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皇帝抬棺材到底有什么好处 古人为何会抢着去做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抬棺材,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趋之若鹜选挽郎

  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的这句话描写的是皇帝丧葬的一个环节,其中挽郎指的是抬棺送葬的年轻人。这些人名义上是抬棺,但实际上主要负责做表情、走步子、唱挽歌,和现在流行的哭丧到有些异曲同工,都是借以体现哀悼的气氛。挽郎在古人的丧葬礼俗中,往往是只有皇亲贵胄才能享受的待遇,而至于几十人的挽郎送葬队伍,则只有帝后亲王才有资格配享。

image.png

  挽郎规格高,自然这些挽郎的人选,也需要经过严格是考核。《晋书》中有记载:

  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在晋朝想要成为帝后送葬队伍中的挽郎,起码都需要家中有六品以上官位的亲戚才行,否则是想都不要想了。而且即使你是官二代,也不意味着十拿九稳就能够选上。关于这点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件事:

  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的四弟岐王李范去世,唐玄宗格外伤心(见注释1),因此对其丧葬的规制也格外高。一时间京城的官二代官三代纷纷抢着想当岐王李范的挽郎。但挽郎再多也十几人,可谓是僧多粥少,为此导致负责筛选挽郎的贺知章(《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原型)受到落选公子哥儿们的诟病,以至于被堵在家门不敢出来。因为这件事造成了舆论声讨,玄宗便将贺知章从礼部派到了工部,以平众怒。

image.png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成为帝后亲王挽郎的热忱。那么挽郎究竟有什么好处,导致其倍受人们追捧呢?

  仕途捷径抬棺忙

  原来做挽郎,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步入官场的捷径!经过筛选的挽郎们会由礼部建立其基本的档案,在丧葬完后,这些档案会被统一转送到吏部,从此这些当过挽郎,给帝后抬过棺材的人就一跃龙门成为了国家公务员体系中的一员。不要小看挽郎入仕的途径,因为这批人被授予的可是七品的官位,而后来成为主流的科举制度,考中了进士后被授予的也是七品官位!

  挽郎入仕的优势还不仅仅在于官位本身,还有年龄的优势。要知道后世唐宋的科举制度下的取仕,学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时的年龄往往都很大了,能够20岁就中进士的凤毛麟角。而挽郎则无这方面的担忧,只要通过礼部的考核,十三四岁选上挽郎也很常见,因为挽郎本身就是要选拔这个年龄段的人。

image.png

  挽郎起源于魏晋,直到唐朝依然被沿用。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唐朝以后就基本见不到,依靠挽郎制度入仕的记录了。挽郎入仕制度最终消亡,却不妨碍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名臣良相。

  如北魏史上的名人崔巨伦,就是通过挽郎步入仕途的,而后通过个人奋斗,被封为光禄大夫,开国县男,邑二百户。《魏书·崔巨伦传》记载:

  ……以世宗挽郎,除冀州镇北府墨曹参军、太尉记室参军。叔楷为殷州,巨伦仍为长史、北道别将。在州陷贼,敛恤亡存,为贼所义……

  当然,这其中虽负盛名的应该是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了。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病逝于太子位,死后追封为孝敬皇帝,时年24岁的姚崇被选为挽郎,从此步入仕途。《旧唐书·姚崇传》记载:

  元崇为孝敬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

  姚崇之所以能够从挽郎,三度拜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虽然是通过挽郎步入仕途,却依然在之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也就是上面《旧唐书·姚崇传》所说的“下笔成章举”,通过这一考核,姚崇从此成为文官体系的一员,为之后的仕途升迁扫平了重要障碍,侧面也可以看出姚崇的上进之心是多么强烈。

image.png

  姚崇先后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朝宰相,在唐玄宗时期第三度拜相时,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切中时弊痛下针砭,其中如休养生息,限制宦官外戚擅权等政策,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姚崇也因此成为誉为“救时宰相”,救时,匡救时弊也,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后世人于是将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小小的一个挽郎,为皇帝扶棺扶出一位宰相,算的上是千古美谈了。

  注释1:岐王李范,杜普《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正是这位岐王。他与唐玄宗等五兄弟,从小就在武则天和太平公主的打压下,养成了团结友爱的兄弟情,他丧礼有多隆重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