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岳飞死?岳飞对宋高宗构成威胁了吗?
2021-02-18 15:06:54 隗顺 宋孝宗 岳飞

  你知道岳飞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其实岳飞之死并不是他自身的原因,岳飞是死于宋朝僵化的政治架构。

  对于岳飞之死,最为初级的理解是宋朝出了个大奸臣秦桧,是秦桧害死了岳飞。后来对历史理解的深刻一些的人就认为,当时北宋的徽、钦二宗还在金朝人的手里,一旦岳飞打败了金朝,就会把徽、钦二宗迎回大宋,到时候高宗就会皇位不保。所以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便毁掉了岳飞北伐的成果,哪怕是取得了朱仙镇大捷,击败了金军主力也要自毁长城,把岳飞召回来,还要杀害岳飞。

  但是在我看来历史其实没这么简单,我们只有回到当时的环境,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岳飞必须死。

image.png

  在宋代杀文人士大夫、大臣是一件政治非常不正确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北宋太祖赵匡胤立了个石碑,上面写了三条祖训,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子孙当了皇帝的只要杀了这种人,天必谴之。这些祖训起先在宋朝的太庙中供着,是只有皇帝才能知道的天字号机密,不过随着北宋的灭亡,这三条祖训也就随之公布天下了。因此在宋朝来说,杀大臣是极为罕见的,而杀岳飞这样的大将就非常蹊跷了。

  那么杀大臣、士大夫、言事者会有什么后果呢?在两宋交接时期,就发生了三起杀大臣事件,我们看看这三起事件的情况。

  第一起是张邦昌事件,张邦昌是金人占领汴京后立的傀儡皇帝,不过张邦昌也是坚决不受,把所有的府库都封了,也从不敢进正殿。等到金人走后就迎来了赵构,让赵构当了皇帝,但是赵构却杀了没有什么过错的张邦昌。原因就在于,从皇统来说如果赵构接受了张邦昌的皇位,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张邦昌的皇统,而张邦昌的皇统是金人给的,这就等于是金人打败了赵宋皇家,把皇位传给了张邦昌,张邦昌再传给了赵构。所以赵构必须杀了张邦昌,不然就等于承认了张邦昌的皇统,赵构的皇位也就没了合法性。

  第二起事件是太学生陈东和一个普通百姓欧阳澈的事件,他们认为徽、钦二宗还活着,所以赵构就不能当皇帝,还要用原来宋钦宗的年号,赵构最多也只能算是监国,等到钦宗还朝的时候,还是要由钦宗来做皇帝。这就直接威胁到了赵构的皇位了,于是赵构便杀了这二人。不过在杀了几天后,赵构就搞起了政治表演,向人们表示杀这二人是错了,后悔了。可南宋对面的伪朝北齐就把陈东和欧阳澈的牌位供奉了起来,并发表了言论,说宋家的皇帝是不对头的,因为杀了上书言事者,所以对面宋家的皇帝不是正儿八经的宋家皇帝。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从宋代的社会风气来说,杀大臣、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是一件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事情,杀了会有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既然有这样的风气,那么为什么还要杀岳飞呢?要知道岳飞不但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臣,还是一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道德上都找不到瑕疵的人。

  那么岳飞是不是因为要迎回二圣而被杀呢?这是很多人认为高宗要杀岳飞的最大理由,但实际上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第一,提出迎二圣还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高宗,而且岳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没有政治头脑,其实他也清楚迎二圣还朝后高宗的尴尬地位,他也不想把徽、钦二宗迎回来以后代替高宗。在一次出兵北伐的上表中,岳飞就特地说了是要“迎天眷还朝”,这里的天眷就是皇帝亲戚的意思,他没有用“迎二圣还朝”的说法。总的来说,就是把皇帝的亲戚接回来。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岳飞对于迎二圣还朝的事情,在政治上其实是非常清醒的。

image.png

  第二迎二宗还朝,高宗只是当了个政治牌而已,而徽、钦二宗即便回来了也影响不到高宗的皇位。比如南宋时期在离实现徽、钦二宗回朝最近的一次谈判中,金人已经同意将高宗的母亲韦太后送回来,在韦太后回去的时候,钦宗(当时徽宗已死)就攀住了韦太后的车架,跪在地上说,你回去跟我弟弟说我就想出家当个道士,其他的我就不奢望了。韦太后回去后把这个话也带给了高宗,所以这个事情在当时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政治禁忌,岳飞也是知道这个政治禁忌的,还是经常绕着这个禁忌走的。

