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也是官职吗 高中状元会有什么样的待遇

  还不了解:状元官职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状元也是官职吗?状元郎官衔有多大?考上之后享受什么待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与现在的高考状元不同,清华北大每年都要录取的学生数千人,而古代的状元却是三年产生一个,难度可见一斑。

image.png

  高中了状元,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上大官。籍籍无名的状元也是非常多的。官场不比考场,还是要靠个人造化。

  状元的科考之路:乡试——会试——殿试。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卓越的状元呢?

  当然还是得从娃娃开始抓起。

  从古至今,起跑线都很重要。

  首先家庭条件不能太差。如果家里太穷,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心思读书。指不定像朱元璋那样早早当放牛娃去了。

  其次,那就是脑袋瓜子聪明,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材施教还是很重要的。

  读上几年书后,便可参加人生中第一场考试:童试。

  童试是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也就是说,童试就是科举考试的门票,只有通过了童试,才能获得参加科考的资格。

  童试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要过三关:县试、府试、院试。

  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三关全部通过,便有了一个文化人的名号:秀才

  中了秀才,也算是有了功名,好处还是多多。比如说,官府对秀才有优待政策,不用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不能被随便用刑。(这待遇还不错)

  当然啦,秀才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第三名称作"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考中了秀才之后,肯定是要继续努力,从此奔波在科考路上了。毕竟谁也不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接下来,从“秀才”晋级到“举人”,就要参加乡试了。别着急,这还只是状元路上的第一步。

image.png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

  乡试无异于拦路虎,无数人都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当年的范进中了举人,整个人都乐疯了。

  “乡试”每三年才一次,如果一次失败,还要等三年。古人本来寿命就短,三年又三年,实在折磨人。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一旦乡试考过了,成了举人。那就嗨皮了,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要喊你老爷。见面都要礼让三分。

  当上举人后,待遇自然又要拔高了。

  首先就是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因为有工资了,还不用交税,可以靠工资养活一家人了。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中了举人可以当官了吗?

  如果家里有资深的人脉,当上官并不难。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代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之所以能当上重臣,除了自身的才华之外,还因为有贵人提携。否则他是爬不到这上面去的。

  人往高处走,如果你有幸中了举人,那就要再努力搏一搏,参加“会试”,向“贡士”进军了。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会试的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会试的考试场所也非常艰苦。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 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image.png

  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憋得腿脚发麻不说,还要绞尽脑汁答题,真心不容易。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

  "贡士"并不等于“进士”,他俩中间还隔着一道殿试。

  会试考试第一名的称为"会元"。在明代,贡士的录取人数约为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到了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年),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共取96名。

  会试揭榜后,录取者便要准备参加下月的应殿试。

  殿试好理解,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的。但实际上,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合格的,方可称为进士。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

  怎么分配,也是皇帝说了算。皇帝可以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可以因为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再或许,皇帝觉得某个进士的名字好听,就点他做状元。

  总之,选谁做状元,皇帝说了算。

image.png

  这并非无稽之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还要清代的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他做了状元。

  这么看来,想当上状元,除了真才实学之外,还需要有一小部分的运气加持,说不定,还得感谢父母名字取得好。

  当上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

  成为了万人挑一的状元,确实犹如鲤鱼跳龙门声价十倍。其荣耀、其显贵、其尊贵,简直登峰造极。

  但是也别把状元想得太高能,大多数状元都是虚有其表,相当平庸。甚至还会有只识几个字的白痴状元、草包状元。

  不否认的是,他们的八股文写得一流,押韵作诗一绝,但也只能代表他们熟悉考试题目的套路,并不代表他们会做官。

  状元中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众所周知的有王维、柳公权、陈亮、吕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张孝祥、翁同合等十来个人。

  古代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状元不如进士,进士不如落第举子。

  不用惊讶,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因为状元都是由皇帝钦点的,皇帝的学识水平与爱好,直接影响被点状元的素养。

image.png

  很多皇帝点状元,基本上都是凭自己的爱好和心情,或者是名字和外貌。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无论什么时代,“公平”都不是绝对的。

  历朝历代,士子争名求禄,科场作弊等层出不穷。有钱的高中,没钱的名落孙山。

  真才实学的人被排除在外。可见状元的录取,并非全是秉公取才。

  明白了这一点,状元这座金光闪闪的招牌,含金量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高。

  当然了,状元的仕途还是少不了这层光环的。

  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就开始给你安排工作。要么去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image.png

