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被百姓抓起来,为何朱元璋反而表扬呢?

  常熟县陈寿六擅自将本县县吏顾英绑缚送往南京,不仅得到朱元璋热情接见,而且还被其称赞为伟大、奇男子。朱元璋并且以此为榜样,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惩治污吏的运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原来顾英并非什么好官,而是一位妥妥的污吏。“害民甚众”是史籍对他的评价。陈寿六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时常被他欺压。

  这时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大诰》,声称对贪官污吏“穷其源而搜罪之”,想要彻底根绝这种事。他要求全国的百姓必须人手一本《大诰》,凡是遇到贪官污吏之事,持此可以来京告御状,各地官员不得阻拦。

  陈寿六也是胆大之人。他实在受压不过,于是便与弟弟跟外甥一起,乘顾英不备,将其擒拿。当夜便披星戴月,手持《大诰》前往南京。没想到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地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很高兴有百姓会响应自己的政策,而且他的目的本身就是想要发动百姓的力量根治官吏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个现成的榜样,不由得他不好好利用。

image.png

  朱元璋当即赏赐给他20锭银钞,每人发两件新衣服,并免除其杂役三年。为了防止有官吏报复,朱元璋又给他加了道护身符,捏词陷害陈寿六者,诛灭九族;陈寿六犯法,地方官员无权惩治,必须由皇帝亲自审讯。当然他也担心陈寿六会恃宠而骄,又规定陈寿六要是犯法,罪在不赦。

  很快,朱元璋将陈寿六的事迹公布于全国,大肆鼓励百姓擒拿贪官污吏送京。“陈寿六其不伟欤。”这是他对陈寿六的公开评价。

  一个农民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大明帝国耀眼的政治明星,成了全国百姓的榜样。全国范围内擒拿污吏的浪潮顿时兴起。当时前往南京城的各条驿道上,百姓们成群结队地带着干粮,押着几名捆绑结实的污吏或者不法豪强,吆三喝四地赶路。遇到官吏盘查,他们就掏出金黄色封皮的《大诰》,官吏不敢违背,恭恭敬敬地将他们送过关口,并且提供饮食、住宿等各种方便。

  官吏之所以如此恭敬源于《大诰》中的严刑规定。在《大诰·乡民除患》中规定:允许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各地方的为恶胥吏以及乡村城市中的“老奸巨猾顽民”绑缚送京;如果有人胆敢中途阻拦,枭首示众。如此严刑峻法,沿途官吏都战战兢兢,不仅不敢阻挠,还生怕这些人反咬一口。这在古代社会中形成了一股独特的风潮。

  朱元璋认为这样一来天下很快就会臻于太平。“即岁天下太平矣。”可是这终归只是一厢情愿,在这场类似近代化的百姓风潮中,虽然也有很多官吏、豪强得到应有的惩治,行为上有所警醒,不敢胡作非为,但是也有很多人借机鱼目混珠,公报私仇

  像安吉县民金方因为租种本县地主潘俊二的田地,两年没有交租,潘俊二前去索讨,金方却将其将作害民豪强捆缚起来,勒索黄牛一头、肥猪一口。不仅如此,他还要挟潘俊二写下已经收取田租、不曾被勒索等三张文书,然后大摇大摆地将其押送京城。如果不是朱元璋明察秋毫,发现了其中的冤枉,潘俊二就要冤枉至死了。

  嘉定县民沈显二与邻居周官二把所谓的害民里长顾匡捆绑,送往京城。走到苏州阊门时,顾匡央求当地几位耆老说合,将随身携带的银钞和绸缎、银钗、银镯等物送给沈显二,希望他将自己放了。沈显二贪图财物便答应了。可是顾匡走了没多久担心事发,便与几位耆老商议主动到南京自首。沈显二本来已经跑了,听说此事后又赶了回来,准备跟他们一同前去自首。走至半路,顾匡与几位耆老合谋,竟将沈显二捆绑,当作“害民豪强”押送进京。但在马上进京时,沈显二挣脱逃走,几位耆老临时改变主意将里长顾匡捆绑了起来送到了通政司。

  这一系列操作让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朱元璋审明情由后,勃然大怒,将他们统统枭首示众。至此,朱元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这个政策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他不禁感叹:“呜呼,奸顽之徒难治,扶此彼坏,扶彼此坏。”

  既然胥吏害民,朱元璋想要通过加大百姓的权力监督、惩治犯法的胥吏,但是其中的一些奸滑之徒却借此成为新的犯法者。这就像是打地鼠,压下一个,又起来一个。这让朱元璋感到无比茫然。朱元璋虽然杀伐心重,但是他一心为民到是真的。只是他的想法太过超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