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电战是怎么来的?闪电战又是如何发展的?

  说到德国闪电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德军在二战中采用的闪电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在二战之初德军凭借闪电战几乎战无不胜,德军在27天之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年征服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这种利用新型武器飞机、坦克、空降兵快速包抄敌人行形成围歼战的战术模式通常在几天之内完成,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快速包围几十万大军的围歼战,所以所以德军的攻势被称为“闪电战”,但是闪电战在二战后期很快就被粉碎,因为闪电战遇到了大纵深国家根本无力形成钳形攻势,故而落败。

image.png

  闪电战的由来

  闪电战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的军事指挥策略。普鲁士王国在19世纪后期分别发动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从而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在这其中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就是普鲁士总参谋长老毛奇,老毛奇比较赞同拿破仑“运动就是战争灵魂”的思想,他主张普鲁士军队应该分开并进、从敌军两翼包夹敌军,快速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种机动、协同、速度的原则在普法战争展现无疑。

  老毛奇这种战略思想和德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因为德国地处中欧,四面临敌,如果不能快速歼灭敌人,极有可能在东西两线被敌人围攻,这两个敌人主要是两个欧洲大国:法国和俄国,因为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德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一直是欧洲第一,法俄只有联手才能遏制德国的扩张,所以德军要想在两线作战中取胜,就不可能平分军事力量东西两面发动进攻,唯有集中力量先打垮一面的敌军,在德军高层看来击垮西面的法国是德军的最好措施。

  于是德军在1891年到1905年之间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便是在法德对峙时,右翼德军突击部队通过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绕道进入法国境内,包夹法军前线部队,并且进攻巴黎。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被东西两线的被法国和俄国联盟攻打,施里芬计划被德军实施,但是德军的突击部队根本无力通过马克沁机枪、速射炮、铁丝网组成的堑壕,结果是德军的进攻最终被英法联军挡住,施里芬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不过这个时候德军发动的里加战役实现了闪电战的雏形,即找到敌军防御薄弱点,快速突进,进而围歼敌军。是德军参谋总长鲁登道夫策划的里加战役胜利,在里加战役中,德军组织3个师的兵力强渡德维纳河,突破俄军的阵线薄弱点,绕过坚固的俄军防御点,向伊克斯库尔、雷登博伊斯、新岑堡方向进攻,意图形成对俄军的合围,但是德军的机动性太差,缺乏火力导致没有取得围歼敌军的战果,也就是著名的“古特尔渗透战术”。通过一支冲锋队绕开敌军的火力点,切断敌军与后方的联系,为大部队强攻敌军做好准备。

image.png

  鲁登道夫在战后对里加战役做出总结,他认为突击需要具备突然性,同时迅速找出敌军薄弱点,然后利用炮火猛烈攻击,继续撕裂突击口,突击不必理会后续部队,继续向前进攻,后续部队则沿着突破口从侧翼夹击敌军,鲁登道夫的这套战术奠定了闪电战的基本模式,并且取得了1917年和1918年的春季战役的胜利,不过由于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还是靠着两条腿进攻阵地进攻,这显然无法能够扩大战果,假如突击士兵的行军能够通过机械化前进,那么德军很快就能击垮并且围歼其他部队。

  闪电战的成熟

  闪电战在二战时期有三个重要的要素:空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分别是闪电战需要的火力支援、突击部队、后续扩大战果的部队。在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在执行陆地作战时主要还是在地面作战,也就是炮兵和步兵离不开陆地,这使得炮火支援只能依赖于陆地炮兵的移动,火力支援十分低效,步兵依靠双腿推进,速度十分缓慢。但是在一战中出现了坦克和飞机,坦克由丘吉尔组织研究,在1916年9月15日投入索姆河战役,飞机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就被投入战场,只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和军队的战略思维落后故而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

  尤其是装甲部队,最早提出把坦克单独拉出来作战的人是英国人富勒,不过富勒的理论在英国并不受军队高级军官欢迎。号称法国“坦克之父”的埃蒂安纳将军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装甲部队作战理论,他要求建设一支装甲部队用于地面进攻,但是不被法军高层所接受,此时的法军深陷堑壕战思维,正在修建马奇诺防线,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1934年出版了关于装甲部队作战理论的《建立职业军》一书,他也认为装甲部队将会是地面进攻的主力。苏联最早提出装甲战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这位“红色拿破仑”在1937年的“大清洗”被枪毙。

