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为何失败?最终却落得如此悲剧的下场

  你真的了解王莽改制为何失败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由统治阶层内部发起的改革,其中不乏效果立竿见影的案例,比如让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数十年的变法,使秦国改头换面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商鞅变法;但更多的则半途而废、令后人扼腕叹息,比如昙花一现吴起变法、难以扭转宋朝命运的王安石变法等等。

  但在笔者看来,最特殊的当属两汉之交的王莽改制。他的一些举措看起来无比超前,其体现出的公平、福利理念,让王莽获得了“穿越者”的雅号;但这一改革最终却失败得一塌糊涂,王莽本人则在极度惨烈的状态下死去。

image.png

  为什么看似公正的改革措施,最终却落得如此悲剧的下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明白王莽是个啥样的人、他为啥能篡权,在此基础上,就能明白他的为政理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啥注定会失败。

  王莽其人:外戚王氏中的清流,儒生的楷模与样板

  说到王氏的崛起,就不得不谈到“神”一般的王政君。

  将西汉王朝带上巅峰的,是在襁褓中就被关进监狱的传奇帝王汉宣帝。他在位期间,汉王朝对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对外武功强盛,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持续近百年的汉匈战争以中原大获全胜告一段落。

  但老子英雄,并不意味着儿子就是好汉。在为政之道上,太子刘并不认同父亲“王霸之道相结合”的理念,过于推崇儒学;在个人性格上,他也与刚柔并济、雄才大略的汉宣帝截然不同,过于儿女情长、温和柔弱。

  在自己宠爱的太子妃莫名其妙病死后,刘奭常年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汉宣帝为了帮助儿子摆脱这种状态,刻意让皇后选了五名女子让他挑选。话说刘奭也是个孝子,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好意,他随口说了句:有一位可以。于是乎,衣服颜色特别(大红色)、会面时挨着坐的王政君,就莫名其妙的成了新任太子妃。

  即位后,空前崇尚儒术,虽然也有派甘延寿、陈汤诛灭郅支单于的壮举,但整体上,他一如汉宣帝当初预言的那样:“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他在位期间,也是汉王朝盛极而衰的开端:过于信任官员,放纵外戚、宦官,导致曾经清明的政治风气逐渐败坏,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中央集权逐步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极度沉迷酒色的汉成帝接班后(赵飞燕正是他的宠后),以大舅舅王凤为代表,王政君家族的兄弟们几乎完全掌控了大权。王氏子弟个个气焰嚣张、骄奢淫逸,沉迷于声色犬马,唯独出现了一个另类:王曼之子王莽。

  王曼早死,没有享受姐姐王政君带来的福利,因此他的儿子王莽也特别受姑姑怜爱,自小被养在皇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王莽跟宗族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为人谦恭俭朴、勤奋好学,精心研究儒家经典著作;平易近人,待人接物毫无权贵的架子;对待亲人极为友爱孝顺,大伯王凤病后,他衣不解带伺候了好几个月,让整个王氏家族、汉成帝都对其极为赞赏。可以说,从内到外,王莽都体现得像个标准的儒生。

image.png

  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因病离职,推荐了侄子王莽替代自己;而汉成帝也一向认为王莽为人“忠直”,于是乎,年仅38岁的王莽一跃步入了汉王朝的权力核心。

  盛年得志的王莽,正在大展拳脚之际,却意外遭受了挫折。

  新的皇帝与外戚,让汉王朝的状况更趋恶化

  在这之前,王政君的四位兄弟先后执掌汉王朝大权;王莽的上位,代表着权力正式传递到王氏的第二代,其意义可想而知。而王莽的表现,则与父辈们截然不同,让朝野为之一振:

  他一改父辈们的专横与骄奢,不卖官鬻爵,提拔大量贤良方正进入朝廷为官;不贪恋钱财、视金钱如粪土,将赏赐所得悉数分给生活条件不佳的士大夫;极度勤俭节约,自己夫人的穿着打扮与奴婢们并无二致,让习惯了奢靡之风的朝廷官员们大惊失色:

  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短短几个月内,王莽的声誉再上一个新台阶,甚至让人们看到了扭转西汉王朝颓势的希望。但就在第二年,被酒色掏空身体、没有留下子嗣的汉成帝因中风暴死于未央宫,侄子定陶王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一朝天子一朝外戚,王政君升级为太皇太后,关系也远了一层,汉哀帝的祖母傅氏、母亲丁氏成了新的权贵,王氏的时代被终结了。同年七月,识时务的王莽称病离职,机智的急流勇退。

  新的外戚上位,意味着新一轮的搜刮与贪腐;而且我们注意到,汉哀帝的外戚共有两家(他的皇后也出自傅氏);更让人无语的是,汉哀帝还有个特殊照顾对象:男宠董贤。这样一来,傅、丁、董三家,好像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西汉王朝的危机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局势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在王莽离职前,大司空师丹上言: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

  即贫富过于悬殊,应该略加限制。当然了,师丹身居要职,话不会说得过于赤裸裸,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也许可以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容。(下文会提到)

