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体胖多病之躯,何以承继大明江山?

  在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的三个嫡子中,次子朱高煦勇猛善战,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甚至救朱棣于危难;三子朱高燧也颇受朱棣宠爱。而长子朱高炽却体胖多病,行动不便,甚至伴有跛足,却最终成为朱棣的太子人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靖难之役:以弱胜强,展现卓越才能

  靖难之役是朱棣夺取皇位的关键战役,朱高炽在此期间的表现堪称卓越。当时,建文帝麾下大将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而坐镇北平的朱高炽手中仅有万余老弱残兵。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朱高炽并未慌乱。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一方面组织城中军民严防死守,加固城墙,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利用李景隆轻敌冒进的弱点,巧妙地发动夜袭,打乱了敌军的部署。

  在坚守北平城的过程中,朱高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他合理安排兵力,将有限的兵力分布在各个关键部位,使敌军难以找到突破口。同时,他还注重鼓舞士气,亲自到城墙上慰问守城将士,与他们同甘共苦,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最终,朱高炽成功守住了北平城,为朱棣的大后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朱棣在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这一战,朱高炽以弱胜强,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让朱棣对他刮目相看

image.png

  政治考量:维护秩序,稳定朝局

  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以藩王身份夺取皇位的,这一行为在封建社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违背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了得到天下的拥戴,朱棣深知自己必须重新成为“秩序维护者”,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建设和文治武功,树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

  朝中重臣如内阁首辅解缙等,也深知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他们劝说朱棣:“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对此深以为然。如果选择非嫡长子的朱高煦为继承人,不仅意味着自己从头到尾都在“破坏秩序”,还会给后世的皇位传承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可能导致皇位争夺的混乱局面不断上演。

  而朱高炽作为嫡长子,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皇位继承的争议,维护朝局的稳定。他的仁孝之名也广为流传,能够得到天下臣民的归附和认可,有利于明朝的长治久安。因此,从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太子是明智之举。

  朱高煦自身:肆意妄为,口碑不佳

  朱高煦虽然勇猛善战,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但他本人却肆意妄为,口碑不佳。明太祖朱元璋就很不喜欢这个皇孙,认为他言行轻佻,缺乏稳重之态。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朱高煦更是劣迹斑斑。他盗走舅舅徐辉祖(徐达之子)的宝马,还在涿州因琐事杀死驿丞,这些行为引起了朝臣的强烈不满,他们借机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指责其管教无方。

  后来朱高煦继续变本加厉,不仅一再打压朱高炽,试图争夺太子之位,而且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然而,他的各方面能力和李世民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暴露了他的野心,也让他在朝中的支持度越来越低。就连一度对他欣赏有加的父皇朱棣,也逐渐对他疏远甚至厌恶。而与朱高煦交好的军方大佬丘福(被朱棣称为靖难功臣第一)又在北伐漠北途中战死沙场,使朱高煦本来就有限的支持度更是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朱高炽则沉稳内敛,为人宽厚仁慈,在朝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和支持度。

  “好圣孙”朱瞻基:父凭子贵

  朱高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凭子贵”,沾了自己儿子朱瞻基的光。朱瞻基自幼聪慧过人,深受朱棣的喜爱。朱棣曾评价他“此天赐也,吾孙类朕”,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之后,朱瞻基匆匆上位。他以雷霆之势粉碎了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并先后三次率军巡视北部边境,继续保持对漠北蒙古诸部的军事优势。同时,他还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延续大明国威。在治国理政方面,朱瞻基更加注重休养生息、安抚百姓,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其统治时期与明成祖一脉相承,史称“永(永乐)宣(宣德)盛世”。朱瞻基的优秀表现,让朱棣更加坚定了选择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因为他相信朱高炽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继承人,也相信朱高炽家族能够延续明朝的繁荣昌盛。

  朱高炽虽然体胖多病,但他凭借在靖难之役中的卓越表现、符合政治稳定的需要、朱高煦自身的缺陷以及“好圣孙”朱瞻基的影响,最终成为了朱棣的太子人选。他在位时间虽短,但却为“仁宣之治”的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