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望坡之战

"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三国典型战争

解密火烧博望坡之战:刘备指挥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在荆州时发生的一次战役。战役规模不大,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次阵仗,所以这次战役就显得意义非同寻常了。不过,在史籍当中,指挥这次战役的却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建安七年(公元202),刘表想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时机,袭取许都,于是派遣刘备领兵出征。刘备率军北伐,一直打到叶县,逼近许昌,严重威胁着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在新野县的博望坡一带与曹军对峙。对峙过程中,刘备派出少数部队与夏侯惇交战,故意败退,然后又烧毁自己的军营寨。夏侯惇认为刘备无力再战,有意向南撤退,决定率军追击。李典认为: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怀疑必定有埋伏。向南去的道路狭窄,草深林密,是设伏的好地方。于是劝夏侯惇不要追击。主将夏侯惇没有听从李典的劝告,和于禁率军追击,留下李典守卫营寨。夏侯惇和于禁果然进了刘备的埋伏圈,遭到攻击,战事不利,幸亏李典率领后队兵马前来救援,方脱离危险。刘备见夏侯惇救兵来到,也不再恋战,双方撤兵。

  此后一段时间,双方再无战事,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夺取荆州,刘表死,其子刘琮投降。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仕后的第一战,胜利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由轻视到服,从此奠定了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那么,火烧博望坡与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情,须先说清楚诸葛亮的出仕时间,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加入刘备集团的?建兴五年(公元227),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上奏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道上疏被后世称之为《出师表》。按照这个时间前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应该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裴松之注《三国志》也说: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以建兴五年上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整二十年。然则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和刘备相见五年前的事情,与诸葛亮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次战役,是刘备依附于刘表,按照刘表的命令进攻许都后发生的。总起来说,这次战役的规模不大,就是一次简单的撤退追击之战。在撤退中打一次伏击,这种计策并非是高深莫测,这对于久经战阵的刘备来说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李典能够看出来,也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撤退中伏击战的成功,多数时候都是来自于追击者的轻敌,像长勺之战中曹刿那样,看清楚敌人是有序撤退还是败退,追击者一般都不会“中了埋伏”。

  一般人为什么会认为是诸葛亮指挥的这次战役呢?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用。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在他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规划之后,还要在具体事件上有所表现,博望坡之战,正好可以给诸葛亮一个“惊艳亮相”的机会。

  《三国演义》这样写合理吗?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是合理的。《三国志》在写博望坡之前,有一个背景介绍:“曹操攻破袁绍以后,从南面攻打刘备。刘备派糜竺、孙乾和刘表互通消息,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以上宾的礼节对待他们,给刘备增加了兵力,让他住在新野。荆州的英雄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怀疑刘备别有用心,暗中防备着他。”接下来就说到了博望坡之战。既然“荆州的英雄豪杰”有那么多人“归附刘备”,一个后来成为集团顶梁柱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可以在这时归附刘备?至于时间问题,为了整个人物塑造的需要,提前出仕几年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不会“委屈”了刘备吗?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不会的。因为刘备是集团领袖,是未来的皇帝,他的作用是能用人、用对人,至于一次不大战役的平常计策,让给诸葛亮又有何妨?何况诸葛亮的主意,是需要刘备点头同意的。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诸葛亮在具体战役上鲜有建树!他的才能和功绩主要表现在战略、外交和行政方面。战略上,诸葛亮看出了天下三分的大势,让刘备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拥有益州,建立了蜀汉国;外交上,在曹操进攻荆州时,说服刘备联合孙权并促成了孙、刘联合,后来在后主时期掌握行政权力时,和好东吴,使蜀汉国避免了两面受敌;行政上,制订了政策和法令,使蜀国安定,人民拥护,死后得到人民深深的怀念,古今能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说到具体战役,在荆州时鲜有表现,这对于一个让刘备“如鱼得水”的诸葛亮如何说得过去?尤其是,这种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谋士出场没有战役谋略表现怎能成?既然刘备能够把“鞭打督邮”这种事“借”给张飞,诸葛亮把刘备的火烧博望坡之计“借”来一用又有何妨?!