  在汉哀帝的指示下,朝臣们商议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大致如下:

image.png

  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宫......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掖廷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简单来说,即限制所有人的私田、奴婢数目。刻意提什么,就说明什么问题严重,这反映出,土地兼并及其带来的百姓卖身为奴的情况,已经恶化到让朝廷官员们不能坐视不管的地步。

  这一政策宣布后,一时田宅、奴婢的价格大跌,“贵戚近习皆不便也”,说白了就是傅氏、丁氏觉得不便,没多久汉哀帝就下诏暂停实施。这还没算完,其后,他更是赐给董贤2000顷地,直接宣布了西汉朝廷的自救政策作古。到了公元前3年,谏大夫鲍宣给汉哀帝上了一份奏章,以“七亡、七死”,近乎绝望的描绘了当时汉朝老百姓面临的悲惨境地:

  今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也;盗贼,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王莽同志在万众呼吁之下,正式上演了“王者归来”的大戏。

  王莽怎么篡位的?让人叹为观止的自律与“博爱”

  王莽虽闲居在自己的封地,仍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例为证:

  在这期间,他的儿子王获擅自杀害了一名奴婢。在那个年代,对于他这种身份的权贵而言,这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王莽却不依不饶,他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逼迫王获自杀谢罪。朝野听闻此事后,对他的“崇敬”又情不自禁的加深了几分。

  因此,王莽在野三年,被各阶层声援了三年:

  在国三岁,吏民上书冤讼莽者百数......

  到了公元前2年,到朝廷应考的贤良周护、宋崇等人在对策时,毫无掩饰的对王莽的功德大肆吹捧。面对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汉哀帝以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为由,将王莽召回朝廷。

  公元前1年6月,年仅25岁的汉哀帝驾崩,同样没留下后代;加上他的祖母、母亲之前已去世,大权再度落到了王政君之手。而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免去了董贤的大司马之职,同时在几乎所有朝廷官员的推举下,任命侄子王莽为大司马。

image.png

  同年9月,为了便于控制,王莽挑选了年仅九岁的中山王为帝,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莽”,王莽终于有机会将他的谦恭、仁爱、孝顺......等等一切儒家所推崇的优秀品质发挥到极致,接下来的几年,就是王莽的个人秀时间。他干的事情比较多,列举有代表性的几件:

  公元1年,在王莽的示意下,塞外蛮夷进献黑白雉(其实就是野鸡),作为天下太平、为政有道的“祥瑞”,报告给太皇太后;而群臣也心领神会,一致上表盛赞王莽的功德,甚至拿周公为参照,请求进封王莽为“安汉公”;

  而王莽作诚惶诚恐之态,四次推辞不收,最终“不得已”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后,却以“我愿等到百姓家家自足,才能接受赏赐”为说辞,帮助200多位刘氏宗室、朝廷勋旧获得了封赏,并且让所有退休的高官,终身按照原有俸禄1/3的标准获取养老金。

  接下来,王莽的这类“善政”层出不穷。比如,大肆扩充规模,给学生们修建了一万多所住宿的房间;在把自己女儿送上皇后之位后,他把接近一半的聘礼分给了王族的贫困远亲;每逢遇到旱灾、蝗灾,他不仅以吃素表达与百姓感同身受之情,还大度的奉献出自己的田产、真金白银,资助给穷人,并带动同僚纷纷效仿;他甚至在长安建造了200间房子,专门提供给贫民居住,还颁布了按期给孤寡老人送布送粮的政策,比如今的低保、廉租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了,对于姑姑王政君,王莽更加好到没话说,不仅处处投其所好,甚至对其身边的宫女都极尽殷勤、周到之能事。因此,太皇太后老人家压根听不到有关于侄子的一点不是;

  简而言之,王莽就是用公家的钱,给自己收买人心,史书中用“恩泽之政,无所不施”来描绘他善政的力度与范围。

  按照这一套路,没过几年时间,王莽就得到了朝野几乎所有人的认可,被视为挽救汉朝危亡、拯救天下苍生的唯一人选。这里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王莽有多么的“受欢迎”:

  公元2年,在做局安排自己女儿竞选皇后时,王莽以退为进,刻意宣称女儿德才不足,结果每天有1000多名“庶民、诸生、郎吏以上”的人员赶到朝廷,公卿大夫则直接跪在朝堂上,一致呼吁“愿得公女为天下母”;

  公元4年,皇后正式入宫后,王莽作势不愿接受朝廷加赏,“太保舜等及吏民”共8000多人上书,强烈要求朝廷必须按规定对安汉公予以赏赐;

  公元5年,因王莽拒绝接受朝廷赏赐的封田,共有48.7572万人上书,诸侯王公、列侯、宗室则磕头表示:“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image.png

  我们不要对这样的数字感到震惊。如果细看史书我们会发现,不赞同、附和他的人,早就被“党同伐异”了;而替他说好话的,既因迫于威势,也是由于确实得到了王莽给予的好处。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公元8年,众望所归的王莽成为了皇帝,西汉王朝正式被和平篡夺。

