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五国伐齐的最大赢家是谁?对燕国有何影响?

  五国伐齐,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都。在很多人看来,五国伐齐后,燕国可谓获得最大胜利,不仅向齐国报了仇,还从齐国夺取了无数的珍宝财物。

  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因此,按照常理来说,自五国伐齐后,齐国走向衰落,那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则应该从这场战役后崛起,甚至就此称霸天下。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收获最大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

  在五国伐齐后,燕国并没有继续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反而一下子就失去了声音。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攻打赵国,结果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差一点反杀了燕国。如果不是燕国主动求和,廉颇很可能就要攻破燕国都城。此战过后,赵国屡次攻打燕国,基本上是胜多败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五国伐齐后的燕国,不仅没能称霸天下,还要继续被赵国追着打,可谓十分狼狈。对此,在笔者看来,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之所以还是弱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燕国底子薄

image.png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比如在春秋时期,当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称霸天下的时候,燕国就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燕国低调,而是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偏北的诸侯国,燕国不仅地广人稀,在商业、农业上都远远落户于中原地区。更为关键的是,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还经常袭扰燕国边境,这导致燕国自保都比较困难,也就更没有精力来和中原诸侯国争霸了。

  二、燕国在五国伐齐中的收获,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结果,在齐国的反间计下,燕惠王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在此基础上,田单成功复国,从燕国手中收复了失地。因此,五国伐齐中,燕国从齐国手中攻占的城池,基本上都得而复失的。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数年时间,燕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占领齐国,最终还是遭到了失败。从这一角度来看,燕国从攻占齐国这一行动中获得的收获,在减掉前后的投入,实际也就没有多少了。而且,燕国和齐国的彻底结怨,也导致赵国攻打燕国时,后者几乎是孤立无援。

  三、燕昭王之后,燕国未能再次出现明君

  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就燕惠王来说,不仅水平有限,还逼走了名将乐毅。在战国时期,名将对于各个诸侯国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比如战国四大名将,就分别来自于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因此,燕惠王不会识人用人,导致本就缺乏人才的燕国更加雪上加霜了。一定程度上,在战国时期,燕国只出现了燕昭王这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等到燕昭王去世后,燕国持续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四、燕国缺乏一场彻底的变法

image.png

  燕昭王继位后,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诚然,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乐毅、邹衍、剧辛。但是,燕国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变法,这些人才的聚集,主要是靠燕昭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得来的。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秦国有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也就只有燕国没有进行变法。而且,光变法还不行,必须彻底和坚定执行,才能走向强大,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比较彻底的变法,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不过是小修小补。但是,就燕国来说,连这样小修小补的变法都没有,等到燕昭王去世后,之后的君主不会识人用人,乃至于燕太子丹只能想到荆轲刺秦这样的计划来延缓燕国灭亡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