  不过,刘备这一“借”可不得了,诸葛亮这一把小火一烧,紧接着来了第二把火,烧了新野,后来更是不得了了,赤壁一把冲天大火,把曹操八十万大军烧了个干干净净,只带着二十几人逃回了许都。这也有了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从此很少人知道刘备也能有火烧博望坡这样的谋略,可见这文学作品真的是魅力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而是刘备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

image.png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然而翌年(公元201年),于官渡和仓亭大获全胜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然经此一役,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也在其死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孙权的帮助,促成后来的赤壁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诸葛亮登场后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而来。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另外派遣赵云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

image.png

  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而在电子游戏中,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

  首先,历史上博望坡之战的导演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第二,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诸葛亮时年21岁)。

  第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他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与曹操夏侯惇军在博望遭遇,开了战端。不是曹操已平定河北,南征刘备而是刘备北伐曹操,曹操派军抵御。

  第四,这是场小的战役,并不是如小说所言,夏侯惇军有十万之众。

  第五,夏侯惇军死伤并不惨重,曹军的李典早已料到刘备会使出伏兵计策,故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攻击刘备,救出了夏侯惇。之后两军撤退,战争结束,刘备只是小胜。

  第六,并不是像小说里所写,用火攻大败曹军,刘备只是烧毁自军营寨,用的是伏兵之计,将这场战役称之为“博望坡之战”更恰当。

  以下是史书原文: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火烧博望坡背后的秘密

  刘备驻防在新野的七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过一次军事行动。刘表叫他向许县进军。他经过宛县(南阳)、博望(南阳东北六十里的博望驿)、长山(方城山),到了许县西南的叶县。守叶县的曹军将领是夏侯惇。在夏侯惇的下面,有李典、于禁两位大将。

  这一仗打得不错:有路旁设伏的战术,击溃夏侯惇亲自与于禁率领的追兵(李典不主张对刘备追击,被夏侯惇指定留守叶县)。

  李典不主张追击,是对的。第一,刘备未曾损兵折将,就忽然撤退,很像是“有诈”。第二,叶县之南,通往博望的道路,是方城山的山隘,很狭窄,很长,两旁有茂盛的草木,刘备可能布置了埋伏。夏侯惇不听李典的话,吃了一个大败仗。

  刘备是不是除了以埋伏的部队袭击夏侯惇的追军以外,也如《三国演义》所说,用火焚烧山路两旁山中的草木?有可能,但不必要。并且,倘若在秋冬的干燥之日用了火,那被烧的就不仅是夏侯惇和于禁的兵了。

  刘备的这一次胜利,是否由于诸葛亮替他指挥?刘备这时候是否已经拜访了诸葛亮三次,把诸葛亮请来了身边当军师?

  我们晓得,这击败夏侯惇追军的事,是在李典参加曹操的围攻邺县之前。围攻邺县,是从建安九年二月开始,到八月结束。

  诸葛亮在后主阿斗的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写他的《前出师表》,说了下面的几句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可爱的裴松之,在这几句下面,注得十分明白:“刘备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败(于曹操),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刘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也。”

  由此看来,不仅“火烧博望坡”的事于史无据,而且诸葛亮那时候仍在隆中高卧,并不曾在“新野”刘备的营中,向刘备“假”得了剑与印,对关、张与关平、刘封四人颁布命令,叫关羽带一千“民兵”埋伏在博望之左的所谓“豫山”,叫张飞带一千“民兵”埋伏在博望之右的所谓“安林”;又叫关平、刘封各带五百“民兵”,埋伏在博望坡之后。

image.png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吩咐这四个人,要静候赵云与刘备先后对夏侯惇交锋,诈败,退过了博望坡,一齐放火,他们遵令而行,果然就把夏侯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演义的作者,把夏侯惇说成来攻的人,把刘备说成被攻的人,不曾深考过:取攻势的原是刘备,而夏侯惇只是于刘备撤退以后才“追击”的。演义的作者又把夏侯惇说成是从南面打到北面来的,未免太茫然于许昌之在新野的东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博望坡之战是谁火烧的谁?火烧博望坡事件详解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

  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image.png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然而翌年(公元201年),

  于官渡和仓亭大获全胜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然经此一役,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也在其死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孙权的帮助,促成后来的赤壁之战

image.png

  史书记载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image.png

  艺术创作

  在《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诸葛亮登场后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而来。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另外派遣赵云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而在电子游戏中,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中“博望坡之战”有隐藏不为人知的细节!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一度被读者误以为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实际上,这场战役和诸葛亮毫无干系。而之所以演义中说是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火烧博望坡,这无非是为了增加影视效果。

blob.png

  试想一下,在《三国》中那么多名门将相,你又能记住几个?曹操?诸葛亮?刘关张?周瑜?司马懿?所以说大家给诸葛亮带的光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才导致让读者误以为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出山之作。

