“白帝托孤”。纵观战役的全过程,一位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战略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里,刘备的轻视也好,东吴文臣武将的嘲笑也好,都恰恰反衬了这位少年统帅的大智大勇。陆逊在东吴的地位是在这次烈火浓烟的大战中确立的,陆逊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在这场金戈铁马的厮杀中凸现的。此后的陆逊成了东吴的擎天柱,担负镇守荆州重任。石亭之战时,孙权封他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羽林大军,摄行王事。并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总帅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多万”,位极人臣。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陆逊不仅深通兵法,能在指挥具体战役时稳操胜券,而且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在三极争逐中他基本采取了联蜀防魏的战略方针。彝陵之战后乘胜追击时能够适可而止,免得曹魏乘虚而入,此后吴蜀之间基本上处于长期休战状态。但他也像其他东吴的君臣一样,缺乏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既没有诸葛亮、姜维北伐中原的抱负,也缺少司马懿横行天下的雄心,所以始终不能和蜀军进一步配合形成二打一的局面,最后被司马氏各个击破,坐守待毙,这在陆逊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