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之后 江东士族为何没有趁机恢复东吴
2023-03-28 14:37:49 石苞

  对西晋和江东士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晋灭亡以后,不是没有人想要重新恢复东吴的国祚。只可惜声势实在太小,没多少人愿意支持孙家而已。

  因为孙家已经失去了人心。

image.png

  要想说明白这事,得先从当年东吴还在的时候说起。

  东吴作为三国时代的三个国家之一,实力比蜀汉稍强,但是又远逊于曹魏,在三国当中,可以排第二。东汉末年,一场黄巾之乱席卷全国。后来东汉政权虽然平定了黄巾之乱,但各地军阀也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地方强而中央弱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在今天浙江省那边,有个县长(县丞)因为比较能打,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很快就升到了省长(刺史)这个级别。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奠基者孙坚

  后来汉朝高层又开始内讧,董卓把持朝中大权。各地的这些军阀看不过眼,联合起来去打董卓。孙坚好歹也是省长级别的一地高干,自然也加入其中。不过可气的是,这场讨伐行动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开始的时候气势挺足,但后来大家干脆就各顾各的利益,谁都不愿意折损自己的力量。孙坚当时也没想到能被坑,所以就一直往前冲。等到和董卓方面交上手,才发现队友已经跑没了。

  跑没了也没办法,反正这会儿已经打上了,走也走不掉,那就接着打呗!不得不说,孙坚是真的猛,独自一家和董卓正面硬抗,竟然还打赢了几场胜仗。可惜后来对手实在是不给力,帮不上忙不说,还在后面拖后腿。所以最终,孙坚寡不敌众,终于被董卓给打垮了。

  孙坚死后,因为此时孩子还小的原因,麾下余部全都被队友袁术给全盘接纳。

image.png

  过了两年之后,孙坚的儿子孙策给老爹守完了孝,找到袁术,想要接手老爹的余部。袁术也不傻,吃进嘴里的肉,还能往外吐?但是袁术又不好直接拒绝,因为孙坚之前名声实在是太大,毕竟是能够单干董卓的人物。就在袁术左右为难的时候,孙策忽然提了个建议,说我家里以前一直在吴地做官,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的。要不你借我点兵马,我说不定能把吴地给打下来。

  袁术一琢磨,觉得这笔买卖可以做。袁术当时倒没想过孙策真的能拿下吴地,只是想着把孙策远远扔出去,最好死在进攻的途中,这样孙策就不会吵着要他爹的余部了。所以当时袁术就给了孙策一千多人马,让孙策自己去以这点兵马,进攻吴地。

  凭这点兵马去进攻吴地,自然是必死无疑。

  但是袁术千算万算,算错了一点,那就是孙坚当年留下的威望。

  孙坚当时可是独自一家就敢单干董卓的主,在整个天下名气都很大,更别说孙家历代做官的吴地了。所以孙策虽然只是带着这一千多人出去,但一路东进过程中,不断有人来投奔。等到了吴郡的时候,麾下已经有五六千人马了。凭着这股力量,孙策竟然还真打下了吴郡。

  再之后,孙策在吴地继续发展,势力越来越大。恰好两年之后,袁术忽然脑子一热,直接称帝了,结果被全天下围攻。这下孙策可有了独立的理由,直接宣布脱离袁术,自立为一方诸侯。

image.png

  袁术称帝之后,不久就死了,麾下势力也被瓜分一空。而孙策则利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南征北战,逐渐拿下了整个江东之地。

  东吴的基本盘,至此成型。

  不过可惜的是,孙策这个人虽然能打,但命不是很好。刚刚统一江东,就被人刺杀干掉了。孙策去世之后,当时年仅19岁的孙权上位,成了新一任的江东之主。

  孙权上位后,因为实在是年轻,难以服众,而且江东之地刚刚统一,还不稳定。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权的主要任务,就是治理内部,镇压内部叛乱。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因为孙权当时虽然年轻,但是父兄两代人已经给他留下了很强大的基本盘。当时江东的士族,也都认孙家,都愿意帮孙家打仗出力。所以孙权大概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稳定了江东的基本盘。然后又花了五年的时间,想要往西扩张,但是成果有限,只拿下了江夏郡的一部分地盘。

  然后,就到了公元208年。

  孙权这边,好不容易稳住了江东的基本盘,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但是北方的曹操,却已经近乎统一了整个北方,随即挥师南下。一场赤壁大战,就此爆发。

  赤壁之战比较有名,中国人基本上都应该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曹操惨败,孙权刘备联军获胜。打败了曹操,孙家才算是彻底控制住了江东,三足鼎立之势渐成。