  公元200年,官渡战争爆发后,刘备也和失散已久的张飞关羽重逢,并在汝南投靠刘辟、龚都,企图在背后偷袭曹操,然而却被曹操杀了个回马枪,刘备仓皇逃出,奔荆州投靠刘表,并在南阳一带屯兵驻守。

  时间到了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刘表趁曹操北上的时机派刘备带兵北伐,中原安危迫在眉睫,曹操立马指派大将夏侯淳、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撤回前线选择在博望坡与曹军对峙。重点来了,在双方对峙的过程中,刘备刻意派出少量军马与夏侯淳发生冲突,并故意败兵退阵,随后一把火烧毁了自己的军营寨。刘备的种种迹象给夏侯惇造成一种刘备无力再战的假象,夏侯淳得意的决定追击。李典是个有心眼的人物,他感觉事情并不像夏侯淳想的那么简单,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告夏侯惇三思而后行。

blob.png

  而夏侯淳则认为是李典判断的不对,故而不听李典的忠告,才与于禁乘胜追击。然而,当夏于军马一路追到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围住了他们的去路,夏侯淳无奈遭遇伏兵攻击。千钧一发之际,李典指挥的人马前来接应,救出了夏侯淳。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这就是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并不是像小说里所写刘备用火攻败曹军的,刘备只是烧毁自军营寨,用的是伏兵之计而已,所以将这场战役称之为“博望坡之战”更恰当。

blob.png

  第二,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罗贯中给的标题是“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也就是历史中有名的“隆中对”。那么“隆中对”与谁对?如何对?不错,这正是刘备的三顾茅庐。

  说刘备在新野安营扎寨时,刘备的谋士徐庶给刘备推荐人间卧龙诸葛亮,意思是得到他的帮助就能平定天下了。因此第二天刘关张带着礼物前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无奈只好返回。过了几天刘关张冒着大雪又来拜访诸葛亮,怎料刘备又一次扑了个空,只好留下封信暂且回去。第三次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诸葛亮的住处,这次正好碰见诸葛亮在睡觉,无奈只有在屋里静静地站着,不敢打扰。过了很久,诸葛亮才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面对刘备的请求,诸葛亮答应了。这一年,诸葛亮27岁,也就是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

  好了,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了吧,“火烧博望坡”实则是公元202年刘备兵败逃跑时的一场小战役,倒不如说是“博望坡之战”更为合理一些,这一年诸葛亮也不过21岁而已。总之,从史书上记录的时间来看,诸葛亮不具备直接或间接参与博望坡战役的各种条件。

blob.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博望坡之战”真的是诸葛亮指挥的吗?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也是从后台走向了万人瞩目的前台,刘备给予诸葛亮的也是高规格礼遇,这个时候刘备的倆兄弟有点不平,以为有损大哥的威严。没过多久,就来了一个大活,就是曹操派遣夏侯惇带领十万精兵来攻打新野。

  刘备失去了军事徐庶,自然就要请诸葛亮来安排阵势迎敌了,诸葛亮这个时候就安排赵云为先头部队,带领一部分将士诱惑敌人,命令关平,刘封引领五百将士埋伏在博望坡后面,待时机成熟后放火。然后命令关羽张飞各自带领1000精兵埋伏到博望坡的左右两侧,然后还告诉他们俩,看到大火烧起来后,就要派兵出击,去攻打曹军的粮食仓库。

blob.png

  在古时候,粮食的行军打仗的最重要的资源,有句老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一个意思。最后还安排了刘备作为后援等待时机,诸葛亮和糜竺糜芳带着五百将士镇守新野的县城。博望坡之战大概就是这样排兵布阵的,诸葛亮首次排兵,几乎大家都半信半疑。

  曹军的夏侯惇带着几个副将来到博望坡,第一出戏,赵云出战,诈败后紧急脱身,然后刘备带着一众将士接应,且战且退,夏侯惇一看是刘备,况且那么少的兵力,就肆无忌惮的开始追赶刘备。这个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淡了,当时跟随夏侯惇的李典提醒说,会不会有埋伏,咱们还是先撤吧。还没有等夏侯惇反应过来,关平和刘封已经开始放火了,大火烧的正旺,曹军大乱,这个时候赵云杀了个回马枪,关于和张飞也飞奔过来帮忙,可见曹军这会是多么的狼狈了。

