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十大兵书有两本都是他写的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分别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 》、《尉缭子 》、《司马法 》、《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其中《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均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十大兵书占了两部,也是够牛气的!

image.png

  戚继光,生于1528 年,算是出身将门世家,爷爷和老爸都是在军队干事儿的人。戚继光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自然是异常钟爱,但虎父无犬子,父亲对戚继光也是十分地严格。

  他告诉儿子:“一个武将必须有全身报国的志向,打起仗来要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

  少年戚继光曾作诗一首《韬钤深处》,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自己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544年,16岁的戚继光带着重病父亲的嘱托,去京城办理袭职手续,正式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官拜“明威将军”。1548年,20岁的戚继光第一次离家远征,他率领卫士卒远戍蓟镇。

  明朝的国防重点在北方,北方设九镇以防蒙古的马队长驱直入,其中尤以屏障京畿的蓟镇为重点。为了加强防卫,补充长城一线兵力的不足,朝廷便调集山东、河南等地的官军轮番前往边关戍防,支持蓟门的防务。

  蓟门戍边,这算是一个苦差。每年春季,戚继光都要奉命到蓟门戍守,前后一共五年。春天出发,长途跋涉,不待休整就接受戍边任务,直至秋风凉了,才又长途跋涉地往回返。长年在外,抛家舍业,种种辛苦,不可名状。但戚继光很高兴。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自己好歹是为国效力了啊。但是,蓟门这个地方,远离帝都,戚继光还是有着更多的梦想,渴望着更大的舞台。最终世袭得了官职的戚继光决定决定像老百姓一样去参加科举考试。

  真正有才能的人,终究是不会被埋没的。一个《备俺答策》立马上戚继光发光发热了。当时有个事儿,历史上称作“庚戌之变”, 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从古北口突破长城之后,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北京城下,嘉靖皇帝立刻下达了命令,大家要一起把俺答赶走。

  戚继光的《备俺答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炮而红。因为他写得实在太好了,对蒙古人研究的非常透彻,何时出击,怎样防守,如何诱敌等,都做了详尽的部署,令众人膜拜之极,很多士兵随身携带印刷本。

  戚继光一下子名声大噪,那个时候他23岁。23岁,老编表示伤不起。

image.png

  1555年,27岁的戚继光被调往抗倭最为激烈的浙江,升任浙江都同佥事, 管理屯田事务。这是戚继光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他平倭建奇功的开端。

  最初抗倭的时候,戚继光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在自己的士兵。要么不敢打,要么打着打着明明是自己占优势,却不敢去追。戚继光很纳闷,为啥啊?士兵说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就觉得,这咋成?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于是呢,戚继光开始了关于“戚家军”的寻找和训练。

  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关于义乌人的。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恰巧有一次,戚继光去视察民情了,路过了一个叫义乌的地方,看到了一群人在打架斗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在这场斗殴中,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这让戚继光不由得不感叹:“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总之呢,戚继光要的人就是要四肢发达,为人憨厚老实,遵纪守法服从官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虎贲军三国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戚家军和岳家军

  除了人,当然戚继光也比较关注武器装备,比如军刀啊,狼筅啊,虎蹲炮之类的。戚继光坐镇蓟州16年,使北部的游牧部族不敢南犯,蓟州全境人民安居乐业,戚家军更是名闻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