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所作,呈现出凄凉、萧瑟的场景

  李益,字君虞,唐朝时期边塞诗人,尤擅七言绝句。他与霍小玉的故事被唐人蒋防编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被视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益所作的《立秋前一日览镜》,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季轮回,生命运转,世间没有任何人或物可以逃避得掉时光的湮没。面对这种宏大的末日景象,也没有任何人或物能够安然承受,甘愿摆布。可惜,不管如何不甘不愿,就像花开花落,日升月降,没有谁能躲开这个自然规律。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满鬓雪,明月对秋风。

  诗题中专门点出“立秋”这一个节气名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一种并不突兀的、有预谋性质的场景缓慢地展开,呈现于大家的面前。这个场景带着几分凄凉之意,几分萧索之味。

image.png

  “万事销身外”。诗人起手落笔,看似大气磅礴,仿佛超脱物外,不带半分烟火气息,端的是一幅好写意。人间繁琐,各种麻烦事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使人烦不胜烦,奔波其间,不禁身心俱疲惫。极其盼望,或者奢望,能够在某种时候,忽然抛弃掉种种牢笼枷锁,可以获取片刻自由自在。

  这是诗人对于某种期盼的渴求,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悸动,牵扯着向往飞翔的魂梦。佛语有云:超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期待自我可以不受世间红尘琐事的羁绊,实质上只能说是一种愿望,而且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人生于世,又有哪个能够逃脱地掉命运编织而成的网络呢?所以说想要皈依,也仅仅只是求得片刻心灵上的欢愉,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image.png

  “生涯在镜中”。回首往事,收拾过去岁月,那些经历过的事情,有美好,也有。然而,无论如何,一切都深深地铭刻在了生命的年轮之上,没有人能够抹掉或删除;毕竟,时光并非储存器具。所以,当诗人对镜自照,所有的过往全部涌上心头。那一刻,五味滋生,千百种感慨撑满了脑海。

  在这里,把次句和首句相互映照之下,便能够发现诗人内心里的矛盾,可谓现象迭出,杂乱丛生。其在开端塑造出一个万事如鸿毛,百般不在心的大度形象,可是到得次句的时候,却又突然回溯到前尘往事之内,万种忧虑,难以自拔。正是在这种自相矛盾的铺陈之中,才能够把世间人进退两难的生存困境,给予传达得活灵活现,十分真实。

image.png

  “惟将满鬓雪,明月对秋风”。这末尾两句,其实是接续次句而来,是对如今的诗人具体困境(比如生存面貌等等)的详细描绘。只有满头的白发映照在镜子里面,就像秋风吹过夜空,冰轮高悬,静寂无声。此处,第一句是真实的写照,刻画出来诗人历经岁月风霜磨难之后的模样;第二句则是使用“比兴”的手法,以明月来类比明镜,以秋风来照射自我,如此更能形象生动地说明时光的无情和残酷。

  此处“明月”,《全唐诗》作“明日”,第二天的意思。然而李益曾写过一首《照镜》诗,最后两句“惭君明似月,照我白如丝”,完全可以用来与此两句相照应。终觉得“明月”仍比“明日”要好,因为明日太实而乏虚之想象意境。生命的没落与衰变,全都在这样明显的互相对比之中给予描绘得一清二楚。为什么自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将相,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梦想能够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长存于世,永恒不灭,就是因为生命太过短暂,命运难以把握。

  阅读此诗,不由令人想到李白的诗作《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同样是对镜自照,同样是感慨于时间的无情流逝,真可谓“莫名其妙”的却又带有“千古同悲”之情怀的意思。这大概便是与诗情有关的“不约而同”的念想,所谓“心同此理”大抵如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