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国

"

巴国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始于西周时期,巴国与蜀国、楚国为世仇,被视为诸夏之一 。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

巴国

巴国——周朝的一个姬姓国家

周朝的一个姬姓国家:巴国的建立与灭亡

  巴国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始于西周时期,巴国与蜀国、楚国为世仇,被视为诸夏之一 。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

  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

  张仪强烈要求秦惠文王攻下巴国未允,次年八月得到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支持,于前316年攻克全境得,同年,将巴国君臣掳往咸阳。秦惠文王派张仪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image.png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

  "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巴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国都初枳(今重庆涪陵)。春秋时期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

image.png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春秋时代,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这时,楚国已在南方崛起,巴开始受到楚国的控制,一度与之结成联盟。但是,巴国人显然不愿意受人挟持,虽然表面上承认楚国的宗主国地位,但一有机会便起来反楚。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楚巴与邓之战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国希望通过楚国与邓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交好,楚国派大夫道朔带巴国使者韩服出使邓国,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在今湖北襄阳市东稍偏北)人的袭击,结果财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杀。楚王闻讯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与楚在出兵伐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后来,公元前676年,巴军一举攻取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楚国那处城(今湖北荆门沙洋),当时驻守那处城的大夫阎敖弃城游水而逃。随后巴国又进军至楚国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楚文王大怒,杀了弃城逃跑的阎敖,结果其族人不服,纷纷作乱。当年冬季,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仓促出战大败于长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县北),只得领着败军回国。

  然而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姓黄国,在踖陵(今河南信阳潢川)击败了黄国军队,这样就可以回国进城了。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鬻拳闻知消息后也自杀殉葬。

  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这次战争在《左传》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

  巴、楚、秦灭庸之战

  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巴伐楚,克之。

  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治今重庆奉节),之后便被楚国逼入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 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 巴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退出汉水流域。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 由此引致"巴蜀世战争" 。

  到战国《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地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战国中叶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华阳国志·巴志》介绍巴郡时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今重庆奉节)、阳关(今重庆涪陵)及沔关。"可见巴郡有三处关卡,都为巴人防御楚国而设。

image.png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即《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六国年表》:蜀伐我兹方。)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越过巴国伐楚国?实则,这个时期的巴国对楚、蜀两国两线作战,节节败退,蜀国控制了巴的部分土地,并自巴地出发伐楚。《蜀王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击败蜀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捍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泉盐产地丢失,巴国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国力更加不振,楚师便大举西进。

  楚威王元年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军从枳邑出发西进,攻下江州东面唯一关吕--阳关,接着楚军很快全线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故《史记·秦本纪》曰:"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灭亡

  公元前319年冬,巴国和苴国联合,巴国欲灭充国。而蜀国和充国结盟,两国抵御巴国。巴国在公元前318年灭掉了充国,随即又被蜀国击败。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派著名谋臣张仪、大夫司马错、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苴国,秦国在公元前316年春灭掉了苴、蜀两国,同年,秦顺手灭掉了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获得了安定的后方经济环境和优势战略地带,为日后扩张进攻楚国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巴人与巴国:历史上消失的民族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巴人是古羌的一支,和蜀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巴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巴人主要分布在今重庆、川东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

  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重庆、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dùn)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省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

  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叫板楯的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板楯蛮古时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重庆和川东地区,是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image.png

  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初年,重庆和四川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重庆和四川的开发步伐。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 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国希望通过楚国与邓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交好,楚国派大夫道朔带巴国使者韩服出使邓国,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在今湖北襄阳市东稍偏北)人的袭击,结果财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杀。楚王闻讯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与楚在出兵伐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巴军一举攻取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楚国那处城(今湖北荆门沙洋),当时驻守那处城的大夫阎敖弃城游水而逃。随后巴国又进军至楚国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楚文王大怒,杀了弃城逃跑的阎敖,结果其族人不服,纷纷作乱。当年冬季,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仓促出战大败于长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县北),只得领着败军回国。

  然而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万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姓黄国,在踖陵(今河南信阳潢川)击败了黄国军队,这样就可以回国进城了。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鬻拳闻知消息后也自杀殉葬。

  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重庆奉节县、巫山县一带)后,便被楚国逼入重庆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

  到战国,巴国内乱,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巴国联军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超越巴国伐楚国,实则,巴国不甘心盐泉的丢失,联络蜀国,经乌江、郁水、清江向楚发动袭击,以夺回盐水的控制权。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在兹方击败巴蜀联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捍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泉盐产地丢失,巴国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国力更加不振,楚师便大举西进。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

  楚威王三十至四十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军从枳邑出发西进,攻下江州东面唯一关吕——阳关,接着楚军很快全线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应巴的要求,使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灭了蜀国。顺道向东灭了巴国。在江州设立巴郡,成为秦始皇36郡之一。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川东地区历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川东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川东地区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川东地区的开发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巴国十几万百姓去哪儿了?