  德国是唯一一个重视装甲部队作用的大国,主要动力来自于希特勒古德里安,希特勒是一个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铁十字勋章的士兵,对于堑壕战中步兵集团冲锋十分不赞同,他本人很喜欢突袭战,而古德里安则是继承了德国老毛奇和鲁登道夫的军事思想,认为奇袭、快速、集中才是作战的三要素,古德里安还主持改进坦克,并且把自己的战术模式付诸实践,德军的高层并不认同古德里安的看法,但是希特勒却十分欣赏古德里安的作战模式,1934年德国建立装甲部队,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1938年又担任德国机动部队总监。

  这使得古德里安可以运用自己的军属理论,这也是闪电战的基础,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战机取得制空权,事后对敌国的通讯中心、指挥部、机场、桥梁、火车站等重要战略地点进行轰炸,防止敌军集中兵力。随后空降兵则对要塞、桥梁等关键目标实行占领,最后装甲部在敌军的防线上实行突击并高速推进,从两翼包夹敌军,实行合围,而坦克运到的坚固火力点由飞机进行轰炸,让坦克快速前进,之后乘摩托化步兵部队跟进装甲部队高速推进,巩固装甲部队夺取的阵地,充当围攻包围圈敌人的主力部队。

image.png

  在闪电战中,飞机和坦克、摩托化步兵必不可缺,是关键的三要素,三者配合可以很快从大范围内包围敌军,实行围歼战。没有飞机的掩护,坦克强行突击只会成为活靶子,没有坦克,飞机轰炸毫无意义,没有摩托化步兵的追击,突入敌军的坦克部队很有可能成为孤军,被敌军击垮粉碎。但是三者假如能够成功结合,那就能在敌军还未完成全国总动员之前就能击垮敌军,消灭敌人的军事抵抗。

  闪电战的弱点

  闪电战虽然可以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内消灭一个国家,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闪电战不可战胜,相反闪电战的弱点也很大,闪电战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装甲部队,而装甲部队需要大量的石油作为燃料,后勤保障对于装甲部队十分重要,另外装甲部队的快速移动依赖于良好的道路和桥梁,而且闪电战可以大规模围歼敌军,把敌军潜在的战争潜力消灭。如果德军的闪电战被敌军遏制住,那么敌军可以把围歼战转化为消耗战,德军必将受入围攻而失败,苏德战争就是德国闪电战失败的最好例子。

  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于苏联的打击,由于德军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军深入苏联境内850—1200公里,占领苏联国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的面积,沦陷区人民约7450万,苏军损失高达380万人,德军势头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但是德军的装甲部队的前行极限到了,装甲部队需要的汽油、弹药和零配件无法及时得到补充,而且苏联没有西欧国家一样的公路,一旦下雨,道路就变成了泥浆,德军后勤的汽车经常被卡在泥潭里无法动弹,就这样德军装甲部队到达了进攻极限。

  装甲部队无法展开大规模突进和德国的空军也有关系。自苏德开战以来到1941年11月30日,德国飞机总数达到4219架。这些飞机超过80%损失在苏联战场。从开始进攻苏联至11月1日,德国空军在东线平均每个月维持2462架作战飞机(不含联络机以及运输机)和2963个机组,同时平均每个月要损失741架飞机和318个机组,飞机能够轰炸的战略区域也到达了极限,闪电战的两大要素基本消失了,苏联的庞大的战略纵深使得闪电战完全失去了优势,苏联的战争潜力开始被发掘出来了,战争由闪电战变成了消耗战。

  在消耗战中,德军是无力和苏联抗衡的,苏联人口在苏德开战时大约有1.9亿人,这使得苏联征发了2960万人用于苏德战争,无论德国的后期战术如何优秀、指挥官如何出色,德军战斗力有多强,都无法消灭苏联无穷无尽的有生力量,在苏德战争期间,苏军阵亡及失踪人员高达1194.413万人,被俘560万,因伤致残500万,但是苏联依旧没有倒下,此外英美为了减少自身的伤亡,给予苏联大量的补贴,让苏联出人和德国对抗,比如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就给予苏联的粮食达到420多万吨,各型飞机14018架,各型车辆46万6968辆,这使得德国根本不可能打败苏联,闪电战并不适合全国总动员的消耗战。

image.png

  结语:闪电战的

  闪电战非常适合于中小面积的国家,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看可以到很多战争中有着闪电战的影子,甚至是现行技术条件下的闪电战复现。而且世界各国的军事专家和历史学家也不断在研究闪电战,发掘闪电战的意义的对于当代社会依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现代军事领域已经发展到了太空武器阶段,新的作战模式和新的军事理论该如何变化,或许可以从闪电战中得到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