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刘备算是失信吗?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流传千年的歇后语,将刘备钉在了“失信者”的耻辱柱上。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结合真实史料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借荆州”的真相远比传说复杂,刘备的行为也并非简单的“失信”二字可以概括。

  一、荆州归属:三方瓜分的战略要地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瓜分。曹操占据南阳郡及江夏郡北部,孙权控制南郡大部及江夏郡南部,刘备则以刘琦名义招降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此时的荆州,是连接中原、江东、巴蜀的枢纽,战略价值极高。孙权虽在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多,但仅控制南郡和半个江夏郡,地盘狭小且被曹操与刘备包围,面临巨大军事压力。

  刘备虽拥有四郡,但荆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难以支撑其争霸天下的野心。为突破困境,刘备向孙权提出“借荆州”的请求,这里的“荆州”实指南郡——荆州的核心区域,控制南郡即可北抗曹操、西进益州。

  二、借荆州:鲁肃的战略权衡与孙权的妥协

image.png

  东吴内部对是否借南郡存在激烈争论。周瑜等将领认为,刘备是“枭雄”,若获南郡必成东吴威胁,坚决反对借地。但鲁肃从战略高度分析,曹操势力强大,孙刘联盟是抵抗曹操的唯一出路。若将南郡借给刘备,可使其成为东吴的屏障,分散曹操在江淮方向的军事压力,同时利用刘备牵制曹操,避免东吴独自面对曹军主力。

  在鲁肃的力劝下,孙权最终同意借出南郡,并允许刘备都督荆州。这一决策使刘备获得战略跳板,为后来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基业奠定基础;对孙权而言,虽暂时损失地盘,但巩固了孙刘联盟,缓解了军事压力。曹操得知此事后,惊得“落笔于地”,足见其对局势的震惊与担忧。

  三、湘水划界:刘备的妥协与孙权的反悔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实力大增。孙权认为刘备既得益州,应归还荆州,便派诸葛瑾入蜀索要。刘备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由推脱,即要等到攻取凉州后再归还南郡。孙权不满,派官员接管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却被关羽驱逐。

  此时,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担心两线作战,主动向孙权求和。双方达成“湘水划界”协议:以湘水为界,东吴获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刘备保留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从法律层面看,刘备已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变相归还南郡,孙刘两家已不存在利益纠纷。

  然而,孙权事后反悔,认为长沙、桂阳二郡的价值远不如南郡,便旧事重提,甚至在关羽北伐襄樊时,派吕蒙偷袭荆州,最终全取荆州。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湘水划界的协议,也彻底撕毁了孙刘联盟,为三国格局的演变埋下伏笔。

  四、刘备是否失信: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从法律层面看,刘备在湘水划界后已履行了归还义务,孙权后续的索要行为缺乏依据。从道义层面看,刘备借南郡时,孙权为巩固联盟、分担压力主动出借;刘备得益州后,孙权却因自身野心膨胀而反悔,甚至背信弃义偷袭盟友。若以“诚信”标准衡量,孙权的行为同样值得谴责。

  从战略层面看,南郡对刘备至关重要,是连接荆州与益州的枢纽,也是北伐中原的基地。刘备若轻易归还南郡,将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本。因此,刘备在湘水划界中保留南郡,既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对孙权反悔行为的无声抗议。

  五、结语:历史博弈中的智慧与无奈

  “刘备借荆州”并非简单的“有借无还”,而是一场复杂的历史博弈。它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实力弱小、急需根据地,孙权则需要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屏障。在鲁肃的战略远见下,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使刘备得以壮大,也巩固了孙刘联盟。

  然而,随着刘备攻占益州、实力增强,荆州的归属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孙权的索要、刘备的推脱、湘水划界的妥协,以及最终的背信弃义,反映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在复杂局势下的利益冲突与战略权衡。

  刘备的行为,既有为生存发展而妥协的智慧,也有为维护利益而坚守的无奈。若以“诚信”标准简单评判,未免过于片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孙刘联盟的破裂与三国格局的演变,早已超越了“借荆州”这一具体事件,成为后世研究政治智慧与战略博弈的经典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