  如果说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当中躲避秦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隐居人真的存在,那这些人一定就是巴国人。我们一直称四川盆地一带为巴蜀,就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哪里存在这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巴国是一个曾经创下过辉煌青铜器文明的奴隶制国家,在被后来的秦国击败并吞并之后,巴文化消失直至湮灭。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曾经极其辉煌的文明,怎么会消失的那么突然,那么彻底呢?

image.png

  从巴国的历史形象和今天出土的文物来看,和中原文化有极大的差别,很容易让人们误解巴国文化是少数民族。但实际上,巴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族。巴人不但和黄帝是同一脉系,而且还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盟军,并且是前锋部队。巴国的国号,也是在武王伐纣之后,跟中原诸侯国一起分封的,是第四等的子爵国,跟吴国楚国一个级别。

  巴人文化是为数不多的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华夏文化,曾经与当地“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神秘的母系氏族社会争夺盐矿。经过空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巴人获得了胜利,控制食盐之后,变诞生了“盐巴”和“巴盐”两个词汇。他们依靠这一自然资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部族,尤其是在获得周王朝的分封之后,便发展出了极为发达的文明。

image.png

  随着春秋时代的到来,巴国由于夹在秦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中间,艰难的生存,由于巴蜀两国不但有珍贵的食盐资源,而且物产丰富,是列国诸侯中的粮食产量大国。所以不断的被秦楚两国觊觎蚕食,国土面积不断缩小,直到战国中期被秦国彻底吞并。

  其先进的文明随着巴国的覆灭突然消失,十几万巴国人竟也不知所踪,千百年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团。有一种说法是巴国的人口被秦军全部坑杀,就像后来他们在长平之战当中坑杀40万赵军一样。不过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巴国的实力远远不足以和秦国抗衡,完全没必要通过屠杀人口来削弱。再者,战国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人口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平白无故的杀掉这么多巴国人口,且不说丧失了这么多兵源,天府之国的农田要依靠谁来耕种呢?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巴国在覆灭之后,除了战死的之外全都大规模迁徙了。在商洛地区存在的神秘洞窟似乎能够解释这一假说。在陕西商洛,存在着九百多个神秘的洞窟,全部都依山面水。要进入洞穴,必须得穿过湍急的河流,进入那些呈长方形、四壁平平、明显是人工修建的洞穴。按照这个路数,简直就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载的桃花源一模一样。更加明显的是,在洞窟中出土的文物和相关符号,跟三峡巴国出土的文物和符号惊人的相似,几乎就可以确定,商洛洞窟就是巴国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躲藏的地点。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桃花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里躲避秦国战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可能就是巴国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巴国人并没有被屠杀,也没有逃离家园,而是留在了巴国故地,只是不再称呼自己为巴国人了。由于秦国的法家制度,能够很迅速的使人们进入规范化,巴国人在秦国的驯化之下,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地道的秦国人,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属性。

  总而言之吧,我是不相信一个曾经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族群,会平白无故的突然消失。隐居也好,改头换面也罢,总之还是生活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经过常年的演变,融入到这个庞大而伟大的华夏族群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巴国的历史是怎样的?和蜀国有何联系?

  巴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但是在巴国之前,这里就生活着巴人。巴这个族群是嬴姓,据学者的研究,巴人最初和秦人一样,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在哪儿呢,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后来巴人不断迁徙,到了商末一直迁到了汉水上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汉中一带。武王克商以后,就将同姓宗室分封到汉中一带来统治巴人,建立了巴国。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巴国乃巴人于商末所建,武王伐纣以后,赐姓巴姬姓,这种说法比较不靠谱,前一种更为可信。

image.png

  春秋时期巴国的活动范围在汉水上游地区。《左传》中常常可见到对巴国的记载。《左传》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这是记载巴人请求楚国做中间人,与邓国交好。这样看来,春秋时的巴国当与邓国相距不远。春秋时的邓国在今天河南的邓州市。童书业先生推断巴国应该是在楚国的西北、汉水流域,那么就可以定在今天的汉中一带。后来巴国迫于秦和楚的压力,被迫南迁,迁到了今天重庆一带。

  (巴国在春秋时期当在汉中一带的汉水上游地区,到了战国则迁至今天重庆长江流域)

image.png

  至于古蜀国,在成都平原一带,与巴国邻近,关于两国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曾载:“周显王时,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就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道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可见在战国时,巴蜀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相当亲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