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身为开国皇帝,为何会被李世民夺走帝位呢?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以自己的雄伟才略,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俭、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使得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扩土,灭东突厥和薛延丽,征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虽然说唐太宗因为英明仁爱备受后人推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身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走到这至高权力的位置,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以玄武门之变为开头,踏着亲兄弟的血肉前进,最终成为这场政变下最大的赢家。

  这场政变下,李渊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甚至其中一个还是当朝太子李建成。李渊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权威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他为何不调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讨回公道?或者说为什么不惩罚李世民藐视皇权的行为呢?若想要明白李渊的行为,还要从头说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嫡次子,从小就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首倡晋阳起兵,善于用兵,屡建奇功,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侯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多次领兵平定战乱,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但李世民的雄心壮志远不及此,早在晋阳起兵时,李渊就答应过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image.png

  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此刻一身军功的李世民显得十分尴尬。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自己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并不比太子缺什么。兄弟之间的战争本就一触即发,而李渊的优柔寡断,使得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这件事的发生。

  武德九年(626),太子李建成为了坐稳自己的太子之位设下圈套想要控制秦王的兵马,然后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以解决掉这位军功赫赫的弟弟;而在太子身边埋下眼线的李世民第一时间得知了此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中的嫔妃淫乱,并且告诉李渊自己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皇弟,但他们却打算杀了儿臣,希望李渊能为自己做主。这一消息被李建成得知,他便和齐王两人商议后决定第二天早晨先入皇宫逼高祖表态。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在帝都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儿子在城门口已经是打得不可开交,而此刻的宫里却还是一片祥和。当李世民结束了这方的激战,定下了胜局后,第一时间排手下大将尉迟敬德打着保卫皇帝的旗号去宫中找李渊,这时的李渊还在海池边上划船游览了。

  看到手持兵器身穿铠甲的尉迟敬德,唐高祖李渊极度震惊,连忙问道:“今日发动叛乱的是谁?你来这里干什么?”而尉迟敬德的回答让李渊瞬间如坠冰窟,那一句“太子、齐王发动叛乱,秦王派兵杀了他们,秦王还担心皇上受惊,派我来执勤警卫。”此话还萦绕在李渊耳畔。紧接着,站在李渊身边的大臣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难道此刻的李渊不气恼吗?但是更让他害怕的是,带着武器身穿铠甲的尉迟敬德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自己的面前,要知道,宫里有多少的侍卫,甚至包括自己身边的这些侍卫居然都对此无动于衷。而身边大臣的言论则更是当头一击,让李渊强压下了心里的怒火。因此,即使此刻气极的李渊,也不得不先学会沉默,去思考下一步路要怎么走。

  这下一步的主动权怎么还可能掌握在李渊手里,就连自己手中的兵权显得如此苍白。瞬间失去自己两个成年的儿子,又失去了对天下掌握的李渊已经找不到方法去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讨公道了,他唯一能做的,大概是和李世民谈判,争取能让这场政变的伤亡减少。

  政变后的第一天,即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五,李世民赦免了李建成下属。七月十日,高祖李渊奖赏了李世民的属下,即政变功臣宇文士、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等人。这一来一回,双方大概都试探到了对方的底线,也就此达成了一致。

  武德九年(626)七月十四,高祖亲笔诏书表达自己想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几番推诿”后,武德九年(626)八月初九甲子日,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开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