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曹丕在做什么 曹魏表现为何如此消极
2021-04-12 16:29:56 武圣人 张飞 刘备 关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丕夷陵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21年,为报东吴袭夺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刘备对东吴发动了讨伐。在随后爆发的夷陵之战中,东吴的陆逊对蜀军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最终陆逊抓住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状态,用火攻打败了刘备。在这一战中,曹魏的军队却在一旁无所事事,直到吴军取胜才对东吴发动了攻击。为何曹魏的表现这么消极呢?

image.png

  一、曹魏没有对东吴用兵的原因。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蜀汉和东吴发生战争,自然对曹魏是十分有利的。在这场战争中,曹魏的著名谋士刘晔就建议曹丕对东吴用兵。但是,他的建议遭到了曹丕的拒绝。曹丕拒绝的理由就是,东吴刚对自己称臣投降。如果破坏降约,会失信于天下。

  其实,东吴对曹魏投降,是在孙权决定用武力夺回荆州时,就已经决定了的策略。在孙权与刘备经过湘水之争后,就决心集中全部兵力对淮南发动进攻。孙权企图在这一战中,确定最后的战略方向。在逍遥津一战中,孙权差点死在张辽之手,从此再也不敢攻打合肥。因此,他把战略改为武力夺回荆州,形成自己安全的根据地。

image.png

  为了对关羽用兵,孙权采取了各种手段。除了让吕蒙做好军事方面的准备,孙权在外交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他主动向曹操求和投降,并秘密与曹操结为姻亲关系。并且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趁着曹操军事形势不利,发动荆州之战为曹操解围。

  孙权还在擒杀关羽后,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那里邀功请赏。为了得到曹操的支持,他还给曹操写信,推举曹操称帝。曹操知道孙权的用意,他以诸侯之礼安葬关羽,还拒绝了孙权的推举,并且说孙权是想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

image.png

  孙权为了不遭受刘备和曹魏的夹攻,在曹操死后,对曹丕更是加紧了外交攻势。他不但拥戴曹丕称帝,还向曹丕称臣。对于曹丕,孙权巴结到了让他的手下气得大哭的地步。他不但向曹丕进贡,还把于禁送回曹魏。曹丕向孙权索要玩物,孙权也极力予以满足。

  孙权的这些举动,让曹丕十分满意。因此,在手下建议要和刘备一起夹攻孙权时,曹丕拒绝了这个建议。可以说,是孙权的外交谋略,让东吴逃过一劫。

image.png

  二、曹魏对蜀汉用兵的困难。

  如果说曹魏没有对东吴用兵,是曹丕被孙权的外交谋略所迷惑。那么,曹魏对蜀汉没有用兵,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这是因为从地理环境来说,曹魏没有与蜀汉交战的可能。

  曹魏和蜀汉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可这条边界线却是地理条件很差,没有可以对蜀汉快捷发动军事攻势的地区。在这条边界线上,双方主要的交界在关中、上庸和荆州三个地区。在当时,这三个地区曹魏都难以用兵。

image.png

  关中和蜀汉的汉中交界,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战争就发生在这一地区。这一地区有秦岭天险阻隔,形势十分险要。这个地区对于曹魏君臣都很熟悉,当年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后,撤出汉中后,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地理条件恶劣。他说南郑是一个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这样的地形,让曹魏君臣望而生畏。

  再加上当年战争的破坏,曹操在撤出汉中时,对当地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汉中几乎成了一片荒无人烟之地。曹魏要从关中进攻汉中,一切后勤辎重必须翻越秦岭,在当地不可能得到补充。再加上刘备将魏延安排在这里,让他担任汉中太守防备曹魏。如果曹魏向汉中进攻,我们可以想见是不可能成功的。

image.png

  上庸在孟达叛变后,落入了曹魏之手。这块地区与蜀汉的汉中相连,也可以成为曹魏对蜀汉进攻的跳板。可是上庸地区群山环抱,只有一条汉水穿过中心。这使得曹魏从上庸出发攻打汉中,只能依托汉水逆流而上。这使得曹魏不能使用大规模的兵力,还容易被蜀军在上游堵击。