  我们进一步说,即便钦宗回来了,实际上对高宗的皇位也构不成威胁,因为要继承皇位的话,钦宗手上即没有兵权也没有朝臣的支持,他其实什么也做不了。

  比如当初金人气势汹汹地南下的时候,宋徽宗便离开了汴京到了镇江,说是为国家祈福,其实是跑路,临走前把皇位塞给了钦宗。可是等到金人走了,宋徽宗便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命令,但这个时候大权已经掌握在钦宗的手上了,徽宗的命令没人执行。等到徽宗回到汴京后,说是被钦宗奉养在隆德宫,其实等于是被钦宗软禁了。

  到最后徽宗实在没办法,都给钦宗上起了表,表示自己要到洛阳去给钦宗招兵,以防金人再打过来。钦宗看了根本就不屑一顾,他知道徽宗的想法就直接给否决了。在徽宗的上表中,他自称为老拙,又笨又拙的一个老人,可见那个时候的徽宗地位低到了什么程度。之后到了徽宗过生日的时候,钦宗作为儿子就去给老爹祝寿,徽宗颤巍巍地给钦宗倒了一杯酒,还自称是老臣给陛下敬酒,可钦宗看了以后,怀疑杯中有毒,就硬生生地没喝,最后徽宗号泣而走。由此可见,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皇帝,其实什么都不是。放在高宗朝,即便钦宗回来了,能对高宗构成威胁吗?那么既然钦宗回来也对高宗构不成威胁,那高宗为什么还要杀掉岳飞呢? 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岳飞真的能赢下战争吗?我们先看看岳飞,岳飞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个战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岳飞真的有这么神吗?如果我们仔细阅览史料,会发现他的朱仙镇大捷也就是郾城大捷,写的最天花乱坠的是出自一本名为《金佗粹编》的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但是在官修史书里并没有把这个大捷看的有多重要,不过宋朝的官修史书在当时也是秦桧的儿子秦熺这些人写的,历史情况究竟如何也是很难说清了。

image.png

  不过有点是肯定的,岳飞的主力基本都是步兵,当时如果继续北伐离开了中原地带直捣黄龙府,到了徽、钦二宗待的黑龙江那个地方,步兵基本是战胜不了骑兵的,到时也是胜负难料。

  第二在于当时宋朝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持这场战争了。北宋时期宋朝是非常富裕的,顶峰时期财政收入能到1亿贯左右,而到了两宋交接的时候因为兵荒马乱,其收入只有1000多万贯,直到12世纪中期才恢复到6000万贯的水平。可在高宗时期,岳飞军队一年的军费就有700万贯,为了支持岳飞打仗高宗也是把老本都拿出来了。所以从财政上来说,能不能支持岳飞打到黄龙府,是个巨大的问题。

  第三,那么如果当时高宗坚持打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输赢是很难说的,对于这点距离岳飞时代不远的朱熹也对当年的岳飞北伐有过评价“将骄兵惰,未可知也”,也就是能不能赢下来不好说。而后来的历史学家包括赵翼、钱大晰以及近代的胡适也都认为,在当时的南宋来说继续北伐能不能赢很难说,而与金人谈判,以大散关和淮河一线为界对南宋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个选择。

  而一旦岳飞打赢了呢?那么岳飞就会成为高宗最大的敌人。是的,一旦岳飞赢了,高宗最大的敌人就不是徽、钦二宗,不是金朝,而是岳飞了。岳飞不但掌握了全国七分之五的军队,而且他还特别能打,赢下了不少战功,岳飞就是赵构最大的威胁了。

  那么岳飞会对高宗构成威胁吗?首先我们都知道岳飞是个忠臣,这点高宗也是认同的,有次高宗就曾经跟秦桧说过,岳飞是个忠臣。但是秦桧却说,岳飞是个忠臣,但是当年的太祖赵匡胤也是个忠臣呀。如果高宗让岳飞继续北伐,岳飞真的打下了黄龙府,迎回了徽、钦二宗的尸骨,占据了整个北方,那么以岳飞的赫赫声名来说,高宗根本就压不住岳飞了。即便岳飞不反,岳飞手下的弟兄们也会反。当初太祖赵匡胤也是如此,他也是在手下的簇拥下才黄袍加身当了皇帝的。对于这点,原因也很明了,即便岳飞没有反叛的想法,但是他手下的弟兄们却不会这样想,他们也会想着当开国元勋,当个侯爷,到时候反不反,可能都由不得岳飞了。

