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还没形成前,统治者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2021-04-21 16:18:30 孟母 季友 鲁庄公 许行 孟子

  说到科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一个部落亦或是一个国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势力,离不开诸多人才的辅助。隋朝科举制度的产生,无疑是那些有能力之人的福音,不看家世、一视同仁的特性也让广大的寒门士子有了出头之日,但是自尧、舜、禹,到科举产生的隋朝,这期间隔了近乎数千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统治者是靠什么来选拔人才的呢?

  政局动荡,士的兴起

  在尧、舜、禹的上古时期,我们就听到选举德才兼备之人来担任部落联盟头领的事,可见这时候的人才多是被人们推崇的品德高尚之人。等到了夏、商开始,君王的继承由原来的共同挑选成了世代罔替,挑选人才的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才能已经不是挑选人才的关键,血统才成为了官吏产生的重要因素,贵族在此时产生,官吏的任命几乎都是“子承父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中前期。

image.png

  春秋中晚期之后,社会开始动荡,各诸侯国之间急需大量的人才辅助,这时文化学术从上层社会走向了民间,民间的自由学术之风开始兴起,平民之中也有人专门靠才能谋生,有的已经成为了卿大夫的家臣,当然这些人都有过人出众的才干,因此“士”这个阶层开始兴起,这时候的“士”阶层可以说是不问出身,只靠真才实学了。

  例如,秦国的秦孝公就是求贤若渴的人,曾经发布“招贤令”来招揽天下的人才,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重要贡献的商鞅就是听闻这个招贤令而来,最终千里马遇伯乐,获得了赏识。另外像是秦国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早日一统天下,产生了依靠军功的军功授爵制。

  拓宽渠道,察举征辟

  西汉建立一直到汉武帝前期,选用人才时一般有三个渠道,一种是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他们可以推举自己的儿子或是近亲的儿子为“郎”,这种不需要多说,放在现在讲就是“拼爹”。第二种是家里有钱,财产能够超过了五百万贯,便可以花钱买官,称为“侍郎”,只不过这时候需要上下打点,买一个官下来花的费用也是相当之多。第三种就是拥有特殊技能的,朝廷也会依据情况或是皇帝的喜好来定。因此汉武帝之前的西汉朝廷,多是由皇室宗亲、有军功的军人及后代,以及富有的商人组成的。

image.png

  到了汉武帝时期,此时西汉已经休养的差不多了,想要有所作为,必须拓宽选拔人才的门路,于是设立了“五经博士”,并且为各个博士设立招收弟子的名额,这些弟子中的优秀者,可以直接获得“郎”或者是到郡国去当“吏”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有了从学界再次进入政界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产生了“察举征辟制”,“察举”就是由各地方上的基层进行考察,然后将品德优秀之人推荐到中央。征辟则是朝廷或是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召和任用。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朝廷,并且被拜相的。

  政局稳,贵族垄断

  初期的“察举制”的确是为西汉招揽了广大的人才,但同样弊端也是非常多,由于察举时的科目非常多,想通过察举只需一门优异即可,因此后期察举出来的人才总是有自身所不擅长的方面,不利于统治。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形成了以举荐人为中心的党派,其中互相谋取私利不说,官吏的产生又被统治阶层所垄断了。

image.png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个霸主之间的人才需求量又是剧增,这时候人才又到了不问出身,只看才能的时期。等天下稳定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阶层力量重新壮大,于是曹丕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时候不光要看才能、品德、而且还得看家世,结果人才的晋升又被贵族所垄断了。

  总的说,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政局稳定时官吏多是被贵族或是统治阶层垄断,在政局不稳,战乱频发之时,就又到了民间有才之人大展身手的时候,所以说科举的产生,真的是改变了数千年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