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为什么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022-07-06 14:16:02 黄皓 赵广 赵统 关平 刘禅

  黄皓三国时期蜀汉宦官,深受刘禅宠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魏延还活着,刘禅的位子做得稳吗?

  一:这句话并无史实记载;

  二:黄皓说不出这句话,哪怕说了,凭他的能力并不足以做此评论;

  三:连诸葛亮都无力回天,魏延何德何能,可以延续蜀汉?

  四: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估计还等不到邓艾来攻,早已因内乱而亡。

  一:“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来源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最终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上风,于是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网上有一种说法,就说这个时候,刘禅身边的黄皓对刘禅说了这么一句话:“魏延若在,实事不至此”。

image.png

  咱们先不忙讨论这句话对不对,先看看是否有这么一句话。

  首先,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这句话的,然后,我仔细翻了一下《三国志》,确实没有找到该记载,连《三国演义》中都没有,可见这句话来源存疑。

  与之相类似的倒是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据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前五天,大明大势已去,太监曹化淳在崇祯皇帝身边说了这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时的崇祯皇帝也很感慨,好似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的那句对魏忠贤的评语“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事实上,哪怕这句话也并不出自正史,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冯梦龙的《燕都日记》,但是冯梦龙评论为“此真谬举矣。”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冯梦龙《燕都日记》

  虽然这句话本身是无中生有,并没有多大的讨论价值,但是魏延身为蜀汉大将,最终却死于内斗,令人唏嘘,因此现代很多人对他的死、对他的“子午谷奇谋”,争议很多,我们不妨来假戏真做,认真讨论一下。

  二:黄皓其人

  当每一个王朝落幕之时,文人都喜欢对其点评一番,或者说要有一个盖棺定论,这就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

  一般来说,王朝末年,君权逐渐被削弱,真正掌控朝堂、治理国家的是大臣,或者说士族们,所以这个王朝灭亡的责任一定不能是大臣,因为他们掌控者“盖棺定论”的权利。

  因此,来承担“祸国殃民”的主要有三类人:

  金牌选手——宦官、银牌选手——后妃、如果都没有的话,那就只能是皇帝本人了!

image.png

  这个具体原因与具体实例就不能详述了。

  黄皓就是这么一个宦官,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黄皓的描述极少,但一句“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可见黄皓就是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陈袛传》

  事实上,黄皓不过一个宦官,而且是“十常侍”时代刚过去不久,宦官被打压的年代,他在蜀国远远达不到“总揽朝政”的程度,哪怕有心,也根本没有能力去主导一国兴衰。

  总的说来,黄皓不过是一佞臣,没有左右大势的能力,也缺乏指点江山的底蕴,说与没有这句话其实无关紧要

  三:蜀汉因何灭亡

  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直奔成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危受命,领兵拒敌,本来一开始还击溃了邓艾的前锋。

  这时候下属黄崇劝告他快速占据险要之地,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被邓艾夺了险地,不得不退守绵竹,最终兵败身亡。

  刘禅不得不紧急着急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刘禅不允许,最后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殉国。

  除了刘谌之外,还有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除此之外,满朝都是被谯周“力排众议”。

  谯周是蜀地大儒,代表着益州本土士族的意愿,刘禅自身也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这才“君臣相得”,开门投降。

  刘禅开门投降纯粹是刘禅本人与满朝文臣、蜀地士族们的共同决定导致的结果。

  如果刘禅不开门投降,蜀国是否会就此灭亡,犹未可知,但是从整体大局上来看,蜀汉的巅峰时期是刘备入汉中,称汉中王的时期。

image.png

  从此之后,先是经历夷陵之战败北,葬送了全国大部分兵力,使得国事衰落,后来诸葛亮励精图治,又数次北伐,而消耗了国力。

  姜维做大将军之后,本来准备整顿兵马两路出兵,没想到另一路镇西将军胡济没有出兵导致兵败,而百姓也因此埋怨姜维,整个陇西躁动不安,姜维也因此自贬为后将军。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姜维传》

  可见,此时的蜀国经过常年征战,早已经无力支撑大的战役,在魏国日渐强盛的状况下,灭亡是迟早的事。

  大势如此,哪怕是魏延复生,又如何扶大厦之将倾?

