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没有实行北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割据政权,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222年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之后,魏蜀吴三国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东汉十三州,魏国独占九州,吴国有三个州(荆、扬、交),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五次出兵北伐中原,东吴方面除了在合肥兜兜转转(孙权绕不过去的坎),居然没有从荆州出兵北伐。

  吴国实力强于蜀国,陆逊坐镇荆州20年的时间,为何没有北伐曹魏呢?

  一、陆逊本人战略眼光问题

  纵览《三国志》全篇,除了帝王们,单独列传的臣子只有两个人——诸葛亮、陆逊。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袭取荆州、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连战连捷,陆逊的军事水平也毋庸置疑。

  但陆逊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战略眼光不足。且不说和诸葛亮、司马懿相比,就是东吴四大都督之间,陆逊的战略眼光也是有些逊色。周瑜曾提出全据长江二分天下的计划,鲁肃早在公元200年就有“塌上对”,就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吕蒙,也有奇谋袭取荆州的眼光。

  反观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虽然影响深远,陆逊也都指挥得非常漂亮,但都是被动防守。而且我们通读《陆逊传》也很难发现他对东吴发展提出战略方面的意见,这是很少见的,只能说明陆逊的进取心、战略眼光不足(或许和江东士族出身有关)。

image.png

  二、陆逊在吴国的地位不如诸葛亮

  虽然陆逊在吴国也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陆逊在吴国的话语权根本比不上诸葛亮在蜀汉的话语权。刘备临终托孤后,诸葛亮几乎是“总统国政”,刘禅又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诸葛亮的意志即代表了蜀汉的意志,所以蜀汉能够举全国之力五次北伐。

  反观陆逊,虽然做到了“出将入相”的高位,但由于陆逊本身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孙权在倚重陆逊的同时,对他也有很强的戒心,所以即使陆逊有意北伐,恐怕孙权也很难全力支持他。

  三、孙权与陆逊的复杂关系

  毫不夸张的说,是陆逊通过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接连击败蜀汉和曹魏,让孙权终于登上了帝位。孙权对陆逊也是恩宠有加,为了嘉尚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但孙权和陆逊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和睦,除了孙权和江东士族冲突外,陆逊还有几个特殊之处:

  第一,陆逊的从祖陆康,当时是庐江太守,袁术孙策进攻庐江,年近70的陆康病逝,而在这艰难守城的两年中,陆家宗族一百余人,死了将近一半。虽然后来陆康的儿子陆绩、从孙陆逊都在东吴为官,但这种埋在内心的仇恨,永远不可能全然消除。

  第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公元204年,孙权做主,把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这当然是为了缓和孙氏陆氏的关系,拉拢陆家为孙氏真心效力。孙权称帝后对孙策却没有很高的尊崇,只是追封他为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们只受封侯爵,而孙权自己的儿子不论多大都是王爵,这说明孙权是有些在刻意打压孙策一脉。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这段记载很清楚,说陆逊是被气死的,陆逊被谁气死的呢,自然是孙权。晚年的孙权不惜逼死陆逊,可见孙权对陆逊的猜忌和忌惮,这样的陆逊怎么可能领兵北伐呢?

image.png

  四、曹魏对吴蜀的区别对待

  魏蜀吴三方立国之后,各自的战略有所不同,吴蜀联盟共同对付曹魏,蜀军北伐,意图蚕食雍凉;吴国北伐,和曹魏争淮南;曹魏自曹操争夺汉中失败之后,奉行的基本战略就是西守东攻,先灭吴后灭蜀。

  益州、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占有淮南,易于集结大军伐吴。曹丕即位后,大举攻吴,就是这种战略的表现。公元229年,在诸葛亮兴师北伐的情况下,曹叡咨问司马懿“何者为先”。司马懿明确回答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也是坚持西守东攻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陆逊有时忙于防守,北伐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国对峙,吴蜀联盟对抗曹魏。蜀军北伐,意图蚕食雍凉;吴国北伐,和曹魏争淮南,看上去好像可以遥相呼应。然而实际上,双方相隔数千里,加上吴国实在拉跨。而曹魏西守东攻,游刃有余的应对蜀、吴两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方国力悬殊越来越严重,趋于一统的局势已不可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