  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孙权面前:接下来东吴往哪扩张啊?往北肯定不行,北边是曹操,打不过。西边也不行,西边是刘备,刘备是盟友。如果打了刘备,没了结盟对象,那东吴最后自己肯定也守不住。所以最后没法子,孙权只能把眼光投向南方的交州。

image.png

  在今人看来,中国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当然要比北方发达,人口也更多。但是三国那会儿不一样,三国那会儿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是在曹操管的那块地方。所以孙权就算后来进入了交州,拿下了包括今天广东、福建等多个南方省份,但是实力依然增加的不明显,因为那会儿这些地方基本都没什么人。

  所以没办法,东吴最后还是得向北或者向西发展。

  相比之下,当然是西边的刘备更好打一些,实力弱一些。所以后来,东吴就趁着关二爷和曹军大战之后,实力严重折损的时候,偷袭了荆州。最后,关二爷败走麦城,东吴也跟刘备彻底撕破了脸。

  既然撕破了脸,那就接着打呗!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最后,刘备惨败,一战输光了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彻底失去了最后统一天下的希望。而东吴,则是成了真正的胜利者。

  夷陵一战,虽然吴蜀两家已经彻底撕破了脸,但碍于北面还有个更强大的曹操,所以夷陵之战以后,两家再次结盟,蜀汉彻底撤出了荆州。同样是在这一年,曹操死了,儿子曹丕上位。曹丕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汉献帝把皇位禅给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至此,东汉彻底在历史意义上灭亡,真正的三国时代,终于到来。

  进入三国时代以后,魏国多次和蜀汉、东吴之间发生战争,但总的来说,三方的地盘变化不大。在此期间,孙权看刘备和曹丕都已经陆续称帝,自己好像有点不太合群。是在公元229年,孙权也正式称帝了。从这一年起,东吴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分裂朝代。

  就这样,三国在乱战中度过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当中,三国内部都各自出现了问题。蜀国那边,诸葛亮死了,留下一个怎么都扶不起来的阿斗做皇帝,蜀国开始得过且过,越来越走下坡路。魏国那边,司马懿一场高平陵政变上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被司马家掌控。

  至于东吴这边,情况同样很复杂。公元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了。孙登这一死,麻烦大了。因为孙登是孙权的嫡长子,之前是太子。所以孙登一死,东吴就开始上演了一幕夺嫡大戏,以孙权的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东吴的本土势力,也分裂成两派,各自站队。这种站队,导致东吴内部力量损耗极其严重,连陆逊这样的名将,都在这场斗争中被活活气死了。

  斗了几年之后,孙权也是看得越来越气。最后临死之前,干脆两个人谁都不传了,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小儿子孙亮

image.png

  这下子,东吴的问题彻底大条了。

  孙亮登基的时候,才刚刚十岁,根本掌控不了大局。再加上因为之前的夺嫡大战,东吴内部已经彻底分裂站队了。所以孙亮上位以后,很快就大权旁落,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掌权。后来诸葛恪又因为征淮南失败而被杀,东吴大权落入孙峻手里。三年之后,孙峻又死了,大权落入他弟弟孙綝手里。孙綝是个很喜欢杀戮的人,掌权期间大肆杀戮,让东吴内部的人才培养出现了断档,而且还直接废了孙亮,拥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上位。

  孙休上位后,很聪明的找到了机会,最后干掉了孙綝,大权归于皇帝之后。孙休其实还是不错的,在位期间也颁布了一些仁政,让东吴稍稍恢复了一些。奈何之前这二十多年里,东吴被孙家人祸害得实在是有点过分,已经到了积弊难返的地步。最关键的是,孙休命也不算长,在位仅仅六年时间,就挂掉了。

  孙休去世前,关于传位这个问题,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在孙休临死之前,恰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邓艾偷袭了成都,蜀国被灭了。蜀国这一被灭,三国瞬间变成了两国,局势更加危险。至于内部,更是问题重重。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孙休想了一下,觉得自己的儿子年龄都比较小。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继,东吴后面还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所以孙休决定,从宗室当中,找一个年纪大点的孙家人即位。

  最后,孙休挑了自己三哥(就是之前参与夺嫡大战失败的那位)的儿子孙皓,作为东吴的下一任接班人。

  客观来说,孙休考虑的其实还算很全面,但他唯独忘了要考虑人性。

  孙皓这个人,太暴虐了。

image.png

  孙皓上台之后,一通乱杀,把东吴内部杀得越来越弱。最要命的是,先后历经两宫之争、主少国疑、孙綝擅权、孙皓当政这几件事的江南士族,开始越来越无法忍受孙家。在江南士族的眼里,你孙家不过是一个外来户,是因为我们的支持,你才能站稳脚跟,开国称帝,然后你孙家现在就这么对我们?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支持你?