  剩下的荆州地区,曹魏就更没办法对蜀汉发动进攻了。原来在关羽的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三方争夺的中心。三方各占荆州的一部分,互相制约争夺。但是在荆州之战后,荆州被曹魏和孙权瓜分。当蜀汉发动夷陵之战时,曹魏与蜀军之间,隔着东吴的控制区。东吴是不可能让曹魏的军队穿过自己的控制区,去攻打蜀军的。

image.png

  如果曹魏要进攻蜀军,就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蜀军大败东吴,进入到与曹魏控制区相连的地区。但是,我们看到在整个战役期间,这种情况都没能出现。因此,从地理条件的角度出发,曹魏如果想要进攻蜀汉,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在整个夷陵之战的过程中,曹魏根本就没有得到进攻蜀汉的合适机会。

  三、曹丕的错误选择。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夷陵之战中,虽然曹丕坐山观虎斗,似乎有选择对手的权力。可是实际上,他能够做出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兵伐吴,和蜀汉一起夹攻孙权。且不说曹魏难以攻打蜀汉,仅仅从利害得失上来说,伐吴也是上策。这一点,在他的谋士刘晔的建议中说得很明白。他对曹丕说: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七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image.png

  当时曹魏的主力集中在关东地区,如果按照刘晔的建议,发动讨伐东吴的军事行动。一不需要进行大的军事调动,行动方便。二是魏军位于东吴的侧背方向上,战略态势有利。三是东吴前有蜀军,后有魏军,对魏军无法进行有效防御。

  这样一来,东吴在遭到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很快就会灭亡。那样东吴的根本之地江东落入曹魏手中,蜀汉只不过收回丢失的荆州就不错了。蜀汉原本国力就远不如曹魏,战争中所得又比曹魏少得多。双方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魏占有绝对的优势,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image.png

  可是,曹丕却拒绝了刘晔的建议,没有发动对东吴的进攻。不仅如此,曹丕和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封他为吴王,承认了孙权对江南的统治。这一切愚蠢的行动,造成了东吴得以从容与蜀汉相持半年之久,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并且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撕破了自己的伪装,不再对曹丕毕恭毕敬。

  其实曹丕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出于曹丕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我们如果从曹丕的人生来看,就能够看到他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养成的。他本来就没有当继承人的资格,只是因为长兄曹昂死在宛城之战,他的弟弟曹冲早早病死,这才有了做继承人的资格。

image.png

  即便如此,他还有一个弟弟曹植和他竞争。经过长期的争夺,他才当上了王位继承人。这中间的艰辛,扭曲了曹丕的心灵,让他无时无刻希望在众人面前得到认可,并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看到,对家族中曾经有冲突的亲人,曹植、曹洪他都不予以原谅。而他平日里,喜欢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

  在他当上皇帝后,更是变本加厉。他靠禅让的仪式登上皇帝宝座,希望得到天下人众望所归的效果。孙权正是抓住曹丕的心理,对他百般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曹丕赏赐孙权的物品中,居然有自己的作品集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丕的可悲心态。

image.png

  在这种心态下,曹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选择。在他的眼中,自己的面子要比国家的利益高。他宁可眼看着东吴打败蜀汉,走出困境,也不愿意消灭主动投降自己,把自己吹捧上天的孙权。他和手下讨论刘备的用兵,说刘备不晓兵,连营七百里怎么拒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丕是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他不采纳刘晔的建议,无非是他的心态作祟。

  他要显示自己见识的高明,在群臣面前显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压过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同样的,他也要显示自己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当年在赤壁之战中抵抗曹操的孙权,对自己毕恭毕敬。正是这种虚妄的心态,让他错过了讨伐东吴的良机,也让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image.png

  结语: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位于旁边的曹魏是最有利的。它可以坐山观虎斗,选择自己的目标,选择发动进攻的时机。如果措施得当,曹魏很可能早早就消灭蜀汉和东吴,统一天下。但是,曹魏最终无所事事,眼看着东吴打败了蜀汉。

  这一切都是曹丕错误的选择造成的。当时曹魏与蜀汉没有良好的交战地区,难以对蜀汉发动攻击,而最佳的选择就是进攻东吴。但是,这个选择被曹丕否决了。他的理由是东吴主动投降自己,不应该向天下人失信。这是曹丕长年扭曲的性格做出的决定,他希望得到天下人对自己的认可。就这样为了曹丕的面子,曹魏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