  王莽改制为啥失败:看似超前,实际上是盲目复古

  公元9年,王莽改国号为“新“,雄心勃勃的开展自己的一揽子改制计划,除了“改正朔,易服色”这种面子工程外,决定政治基础的经济改革才是关键。而根据他当年发布的诏书来看,应当是在当初师丹等人意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要将据称存在于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付诸现实:

  “古者一夫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秦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阑,制于民臣,颛断其命,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馀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如果光看这段话,甚至能让人有些许的感动:上古时期,耕者有其田、收取1/10的税,是尧舜禹时代和谐环境的经济基础;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土地兼并逐代严重。更加有违人伦的是,竟然让大活人跟牲畜一样在市场上供人买卖......因此,从今以后,土地和奴婢均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过一井(900亩),超过的部分,要无偿分给亲戚和乡亲们。

  我们可以发现,王莽的政策虽看似公平,但实际从头到尾都强调一个“古”字,说白了,就是要恢复存在于儒家学说中的“上古王制”。

  但这显然只是脱离了现实的一厢情愿而已,商鞅变法时期开始大肆推广的土地私有化运动,原本就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解放生产力之举,仅靠一纸命令就想实现强行公平,无异于痴心妄想。当初师丹等人的方案还只是“贵戚近习”不便,王莽的这一步迈得更大,简直是要革所有既得利益者、甚至他的支持者们的命,其迎来的反抗可想而知。没过多久,就有大臣上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

image.png

  注意里面的关键词——违民心,可见当时新政遇到的反抗有多强烈。而闻得此言后,王莽立即推翻了自己的诏令,这样宣布: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也就是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奴婢了......

  当然了,王莽还有其他的改制项目,比如恢复盐铁、酒类专卖,由政府垄断矿物、山川资源;由国家代替民间向老百姓放贷,利息更低;恢复国家“平卖”制度,即由政府收购、售卖物资,以平衡物价;设置了荒弃土地税,强制无业游民从事劳役......(大多在汉武帝时期施行过)

  平心而论,这些措施都有可取之处,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严重危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势必迎来他们或明或暗的对抗;其二,政策再好,若执行不力,几乎等于没有,王莽以名声录取官员,但这些人大多是贪污腐败之辈,他们无不趁机盘剥百姓。

  所谓祸不单行,王莽为了维护“王制”的尊严,强行降低所有“王”的爵位,包括了匈奴、高句丽等附属国。最终,归顺了数十年的匈奴起兵,王莽强征高句丽出力,却迎来了对方的反叛;最终,带来的后果都由老百姓承担。公元15年开始,洪水、暴雪、地震、干旱、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未被丝毫放松的横征暴敛,老百姓沦为四处游荡求食的饥民;对此,王莽却蛮横的采取了镇压手段,最终成功的把只求饱腹的老百姓,硬生生逼成了大名鼎鼎的绿林军赤眉军......

  没了民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公元23年5-6月,王莽政权的43万大军在昆阳之战中一败涂地,新朝从此分崩离析。9月,脱胎于绿林军的更始帝刘玄军攻入长安,王莽惨遭杀害,新朝灭亡。

  王莽的改革措施,看似很先进,甚至显得公平、合理,就像不是那个时代能具备的思想,所以有些网友将他戏称为“穿越者“。但实际上,他作为原有制度的受益者,依靠收买既得利益群体登上权力制高点后,试图以最为粗暴、异想天开的方式,将生产力极其低下时代的相关制度(甚至还可能只是个传说),无责任复制到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封建时代,结果可想而知。在遭到地主阶级反对后,板子最终还是打到了老百姓的屁股上,反而将社会矛盾激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image.png

  对于这一点,曾担任过他手下“典乐大夫”的桓谭,曾经在自己所写的《新论》里一针见血:

  王翁嘉慕前圣之治,……欲事事效古而不知……已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此不知大体者也。

  不知大体,也许是对王莽改制失败原因的最准确总结。他为了篡位的各种举动,只是对现有利益的重点倾斜分配,实际上并没有触及汉王朝存在的根本问题,有疯狂作秀、大肆收买人心之嫌。但即便如此,王莽仍值得我们尊敬与肯定:夺取政权之后,无论目的是什么,但他作为既得利益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试图落实自己理想中的圣制与公平,确属难能可贵。

  王莽改制,是史上少有的、在大一统王朝末期、由上至下推行的全方位改革,试图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封建制度下难以避免的土地过于集中、基础经济与结构崩溃的难题。可惜的是,面对尾大不掉的严酷现实,封建帝王本人也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仍免不了以暴力战争的模式对社会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对阶级进行重新洗牌,刘秀东汉王朝,在此基础上得以崛起。但毫无意外的,原有的矛盾还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封建王朝的死循环,是无法由内解决的。从这层意义上而言,不识大体的王莽,更像一位殉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