  被封的这些官职并不高,但还是很有面子,毕竟是和大人物打交道,还是受人瞩目的。

  封官是基础,至于上升程度,就看个人造化。真正决定前程的,无外乎三要素:一是工作能力,二是看人脉资源,三是皇帝赏识程度。

  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唐代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清末的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龢、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总而言之呢,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至于是沦落平庸,还是通向首辅(或宰相),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再说句不中听的,状元和现在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一样,出身名校并不代表就一定有大出息,还得靠自身能力和机遇来综合考量。

  历史上的特色状元盘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既然说到了状元,那就不得不说说第一个吃到“螃蟹”的状元。他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孙伏伽的官场之路犹如过山车,大起大落。

  他于622年参加科举,名列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

  后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因此官运亨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贞观五年,也就是632年的时候,孙伏伽因为审判错案而丢了官职,降职为刑部郎中(刑部下属部门部长的秘书)。后来又任职大理少卿,转调民部侍郎,管理民政、户籍、财务部门。

  公元641年,孙伏伽再次高升,重新坐回了拜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的宝座。后又出任陕州刺史(陕州最高行政长官)。

  这位史上第一个状元,混得还是极好的。

  连中三元的史上最“牛”状元。

  连中三元,指的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image.png

  按照朝代来排名,分别是:

  唐代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

  宋代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有1位:孟宋献。

  元代有1位:王宗哲。

  明代有两位:黄观、商辂。

  清代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这样的牛人,状元实至名归

  最落魄的状元:卢文焕。

  说到最惨状元,卢文焕必须拥有姓名。

  别的状元官运亨通,他倒好,连喝酒的钱都没有。

image.png

  卢文焕于唐昭宗时期,光化二年(899)状元及第。

  卢文焕生性嗜酒,喜欢结交朋友。生平常以宴筵为要紧事。他高中状元后,更是与同伴游山玩水,大开宴席。

  卢文焕虽然也入仕途,但是官位卑微,毕竟人家的心思也不在事业上面。

  有一次,卢文焕游玩于齐国公亭子,他让人拉来一头驴准备宰杀,与他一起的一位进士柳璨说:"这驴不是我们的。

  卢文焕不屑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用药不到头晕脑涨的地步病不会痊愈。弦外之音是:驴子可以花钱买,舍不得花钱,你们吝啬的毛病是改不了的。

  后来柳璨奋发图强,而卢文焕不思上进,日子过得十分窘迫。每次相见,柳璨都会用卢原话反唇相讥。

  史上独一份的女状元。

  傅善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

  1853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

image.png

  当时参加科考的男女士子有600多人,男科女科试题一样,均为"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傅善祥在考场上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万字有余。初评时,就获得了阅卷官员的一致点赞。

  最终,傅善祥的文章最后被送到了东王杨秀清的案头。东王也被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所折服,尤其是文中的观点,更是让他欣喜不已:"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于是"虎颜大悦",说到朱笔毫不犹豫地将傅善祥点为女科状元。

  女状元还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但身处乱世,傅善祥的结局并不完美。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说傅善祥在乱军被杀被抛尸大江,东流而去。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清代的刘春霖。

  刘春霖是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最后一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image.png

  刘春霖能当上状元,多亏了名字取得好。

  话说1904年7月,清廷照例举行殿试,主考大臣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慈禧被内忧外患的国情搞得忧心忡忡,她寻思着七十大寿将近,便决定从科举考试中找点吉兆,图点乐子。

  于是慈禧翻开了案头的卓越考生的试卷,排在第一名的试卷字迹清秀,文辞华丽,慈禧十分满意,结果一看考生姓名,发现该考生叫做朱汝珍,慈禧瞬间不满意。

image.png

  这是为何呢?因为这个考生的名字中带有“珍”字,慈禧一看到“珍”,就想到了跟她唱反调的珍妃,她自然是不高兴的!

  这个朱汝珍同学也是倒霉,名字带有“珍”字也就罢了,他还偏偏是个广东人。这让慈禧立刻肝火上升,一想到广东人,慈禧就想起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超等等“叛逆者”。广东人简直是慈禧的克星啊!

  于是慈禧干脆将朱汝珍的考卷甩到一边,看起了第二份考卷,也就是刘春霖的考卷。

  看到刘春霖的名字,慈禧太后眉开眼笑。"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况且这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确实也需要一场春霖来败败火。

  于是慈禧大笔一圈,刘春霖位列榜首,成为了头名状元。

  清代落幕后,刘春霖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赏识他。

  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最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

  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综上所述,状元这个名号也不是万能的。同样是状元,有人富贵有人潦倒。古代的状元,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官职。

  只能说,中了状元,才能在仕途中更进一步。状元就好比一把打开更高阶层的金钥匙。至于门后的世界怎么走,就只能靠自己进一步的努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