  就这样,孙皓上位之后,东吴内部的情况越来越糟。如果按照东汉末年那会儿的剧本,就孙皓这么搞,估计干不了两年,东吴就要关门歇业了。但问题是,曹魏内部这会儿也不太平,大权都落在司马家手里,问题一样很大。而且这时候的魏国,也面临着人才凋零的问题。想要平定东吴,好像也不太容易。

  就这样,到了公元265年,也就是孙皓上位的第二年,魏国的大权臣司马昭死了。其子司马炎掌权,司马炎掌权之后,觉得相比灭掉东吴,好像还是灭掉曹魏更加容易一点,反正当时魏国已经是他们司马家说了算的。于是第二年,司马炎果断逼迫曹家禅位给自己。

  就这样,魏国亡了,晋国开国。

  司马炎登基之后,一方面开始整肃国内的各种不服,另一方面,开始布置灭吴的规划。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灭吴的行动不得不一拖再拖。就这样,东吴又奇迹般地苟延残喘了十几年,江南士族也在孙皓的高压统治下,活了十几年。

  公元279年,晋国终于准备妥当,大军合围,东吴节节败退。几个月之后,到了公元280年,晋军攻破了建康城,孙皓投降了。

image.png

  至此,东吴灭亡,天下终归于晋。

  孙皓投降之后,司马家倒也没对孙家斩尽杀绝。这主要是因为按照当时大家默认的规矩,这么干是不合法的。实际上,中国古代在南北朝之前,新朝代其实都是不杀旧主的。比如汉献帝、刘禅等等,投降或者禅位之后,还都活得下去。直到东晋灭亡的时候,后来者刘裕开了个坏头。从刘裕往后,才有了对前朝赶尽杀绝的传统。

  孙皓应该感谢他活在了三国时代,至少投降之后,还能活命。

  孙皓投降之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搬到洛阳生活。在洛阳又活了四年之后,孙皓才终于去世。

  晋朝虽然统一了三国,但是内部也是问题重重。在孙皓去世六年之后,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也死了。临死之前,给晋朝留下了一个超大的烂摊子。

image.png

  首先,司马炎让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其次,司马炎还让各地方的司马家王爷掌有兵权,重用外族,朝中重用外戚……反正是一大堆的烂摊子。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次子,因为司马炎嫡长子早夭的缘故,所以司马衷也就相当于是嫡长子。按照古代宗法制的传承规则,传给司马衷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问题就在于,司马衷是个缺心眼。

  不是侮辱他,而是按照史书记载,司马衷真的是脑子不太好,应该是有智力障碍方面的毛病。

image.png

  有这么一个人做皇帝,那还能有个好?所以在司马炎死后,很快就发生了皇后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等事情。司马家的人,开始疯狂互杀。司马家的王爷,根本不管边疆安稳,直接带着兵回京城参战,就是为了抢权。但这样一来,经过几轮互杀之后,不但司马家的力量大减,就连晋朝在边疆的军事力量,也一样严重衰减。

  终于,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之后,边疆的各种外族,开始进攻了。

  一个恐怖的时代,就此到来。

  在此之前,晋国的高层们,只想着怎么夺权,从来没想过边疆的战事。所以北方战事开始后,晋朝迅速节节败退。公元316年,长安被攻破,西晋灭亡。

image.png

  此时,距离东吴被灭,仅仅只过去了37年。

  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迅速南渡,在江南地区重新建立朝廷。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登基,东晋自此开国。而建康城,在37年之前,正是东吴的都城。

  其实,早在西晋开始内乱的时候,吴地就已经有人开始反抗了。公元310年,也就是晋朝刚刚经历了八王之乱之后,江东地区,钱便拥立孙充(孙皓的儿子)为帝,可惜根本就没什么人响应他,很快就被晋朝派人干掉了。后来在东晋刚刚开国的时候,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举起了起事的大旗。但是孙璠这次起事,和之前他哥那次一样,吴地的士族根本就不买他的账,所以很快就被灭了。

image.png

  东吴的士族,之所以不选择旧主孙家,而选择刚刚被灭国的司马家,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孙家当年统治吴地后期,实在是不得人心。先后经历了几场动乱,把江东士族对孙家的支持都给杀没了。所以孙家多年后再次举起大旗,自然没人来响应。

  其次,晋国当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在这种选官制度下,江东士族本就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既然他们能从司马家这边得到更大的利益,为什么要再去追随孙家?

  第三,八王之乱爆发后,很多北地士族衣冠南渡,将家族迁到了南方,尤其是江东之地。所以到了东晋开国之后,江东之地这块地方还是当年的地方,但是很多士族已经不是当年的士族了。此时南方最大的几个士族,如王、谢等大士族,都是从北面迁来的。人家本来就是司马家的支持者,这会儿为什么要支持你孙家?

  在当时的时代,世家是主要的政治力量。没有这些大世家的支持,孙家就算再次举起大旗,自然也没人会响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