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长孙无忌为何没有善终?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长孙皇后之兄长。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贵,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能文能武,年少时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参与谋划无数场战役并且取得胜利,是李世民最为看重的谋臣之一。最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依旧不骄不躁,对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为何最终却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终被迫自缢的下场?接下来就让笔者为大家解读这位文臣兴衰荣辱的一生。
才华出众,年少成名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与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世民在高家见到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无垢(在历史上,长孙皇后并没有留下真名,后文统一称长孙无垢),并且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分赏识,而长孙无垢也对他一见钟情。当时三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参杂任何政治利益,这也是为何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后,依旧希望能够与长孙无忌坦诚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后,李世民便去高家提亲,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后必定不凡,因此两家乐意交好。原本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就互相赏识,外加这一层亲戚关系,长孙无忌更加乐意于追随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之一。
策划玄武兵变,担任丞相
隋炀帝时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数农民组织揭杆起义,当时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岗军,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奋,纷纷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终李渊带领自己的三个儿子力压群雄,是为唐高祖,唐朝建立,并且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在无数场的战役之中,李世民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为自己收获了无数门客,他们在日后的玄武门兵变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势力的爪牙无处不延伸,在地位与权势的蒙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奋战抗敌的亲兄弟,也终有一日会拔刀相见,朝堂的势力关系就如同一张网,覆盖了每一个角落,稍不谨慎就会被吸附吞噬。由于李世民的势力太过于庞大,又有长孙无忌等人的谋划策略,李建成逐渐感到了威胁,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刚开始忍气吞声,甚至被迫上阵反击突厥,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想要借助这次机会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势力太过于庞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将房玄龄等人赶出天策府,最终只剩下长孙无忌为之出谋划策,多次帮助李世民死里逃生。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与策划下,他们说服了尉迟敬德,最终在玄武门之下击杀了李建成。这是一场非生既死的战役,无数人的生命都掌握在这场战役之中,这也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策划的最成功的一次战役。试想一下,假若没有玄武门之变,历史的结局又会如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会是什么下场?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长孙无垢出生名门,才德具备,并且是很好的贤内助,深受太宗的赏识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册封为皇后。而长孙无忌在此前的多次战役中出谋划策,是为天策府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功劳甚大,因此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
自太宗继位以来,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中扮演着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够谋划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够排兵布局,在多次反叛战役中起到核心指挥作用的军师,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亲国戚,毫不夸张的说,他当时在朝堂当中的地位无人企及。同时他也是慧眼识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将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称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担心长孙无忌的权势过大,因此上书太宗,劝谏太宗削弱长孙无忌的官职,以防此人日后反叛,李姓后代只会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劝谏表后,立马召来了长孙无忌,将劝谏表递给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让双方之间产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盛赞长孙无忌的品行,并且警告那些挑拨离间的权臣,自此以后,太宗在位期间,无人敢在朝堂上恶意诋毁长孙无忌。而长孙无忌却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体会到了危机感,他一心想要辞去丞相的官职,甚至想要告老还乡,聪慧如他,或许早已在此时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太宗无可奈何,并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将他降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唐太宗不顾长孙无忌的推辞,册封他为司空,并且为他写下了《威凤赋》,称赞长孙无忌在青年时期陪同自己实现宏图伟志的功劳,并且坚持允许长孙无忌能够进入自己的卧室议事,如此盛宠,当代只此一人。
赋予重任,辅佐新帝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他召来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他们辅佐心智单纯的太子,尽管二人悲痛欲绝,但是为了大唐社稷,他们立马收拾好心情,在朝政混乱之时,及时稳定大局,辅佐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而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主持辅佐在旁,尽进忠言,主持朝政。根基不稳的李治对长孙无忌十分敬重,朝中政事无论大小都要听其意见,有心怀不轨之人向高宗进言诋毁长孙无忌,高宗直接命人将此人斩首,可见长孙无忌不仅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朝臣,还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师友和长辈。
这样的信任和依赖一直持续到了武则天的出现,在主持审判吴王李恪和房遗爱之后,长孙无忌就受到了有心之人的忌惮。房遗爱在死前污蔑长孙无忌玩弄朝政,以公报私,这也隐隐在高宗心目中埋下了防备的种子,在朝堂,即便亲如一家人,各自心目中也会怀有鬼胎。
武则天重回后宫,高宗心中十分欢喜,想要废除王皇后,让武则天取而代之,此举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对,高宗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武则天来到长孙无忌家中,想要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而长孙无忌却偏偏顾左右而言他,此类话题避之不谈,二人只好失望而归,武则天也因此暗暗记恨长孙无忌。