  四:魏延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之前,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令马岱伺机杀死他,显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也并无大错。

  众所周知,魏延的死,其实就是一场内斗,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已,因此很多人觉得魏延死的很冤枉。

  其实不然,魏延死得一点也不冤枉!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魏延之死:

  1.234年秋天,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自觉大限已至,秘密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后事,此时的魏延作为前锋,离中军很远,所以商议的时候并没有魏延。

  最后,诸葛亮交代了两点:一是让主力撤退,命魏延前军变后军,负责断后;二是如果魏延不同意的话,那就随他的便!

  第二点说明诸葛亮不愧是智多近妖的人,他明白魏延的性格,是有可能违逆自己的遗命的,自己死后,无人能让魏延信服。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image.png

  2.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统领大局(诸葛亮以丞相身份领兵,他死之后,长史就是名义上最高官职),杨仪令费祎前去传令让魏延断后,并揣摩他的意图。

  果然如诸葛亮临终前所料,魏延拒不听命,他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而做断后的将领?”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3.如果魏延仅仅如此的话,还只能说他是不顾大局,然而,他做的不仅如此。

  杨仪在后边缓缓指挥主力撤退的时候,魏延恼怒不已,带领部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大军撤退之路的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希望以此挡住杨仪大军的退路。

  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魏延传》

  4.杨仪与魏延各自上表给后主刘禅,都说对方叛变了。刘禅被吓到了,招来侍中董允, 还有丞相府的留守长史蒋琬,问他们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董允和蒋琬自然是相信杨仪所言,无论是关系亲疏有别,还是他们在前线的作为,魏延都值得怀疑。

image.png

  5.刘禅这边的处理方法还没发过去,那边又有了变化,魏延急行军,跑得快,已经占据了南谷口,将大军挡住,并率兵攻打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只是站在军前骂了一句,魏延的部队就纷纷散去,他骂到:“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

  此时大军都知道,撤退是诸葛亮的命令,而魏延不仅不遵令,还私自拦住己方部队,士兵都不跟着他干了,魏延只好带着自己儿子孤身逃跑。

  6.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并斩了他。杨仪践踏着他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杨仪夷了魏延三族。

  杨仪为什么与魏延不和?

  219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但是成都才是治所,加上成都新定,以防后方不稳,刘备自然搬回成都,而汉中与曹操交界,是前线,需要一个大将来镇守。

  这时候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个位置非张飞莫属,毕竟刘备身边有能力、有威望、够忠心的本来屈指可数,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张飞绝对是名列前茅。

  可是,后来刘备选择了谁也没想到的魏延,而魏延也不负刘备的期望,这些年,汉中固若金汤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

  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兵北伐,亲临汉中,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此汉中以丞相为首。

image.png

  魏延在汉中做了近10年的封疆大吏,一下子要屈居人下,虽然不敢对丞相不满,但是对丞相府的属官们就没有好脸色了。

  魏延勇猛过人,手下兵强马壮,从成都来的官员们都避让着他,但是杨仪却并不买账,魏延非常愤怒,好几次差点拿刀当场杀了杨仪,在诸葛亮的安抚下,两人才暂时忍了下来。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是一样,被诸葛亮否决之后,魏延经常在外面长吁短叹,说诸葛亮胆小,自己这么好的计策不用!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

  这个计策的可行性我们不讨论,但说魏延的态度,已经可以用“扰乱军心”来形容了。

  从“子午谷奇谋”、魏延杨仪之矛盾两个例子可以知道,魏延纵然有才能,可是这等居功自傲,仗势凌人的态度,如何能不自取灭亡?

  回到问题,如果魏延没有死的话,诸葛亮一死,还有谁能治得了他?

  如果靠手里的刀,岂不是成了董卓、李傕、郭汜之流?

  没有掌控朝堂的能力,却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心态,最终这个蜀国会是怎么样?需要等到邓艾来兵临成都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