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的李敬妃,她的身上有哪些谜团?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敬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万历年间的后宫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个疑案,死者是宠爱仅次于郑贵妃的李敬妃,在史书中,有人认为她是因病去世,也有人说她是被人所害,是非纠葛不断。就在她离世近半个世纪后,她被孙儿追封为太皇太后,这或许是她万万也想不到的。

  戊寅,册封端嫔周氏为端妃,李氏为敬妃。—《明神宗实录》

  李敬妃的来历相当神秘,她的家世、生年等一概未知,她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之中是在万历二十二年,她在十月诞育了皇六子朱常润,十一月与端嫔一同被册封为妃。在现有史料中明确记载,周氏封妃前的地位是端嫔,而没有写李氏的任何封号,也就是说李氏是由没有任何位分的宫人直接被册封为敬妃的。根据皇长子生母王恭妃的册封情况其实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换句话说,李氏应该也是宫女出身。

image.png

  虽然同是宫女封妃,但意义决然不同,王氏封妃是因为她所生之子乃是皇长子,又有慈圣皇太后的压力,万历帝不得不封她为妃,李氏则不同,此时的后宫已经有了好几位皇子,皇六子的出生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与敬妃同时册封的周端妃也能证明敬妃的殊宠,周氏当年与郑贵妃同为九嫔之一,这么多年了,即使诞育了皇五子朱常浩,朱翊钧也没有任何表示,这次与李敬妃同时册封,没准还是搭了敬妃的顺风车。

  始贵妃李氏宠亚于郑氏。—万斯同明史稿》

  李敬妃的异军突起让原本一家独大的万历后宫平添了许多变数,原本静谧的咸福宫也变得喧嚣热闹起来。盛宠长达十数年的郑贵妃终于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三年后,李敬妃再次生育,诞育了皇七子朱常瀛,接连生育二子,李敬妃的恩宠自然是不浅,眼瞧着万历帝要再次加封敬妃,恰在此时,生育仅仅十一天的李敬妃突然薨逝。

  敬妃李氏薨逝,传旨封为皇贵妃,礼仪照世庙皇贵妃沈氏例行,营葬吉地礼部请遣官于天寿山悼陵左右相择。—《明神宗实录》

  李敬妃的薨逝让万历帝十分悲痛,他当即传诏追封李氏为皇贵妃,一应大礼均照嘉靖帝的沈皇贵妃例行,并命礼部前往天寿山选一块风水宝地来安葬爱妃。礼部恭上李氏的谥号为恭恪惠荣和靖,其中第六字“靖”有的史书记载为“静”,很有可能是为了避讳明光宗生母王氏追封为皇后时的谥号“孝靖”,故而才改为“静”字。

  一向吝啬的朱翊钧还特意褒奖了为李氏题写铭旌、圹志的辅臣,还赐下了银、钞,这对万历帝来说并不常见,可见万历帝对李敬妃的宠爱,也足见这些辅臣办事用心,让痛失爱妃的朱翊钧稍有安慰。

image.png

  大学士张位、沈一贯题本:今日司礼监陈矩到阁,发下礼本,为传奉事,内议皇贵妃李氏营葬。口传圣谕:“皇贵妃李氏伺候敬谨,诞生皇子,准葬于寿宫右穴,内阁议拟里看此。”—《万历帝起居注》

  可对于万历帝来说,这一切还不够,就在万历帝下旨在天寿山为皇贵妃选吉地两天后,他突然改变心意,他想把爱妃葬入自己的皇陵地宫右室,还传旨内阁商议此事。

  此事绝不简单,明朝以左为尊,左室乃是皇后千秋后所葬之地,右室应葬之人地位仅次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继后,就应该把储君生母葬入。此时的王皇后活得好好的,左室自然是她去世后应葬之处,而万历帝至今仍未建储,他心仪的储君是皇三子朱常洵,而按礼而言,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那么有资格葬在右室的应该是王恭妃,或者万历帝心中的郑贵妃,怎么就轮到李敬妃了。

  其实,当初明英宗的刘敬妃去世,朱祁镇也给儿子朱见深留下遗旨,命钱皇后千秋后,与刘敬妃同葬入自己的皇陵地宫,甚至都没有想到朱见深的生母周氏, 此事因不合礼制,且有周太后的阻挠并未成行。万历帝如今想办此事自然也不容易,群臣出言阻止,一说不合祖制,二说没有先例,弄得万历帝也只能在天寿山另选吉地了。

  由此可见,李敬妃在这段时间是极得万历帝宠爱的,从下旨让敬妃葬入皇陵地宫的风波来看,这段时间李敬妃的恩宠甚至超过了郑贵妃,联系史料中关于李敬妃的死亡谜案,更让人觉得甚为可疑。