后来唐高宗固执己见,不顾朝臣反对,以皇位要挟,将王皇后贬为庶人,不久之后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大势所趋之下,朝臣们都开始趋炎附势,极尽谄媚,纷纷向武则天示好,而几个年迈的前朝重臣开始在武则天的势力笼罩之下被孤立。
被贬流放,无奈自缢
显庆四年,许敬永上奏唐高宗,奏折中提到了长孙无忌勾结权臣谋反,唐高宗命他彻查此事,而许敬宗早已看透了武则天的心思,长孙无忌是必除之人。因此他绞尽脑汁极力误导高宗,唐高宗也生怕长孙无忌权势过大,生怕查案之人过早暴露,一旦长孙无忌的势力范围察觉了蛛丝马迹,长孙无忌一定会立马采取行动。
同时武则天又日夜旁敲侧击,高宗对长孙无忌的信任被逐渐瓦解。然而他又犹豫这件事会被记入史册,影响后代人对自己的看法,许敬宗立马向他列举了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最终唐高宗下定决心,在长孙无忌猝不及防之时将他贬谪流放黔州,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受到牵连,被除去官职流放到了岭南,高宗亲手断送了母方氏族的权势,意味着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庇护伞,同时也让朝中忠臣感到失望。
同年七月,高宗记起了长孙无忌的恩情,于是便让许敬宗复审谋反案件,武则天和许敬宗自然不会让他的势力再度崛起,因此便派心腹袁公瑜去黔州复审。袁公瑜一见到长孙无忌,就开始嚣张跋扈,甚至对他进行辱骂殴打,长孙无忌不堪羞辱,最终被迫自缢,一代忠臣落得如此下场,亦是整个朝堂的悲哀。
待到唐高宗再次追复其官职的时候,一切名利声望又显得十分可笑,也令其后代以及那些忠臣良将感到心寒。
唐太宗给予了他多大的恩宠,那么唐高宗就给予了他多大的失望。少年时期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两人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并肩作战,太宗甚至曾言:“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即便后来官至丞相,他也一直谦卑谨慎,因此人人视他为朝堂的主心骨。
结论:
高宗虽然心性纯善,但是为人懦弱,没有主见,容易被心怀鬼胎之人左右心思,原本忠言逆耳的朝堂盛行谄媚之风,朝臣们满心算计互相揣测,长孙无忌等人也更加如履薄冰。他的一生从巅峰跌落之谷底,也的确让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康熙和宫女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详情
彭羕,三国时蜀官吏,字永年,广汉人。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详情
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详情
刘弗陵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天子,英姿勃发,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详情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详情
于禁,字文则,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详情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详情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 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详情
魏延是蜀汉一个比较著名的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建兴详情
还不知道:古代上早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详情
对蓝玉和蒙古王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详情
诸葛亮一生堪称传奇,还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的时候就因为逆天的智商和广阔的让水镜详情
高顺(?-199年2月7日),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一中郎将。史书记载高顺为人正详情
曹操在世的时候,虽然手下名将众多,但是曹操御下有方,兵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曹氏和详情
蜀汉后期,没有武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不代表当时没有名将,其实在诸葛亮去世详情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是第二个被秦灭亡的。赵国从公元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诸侯国到详情
看过楚汉时期的影视或者稍稍有去了解一下汉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刘邦和吕后这两夫妻详情
晁盖临死前为什么不直接把寨主之位传给宋江?梁山一个百零八好汉,可以说几乎个个详情
宋朝的朋党之争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衰落乃至灭亡,宋朝的朋党之争是怎样影响士风和政详情
马陵之战是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伏击战之一。当时魏国国力强盛,魏公决定称王,他在宋详情
梁山108将中,武功最好的10人和最渣的10人,分别是谁? 梁山有108好详情
对古代夏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人夏天怎详情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名将李如松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详情
想知道万历平壤之战日军伤亡多少?明军有多威武吗?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亚洲战役史详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详情
我们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击败了朱允炆的大军,最后顺利登基称帝。然而靖详情
界桥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是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详情
界桥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是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详情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打西域龟兹,并取得了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役之一,但是关于这场战役,其中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详情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案例,那么交战双方各自损失了多少人详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详情
还不知道:朱棣和元顺帝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详情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详情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老古话说“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这其中是有深刻的道详情
擂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有哪些?其实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详情
众所周知擂茶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国最早的饮茶方式,那么客家擂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众所周知擂茶具有消暑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名三生汤,那么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详情
众所周知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选料、制作、冲泡,都别具特色。那么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极善饮茶,就比如五道茶与擂茶,它们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了,那么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