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雄都已经称王了 诸侯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
2022-08-01 15:15:18 邓子 邓析 公孙龙 孔子

  对东周称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是从何时开始称王?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实力大不如从前,已经没有能力再控制诸侯,因此只剩下“天下共主”的头衔,而诸侯也不敢超越本分行事,僭越称王。不过后来随着发展,战国七雄皆已称王,那么诸侯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呢?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担心魏惠王全力攻打秦国,便派商鞅前去游说魏君先行称王,再图霸业,于是魏惠王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准备称王的君主。之后一些大国开始陆续称王,接着剩余的一些中小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当然也有一些诸侯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尊称王号。

image.png

  不过早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诸侯使用王称,最先以诸侯身份僭越称王的是楚武王熊通,自此开了诸侯称王之先河,之后吴国君主寿梦越国君主允常先后称王。而楚武王称王之前,楚国其实在更早的西周时期就曾称过王号,而且同时一下出现了三个王。

  春秋时期,楚、吴、越三国先后僭越称王

  楚国是周朝时期第一个封王和称王的诸侯,楚武王称王后,吴王寿梦称王,接着越王允常也开始称王。

  楚君熊渠封子为王

  《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楚国的先祖鬻熊曾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功臣,后来周成王当政时,为感念其功,便赐予其后代熊绎为子男爵位,封地在楚蛮,楚人便在丹阳建立楚国。之后经过熊绎至熊渠等六代君主的努力,楚国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一个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

image.png

  熊渠继位后,楚国已经逐渐兴盛起来,势力范围推进至江汉平原,先后攻灭庸国、扬越、鄂国三个国家(部落),不过在楚国发展强大的同时,西周王朝却进入由盛转衰的阶段。面对势力渐不如前的西周王室,一些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不仅不朝见进贡,甚至直接起兵叛逆,进攻周王室,楚君熊渠就是诸侯中的代表人物。

  《史记》记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虽然熊渠没有起兵攻打周王室,但他却做了一件更为石破天惊的大事:僭越称王。熊渠仿效周天子,直接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封为王,长子熊康封句亶王,次子熊红封鄂王,三子熊执疵封越章王,熊渠此举可谓是公然挑衅周王室权威,也成为周朝诸侯中第一个僭越封王的君主。

  不过熊渠不久后就取消三个儿子的王号,因为新继位的周厉王是一位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的周天子,熊渠担心自己僭越封王的举动会惹怒这位以暴虐著称的周厉王,从而遭到周厉王的重点讨伐,便悄悄取消了儿子们的王号,不敢再声张。

  不过熊渠此举实为明智之举,当时楚国才逐渐兴盛起来,如果因为封王遭到周王室的征讨,楚国几代君主的努力将会化为泡影,只有保存实力,低调发展,楚国才能不断强大,不惧周王室的讨伐,熊渠取消王号为楚国之后立足江汉、争霸中原奠定了战略基础。

  春秋时期,楚君熊通自立为王

  自楚君熊渠封王又取消王号后,中间间隔了十位楚国君主,到楚君熊通时,又再一次僭越周礼,不过熊通并没有并没有封子为王,而是直接自立为王。

  《史记》记载:“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

  这时楚国经过近二十代君主的努力,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南方的蛮夷部族都已归顺。但楚国还是最低的“子男”爵位,而楚国的祖先还是周文王的老师,楚君熊通不满周王室的分封,便想让周天子给他加封爵位,不过却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绝,熊通于在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自称为“武王”。

image.png

  尽管周天子不满楚君熊通僭越称王的行为,但此时西周已经灭亡,东周王室更加衰微,连诸侯的将领都敢用箭射周天子(周桓王郑国将军祝聃射中肩膀),周天子对于熊通的僭越之举也无可奈何,于是楚国成为周朝境内第一个僭越称王的诸侯。

  此后楚国君主直到被秦国灭国为止,一直没有取消王号。楚武王率先称王也开了诸侯僭越称王之先河,之后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也先后称王。

  吴王寿梦始称吴王

  吴国最初是由周文王的两位叔父所建立,按照传统传位制度,周太王应传位于长子太伯,但周太王小儿子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宠爱,周太王更想让姬昌继位。太伯看出了父亲的想法,不想让父亲为难,便和二弟仲雍借机离开了周国,一起去了荒凉的江南,之后自创基业,建立勾吴古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勾吴古国便是吴国前身,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次子)攻灭殷商后,便开始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后来在吴地找到了周章(仲雍后代),不过周章已经成为吴君,周武王就此将周章封于吴地,列为诸侯,这便是后来的吴国。