  死因成谜,一代宠妃的身后疑云

  明代官方对外只说李敬妃薨,一般来说,没有说特意说因何而薨,就是指正常死亡或病逝,以李敬妃由宫女晋封才三年推断,她年龄不会很大,至多应也不超过三十岁,这很明显不会是寿终正寝,如果她不是因为外力致死,死于产后并发症的可能是极大的。当然,这是先假设她是非外力死亡做出的推测,史书上可不这么认为。

  始贵妃李氏宠亚于郑氏,郑氏因其疾,使御药房内监张明纵药阴杀之。—《明史稿后妃传》

  明遗民万斯同曾参与清朝官修《明史》的修撰,编修成《明史稿》一书,最终定本的《明史》正是在此书的基础上修撰而成,《明史稿》中明确指出,李敬妃就是死于郑贵妃之手,郑贵妃利用了李敬妃的产后之疾,命人用药暗害,这很符合犯罪动机驱动犯罪的推理。

image.png

  试想,李敬妃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不就是被分宠的郑贵妃吗,从李敬妃死后万历帝对她的态度来看,这个动机是成立的,而除了郑贵妃外,其实后宫之中还有一位受益者。

  所生两皇子,派与中宫王老娘娘为慈母,共育咸福宫。—刘若愚《酌中志》

  李敬妃之死的另一位受益者就是王皇后。众所周知,王皇后无子,只有一个女儿,故而王皇后常年受制于郑贵妃,而李敬妃一死,她的两个儿子皆归于王皇后抚养,当然,妃嫔离世,没有儿子的皇后抚养妃嫔的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皇后并非没有嫌疑。

  不过,王皇后之后的种种作为似乎洗清了这一嫌疑,她处处帮扶皇长子朱常洛,并没有因为皇六子、皇七子是她的养子就为他们争储。不仅如此,从常理推断,后宫嫔妃百花争艳远胜于一枝独秀,对于位列中宫的皇后更是如此,李敬妃的崛起是王皇后乐见其成的,多少年了,终于有人能够制衡郑贵妃,王皇后即使想霸占李敬妃的孩子也不会想失去制衡郑贵妃的人,何况她是中宫皇后,如果提出想抚养李敬妃的一个孩子,万历帝应该也不会拒绝,不必用这种激烈手段,得不偿失。

  那么,最大的嫌疑还是落在了郑贵妃身上。

  很多人认为,万斯同其人对郑贵妃是有很大成见的,当然,这怪不得万斯同。万斯同的老师是一代名士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乃是东林后七君子之一,东林党在万历末期和泰、天、崇三朝影响深远,而因为国本之争和明末三案,东林党对郑贵妃可以说是毫无好感,万斯同受到老师的影响,自然对她有很深的成见,故而他虽然言之凿凿,但并不能轻易认为就是郑贵妃害死了李敬妃。清朝官修《明史》最终也删去了这一句。

  神庙贵妃李娘娘有疾,郑娘娘名下太监张明,医治不效薨逝。—刘若愚《酌中志》

  万历二十九年,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入宫后跟随司礼监大太监陈矩,他在崇祯年间写了一本记述宫廷见闻的史书,名曰《酌中志》,他就是刘若愚,这本史书意义非常,他以一个十分鲜见的角度记述历史,而且是外界知之甚少的宫廷史。

image.png

  根据刘若愚的个人经历,他的确应该知道很多宫廷见闻,所以,他记述李敬妃是因病医治无效而死,可信度相当高。但是,他也指出,这个给李敬妃医治的御药房内监张明是郑贵妃的手下,而且,他以一种十分隐晦的手法在这句话之后写到:

  彼时积言有如淳如衍之事,自此郑娘娘无有与分宠者矣。—刘若愚《酌中志》

  这句话中的淳于衍就是当年霍光的夫人霍显派去阴害许皇后的人,所谓“淳于衍之事”指的是借病人疾,以医治为名暗害之,不过刘若愚记述十分谨慎,只说当时很多人都说李敬妃就像汉代的许皇后,而张明就是明朝的淳于衍,那明朝的霍显不也就一目了然了。然后,刘若愚接着又说了句,自此后再也没有人和郑贵妃分宠了,上下两句话结合起来就发现很奇怪,刘若愚到底是帮郑贵妃开脱,还是说就是她所害呢?这似乎只能让各位文友自己判断了。

  追封太皇太后,李敬妃的身后荣光

  李敬妃逝世后,王皇后将两位皇子悉心教养,一位受封为惠王,一位受封为桂王,在崇祯帝朱由检被大顺军攻破北京,自尽景山后,在江南的诸位明朝藩王就开始了群雄逐鹿,其中桂王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榔也得以在广东建国,他追封已经逝世将近半个世纪的祖母为孝敬太皇太后,这可能是李敬妃怎么也想不到的。

  总结

  李敬妃的前面大半人生成谜,有记载的历史只有三年,但是她却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火种,这让明朝在南方又延续了十数年的生命,这也算是一世传奇了,几百年过去,天寿山上的皇贵妃墓尤在,无言地倾诉着李敬妃曾经的荣光和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