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为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在力行军功等爵制的秦国,为何战功赫赫的白起,至死都未能封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为秦国戎马一生,未尝一败,因功被封为武安君,而后却因得罪应侯范雎,触怒秦昭襄王,最终在杜邮自刎。

  白起之死,是古往今来无数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很多人将白起最后被迫于杜邮自刎,归结于范雎那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诚然,在“白起之死”这一事件中,范雎的的确确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但是,“白起之死”并非是范雎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事情。

  对于“白起之死”,我们可以联系另一个令人感慨的问题——白起为何一生都未能得以封侯?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白起之死”,能够让屏幕前的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都知道,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打破世卿世禄制,继而全力推行军功等爵制。不过,在这里请注意,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军功爵制是以大良造为最高级爵位的“十七级爵制”,而非后世所熟知以彻侯(太史公为避汉武帝名讳,在《史记》将“彻侯”改称为“列侯”)为最高级爵位的“二十等爵制”。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秦襄公护卫平王东迁得到的爵位才是一个第三等的“伯”,而“侯”却是第二等的爵位,秦国怎么可能会给臣子封赏一个比国君爵位都要高的“侯”呢?

  虽然后来各国国君的谥号大多是“XX公”,但是这只是一个尊称,而非代表他们就是周王室册封的公爵,毕竟被周王室正儿八经册封为公爵的就八个国家,能够苟延残喘到战国的还就只剩了一根独苗——宋国

  直到秦惠文王“弃公称王”后,秦国才逐步将彻侯、关内侯等爵位加入了军功爵制体系中,这也就演变成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二十等爵制”。

image.png

  那么,在秦国历史上,有几位彻侯呢?

  答案是七位,这七位分别是彻侯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以及通武侯王贲。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这七位彻侯中,有几位是靠着实打实的军功受封彻侯的呢?

  答案是两个半,这两位因军功受封彻侯的自然就是王翦、王贲父子,而剩下的半个,就是商鞅。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秦孝公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中是没有彻侯这个爵位的,“侯”这一爵位甚至都要高于秦孝公自己本身的爵位,可为何秦孝公会将商鞅封为“彻侯”呢?

  这是因为商鞅本就在变法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再加上商鞅亲自率军于河西重创魏国,为秦国洗刷了百年屈辱,秦孝公赏无可赏,这才将商鞅的爵位提升到了彻侯,以示宠信。

  那么,剩下的四位都是如何取得彻侯这一爵位的呢?

  魏冉,曾在秦国内乱中立下大功,拥立秦昭襄王继位,有着“从龙首功”,再加上他是秦昭襄王的舅父,这才被封为穰侯。

  范雎,曾协助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完完全全收回了君权,立下了大功,这才被秦昭襄王封为了应侯。

  吕不韦,以一场“奇货可居”的豪赌,散尽家财将公子异人推上了秦王之位,而后被秦庄襄王直接拜为秦相,封文信侯。

  嫪毐,这位大家都清楚,想必就不用笔者赘述了吧?

image.png

  由此看来,凭借白起的军功,他是否足以达到封侯的标准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起王翦父子打的顺风顺水的灭国之战,商鞅打的那场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河西之战,白起生平指挥的大战又有几场比他们容易呢?

  论及政治意义,若是没有白起接连在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重创山东六国,秦王政又岂会轻而易举的一统天下?更何况,据后世考证,在整个战国时期中,各国损失的兵员有两百万,而仅白起一人便歼灭了近百万。

  如此之功,是否当得起彻侯这一爵位?

  那么,为何白起不能得以封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生平。

  公元前294年,刚刚担任左庶长的白起在新城之战中崭露头角,次年经穰侯魏冉推荐,得以指挥秦军在伊阙迎战韩魏联军。在此战中,白起避实击虚,一举歼灭了二十四万韩魏联军,俘杀魏将公孙喜,因功晋升国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再度领兵攻占了魏国大小城池数十座,因功被擢升为大良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第十级的左庶长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白起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爵位提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因为大良造已然是秦国的高级爵位,在大良造之上的爵位仅有驷车庶长、大庶长以及关内侯、彻侯,其中,驷车庶长与大庶长通常由宗室之人担任,外臣是不可能被授予这两级爵位的,而关内侯和彻侯这两级爵位白起显然还够不着。所以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白起虽屡立战功,但也只是官职上发生了变化,爵位却停在了大良造这一级。

image.png

  公元前278年,白起取得了鄢郢之战的大捷,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陪都鄢城,占领了楚国半壁江山,按理来说,这场大捷再加上此前大大小小的军功,已经足够白起问鼎彻侯的爵位了。

  可就在此时,秦昭襄王却没有按照军功爵制将白起封侯,而后转而采用了特殊的封君制度,将白起封为“武安君”。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王翦父子虽因军功得以封侯,但是王翦随即便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了,王贲也在公元前219年就消失在史册之中了。如果将白起封侯,一个出身武将且手握兵权的彻侯,再加上一个与白起交往甚密的穰侯,对秦昭襄王的君权威胁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急不可耐地想要发兵进攻赵国邯郸,企图一举灭掉赵国,除了这确实是灭赵良机之外,何尝又不是白起想要以灭国之功,胁迫秦昭襄王将自己封侯的心思在作祟呢?

  同时也很容易理解秦昭襄王为何轻易地被范雎忽悠撤兵,又为何会在此后的邯郸之战中与赵国死磕。在那个时候下令撤兵是秦昭襄王认为赵国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为了阻止白起封侯,防止其功高盖主才做出的决定,而后在邯郸之战中与赵国死磕,是秦昭襄王想要证明:没了你白起,我也能灭掉赵国。

  可是,随着秦军前线战事不利的消息传来,秦昭襄王的脸上挂不住了,想要让白起出山,而心中憋着一口恶气的白起自然不会给秦昭襄王好脸色。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再加上范雎在背后推波助澜,这就有了白起在杜邮发出“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的悲愤后便拔剑自刎的悲剧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