  《史记》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等国君之位传到寿梦时,吴国日益强大,吴君寿梦自立为王(约公元前年),不过寿梦称王并未遭到周王室的不满。因为吴和周本出自一脉,并且寿梦继位后就亲去洛邑认祖归宗,而刚继位的周简王深感大喜,还赐给寿梦特殊礼遇,吴国也是在吴王寿梦时期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

  吴王寿梦也是周朝境内唯一称王不被周王室反感的诸侯,这不仅是吴国和周王室属于同宗的原因,还因为吴国先祖有恩于周文王一支。如果当年太伯没有奔吴,周太王就无法避开传位长子的传统传位方式,周文王和周武王就不能继位,也就没有现在的周简王。

image.png

  越君允常称王,其子勾践称霸

  越国的前身是于越部落,在殷商之前就已经存在,据传是大禹直系后裔中的一支族人所建。周朝建立后,于越部落作为前代帝王后裔被封为诸侯,于越部落便成为周朝时期的越国。不过关于越国早期的历史比较模糊,到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时才逐渐清晰了起来。

  《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越国传至允常时,允常开疆拓土,奠定了越国霸业,“越王”之称也是始于允常,允常去世后,其子勾践继位,也称越王(约公元前496年)。不过勾践在位时,越国版图并未赵越其父允常在位时期。

  越王勾践在位前期,不仅没有带领越国走向强大,反而被吴王夫差击败,被迫向吴国求和,后来勾践被吴王赦免返回越国后,才立志发愤图强,这便有了“卧薪尝胆”的典故。之后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积攒下充足的粮食,以及训练出一支精兵,这才终于转弱为强,最终打败吴国,完成了复仇。

image.png

  《史记·》记载:“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后,就率军北上在徐州与诸侯会盟,共同尊辅周王室,被周元王封为“越伯”,诸侯都来祝贺,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

  战国时期,诸侯陆续僭越称王

  第一个准备僭越称王的诸侯——魏惠王

  魏惠王准备僭越称王,完全是被秦孝公撺掇的,事情起因还要从桂陵之战前说起。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十七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便派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于次年,魏军攻占了赵国邯郸城,于是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救,之后便有了兵法“三十六计”之“胜战计”中第二计“围魏救赵”,魏军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军大败。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这时秦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商鞅变法,国力得到一定增强,秦孝公便乘魏国国内空虚之机,在公元前352年出兵攻打魏国,一举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以及收回部分河西之地。但魏国即便经历了桂陵之战,国力也没有太大的损耗,魏武卒主力还在,魏国依然还是当时的军事强国。

  桂陵之战发生后,魏国先是联合韩国在香襄陵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接着将邯郸还给赵国,与赵国等诸侯陆续和谈会盟。之后魏惠王便集中兵力全力反攻秦国,将被秦国攻占的安邑、固阳等失地夺回,在魏军强大的攻势下,秦孝公只好被迫与魏国会盟修好。

  不过魏惠王并没有打算放过秦国,此时秦国虽然完成了第一次变法改革,但还是不是魏国的对手,秦孝公便用“尊魏为王”办法来麻痹魏惠王,以改变魏国再次进攻秦国的意图。

image.png

  魏惠王听了商鞅的游说后,还真准备称王,开始按照周天子的规格建造宫殿、制作服饰等物,并召集宋、卫、邹、鲁等中小诸侯君主参加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意欲僭越称王,确立魏国在列国间的统治。但此举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魏惠王此次称王计划以失败告终,不过魏惠王确实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准备僭越称王的诸侯。

  徐州相王后,各国纷纷僭越称王

  时间过了十年,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等小国君主到徐州与齐威王会盟,尊齐威王为王,但齐威王也担心会被其他诸侯抵制,不敢独自称王,于是齐威王和魏惠王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惠王于当年便改元为更后元年,正式称王。

  徐州相王事件预示着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虽然齐、魏两国依然还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的名号从此便和诸侯别无二致。这次事件发生后,周朝境内的诸侯不再顾及周王室,也开始僭越称王。

  公元前324年(惠文君十四年),嬴驷也效仿齐、魏,自称为王,即秦惠文王

  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也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史称“五国相王”,至此为止,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皆已称王。

image.png

  五国相王事件发生后,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消失,一些中小诸侯也纷纷称王,比如宋国、中山国等二流国家,这也说明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影响已经大幅衰弱。当然也有一些小诸侯国没有称王,比如卫国、鲁国、费国、滕国等小国。

  结语:

  春秋时期诸侯僭越称王其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称王,虽然楚国、吴国、越国在春秋时期已经称王,但三国并没有得到中原诸侯的承认,并且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排斥。三国王城基本上只能在自己国家使用,因此楚、吴、越三国称王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则是中原诸侯国之间互相承认,互相认可,这就相当于否定了周天子仅有的天下共主名号,标志着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消失。因此,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是战国时代政治史上的惊人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