image.png

  我们再拿北宋时期的狄青来说,他是北宋时期唯一的名将,本来他在外地做将领的时候朝中的大臣都是看好他的。但等到他回到京城做了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以后,朝中的大臣就开始频繁攻击起他来了。比如不少人说晚上看到狄青家里出现了怪光,当初朱温(篡夺唐朝皇位的朱温)的家里也有怪光,意思就是狄青要谋反。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对朝臣们说过,狄青是个忠臣,可是名士文彦博也说了与秦桧类似的话,狄青是忠臣,可他的手下呢?其实秦桧做的事情和当初文彦博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他们与臣子之间一旦出现了猜疑,就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就破裂了。要么是皇帝猜疑臣子,要么是臣子猜疑皇帝,而猜疑带来的后果无非是四个:第一个后果是皇帝猜疑臣子,把臣子干掉;第二个后果是皇帝猜疑臣子,但是没有对臣子动手,而臣子看到皇帝猜疑自己了,便把皇帝干掉,自己做了皇帝了;第三个后果是皇帝没有猜疑,但是臣子猜疑皇帝,但是臣子没动手,结果皇帝干掉了臣子;第四个后果就是皇帝没有猜疑,但是臣子猜疑皇帝,臣子动手干掉了皇帝。所以从逻辑来分析,皇帝与臣子之间一旦出现了猜疑,对于双方来说最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干掉对方。

  对于高宗来说也是如此,他猜疑岳飞,他也不知道岳飞会不会真的谋反,即便今天不谋反,或许是为了积攒更大的名望等到以后谋反也说不定,既然如此那还是先干掉岳飞再说吧,这样自己就安全了。

  而与岳飞不同的是南宋四大名将的另外三个,刘光世是把部队早早地交了出去,得以善终;张俊帮着高宗陷害岳飞,后来也得以善终;韩世忠则天天找高宗要金银财宝、土地,就是向高宗表示,我不贪图你的皇位,我就是想要发家致富,后来也蒙混过关了。

image.png

  而岳飞是个完美无缺的人,不爱财也不贪图享受,深受百姓的拥护,广受士大夫们的好评。而在性格上来说,岳飞就是太倔了些,岳飞的倔在高宗看来就是跋扈了。岳飞本来是个低级武官,也是被高宗看中后一路提拔,三十岁不到就当了节度使,可以说岳飞也是高宗一手提把起来的。

  两人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后来翻了两次脸,第一次翻脸是在绍兴七年,当年刘光世交出了他的军队给了宋廷,自己回家养老去了。刚开始的时候高宗赵构把刘光世的部队划给了岳飞,岳飞也因此一下子就拥有了南宋七分之五的兵力。可事情过后赵构觉得事情不对,岳飞拥有了全国七分之五的兵力要是哪天他谋反了,赵构还真拿岳飞没辙,便想收回成命,将刘光世的部队直属中央。可这下岳飞就不干了,直接撂挑子回庐山闲居去了。高宗见岳飞撂挑子了,便写了无数封信请岳飞下山,可岳飞也死活不下山,后来没办法叫了岳飞的两个老部下去劝,最终才把岳飞给劝下了山。

  第二次翻脸是他操心起了皇位的继承人,他跟高宗说你没有后代这可不行,要不就立赵伯琮为太子吧。高宗听完后便说,这种事那是你这种掌兵权在外的武将该管的事啊。要知道在古代帝王社会中,武将谈及皇位继承人都是禁忌的话题,一旦武将拥护的人当上了皇帝,那么他就会有拥立之功,就很可能会左右朝政,所以对于武将来说,皇位继承人永远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PS:高宗没有儿子,便将太祖的后人赵伯琮和赵伯玖养在了宫中,以便将来继承皇位。

image.png

  从这两件事也能看出,岳飞的性格确实有问题,但是岳飞性格上的问题并不至于导致他的被杀,毕竟宋朝的政治相对还是很文明的,很少杀大臣。

  其实岳飞被杀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宋朝的政治结构问题。

  宋朝自仁宗以后就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士大夫阶层在宋廷当中也逐步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但士大夫阶层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凡事都认死理,凡事都搞党争。这点来说最为典型的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作为变法派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势同水火,对于政见不同的人从不站在是否的立场而是派别的立场与之争斗。对于王安石来说,只要不是变法派的都是坏人,他在台上的时候疯狂打击反对变法的人。后来等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上台了,也疯狂打击变法派的人,王安石留下的政策,哪怕是好的也一并废除。所以在整个宋代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失去弹性的政治,只要一派上台就会把另一派踩在脚下,然后被踩的派别上台后又把先前把他们踩在脚下的一派踩在了脚下,如此翻来覆去。

  到了高宗岳飞时期,宋朝的政治弹性就变得非常脆弱,当时朝中只有两派:主和派和主战派,主和派以秦桧为首,但也不全是卖国的汉奸。既然在高宗时期形成了与金国谈和的政策,在失去了政治弹性的情况下,在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杀掉一个主战派的大员,岳飞就成了这种缺乏政治弹性环境的牺牲品了。

  所以我们纵观岳飞的悲剧,这其实并不是忠臣与奸臣的悲剧,不是昏君与良臣的悲剧,而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跟整个僵化的政治结构之间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