  正因为完全根据诸葛亮的排兵布阵来的,诸葛亮这一战在三军将士面前简直是神了,大家也心悦诚服,尤其是关羽和张飞也是口服心服,博望坡一战诸葛亮在刘备的军营中就树立起了极高的威信。这也是咱们大家普遍接受的,因为影视作品里都是这样来编辑的,但是真实的历史呢?那接着往下看,一定要弄明白了。

blob.png

  历史上真的有“火烧博望坡”,但是跟诸葛亮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荆州的很多豪杰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个时候刘表呢,刘表多疑,害怕刘备有朝一日害了自己,就把夏侯惇李典等人拒绝在博望坡,时间久了,刘备就设计弄伏兵,后来就火烧了博望坡,让夏侯惇兵败而逃。

blob.png

  这样看的话,“火烧博望坡”是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发生了的,其实这样也不难理解,刘备本身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也经历过不少的战斗经验,这次火烧博望坡还是有相当经验的,所以是刘备主导的也可以理解。

  那为什么把刘备的战绩安排到诸葛亮头上呢,这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吧,估计作者很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前面也介绍了,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所以作者要把诸葛亮美化成一代明相,也只有在历史上不断的给诸葛亮添加一些大放异彩的筹码,也就有了一次次的神奇的故事。

  从现在来看,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中是很成功的,也让我们后来人看到了一部恢弘的名著,这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博望坡之战的指挥者是谁,并非诸葛亮,还是一名将军

  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博望坡之战期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却说孔明收军。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

blob.png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当时正值曹操命夏侯惇、李典、于禁等人率兵十万进攻新野,刘备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令关羽在豫山埋伏,张飞在安林山谷埋伏,又令赵云作为前部对曹军交战,并特意叮嘱许败不许胜,随后又对关平和刘封作了一番部署。

  就在此时,关羽突然发难,责问诸葛亮的去向。诸葛亮回答说自己就呆在新野城中。随后也出言讥讽,遭到刘备的指责。然而在随后进行的战斗中,诸葛亮的计策大获成功,关羽和张飞转变了对诸葛亮的看法,都对诸葛亮佩服不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称赞诸葛亮的一首诗中“初出茅庐”,意为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是历史的真实,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而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能力表示质疑,这也是历史事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关羽、张飞等不悦”便是明证。不过,诸葛亮是不是用博望坡之战的出色表现转变关张二人对自己的看法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博望坡之战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这里要首先说明的是,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不过,这个时间却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也就意味着博望坡之战时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也就不可能参与博望坡之战了。

blob.png

  以上的这段记载不仅证实了诸葛亮与博望坡之战无关,同时还指出了此战真正的策划者和指挥者,那就是刘备。正是在刘备的运筹帷幄下,夏侯惇大军才兵败博望坡。刘备虽然被称为常败将军,但也只是遇上曹操,但对于曹操的手下还是有一定办法的。博望坡对付夏侯惇如此,后来在定军山对付夏侯渊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赵云跟随刘备近三十年,参加过博望坡之战等大小战役,始终不离不弃!

  在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当世枭雄,各自在乱世之中开创了一片基业。刘备是蜀国的先开皇帝,他身边的将帅有很多,先不说他身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不说他身边的那两人曾“桃园三结义”的张飞关羽,三人如同亲兄弟。光是他身边的赵子龙,就备受关注。

  当时赵云为了救刘备的儿子,在曹军中拼命搏救刘禅,让曹操看了以后眼馋的不得了,还告诉了所有人,不能伤了这位猛将。就这句话,也算是间接性的保护了赵云,不然又会是一场战役,根本不会有赵云他七进七出的时候。

  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资颜雄伟,是蜀汉名将之一。赵云跟随了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之后被大家称之为“武神赵子龙”。

  虽然赵云这个人打仗很厉害,并且没有心机,特别的忠诚,但刘备却没有去提拔他,他害怕赵云如果官位太高的话,会遭人暗算。更害怕的是如果升得太高了,那么这个保镖机就学会了斗心眼,那么就会更不好的控制了。

blob.png

  他的这些点子跟小心思,恐怕是除了诸葛亮,就真的没有几个人能猜出来。刘备虽然一直不升赵云的官,但却一直把他留在身边,还以四弟相称,从没变过称呼,所以聪明的诸葛亮对赵云也是很看重的。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蜀国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一辈子为了蜀国鞠躬精粹,呕心沥血。曾经被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被刘备的真诚给打动了,随后出山,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先是获取荆州,还草船借箭获得胜利。

  之后刘备称帝后,貌似做什么事情都不太顺利,先是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关羽相继离世,随后自己也在白帝城托孤。在离世前他先是嘱托诸葛亮,并且还给了他很大的权利,让他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希望可以一统天下。

blob.png

  之后把赵云叫到自己的身边,给他说让他好好照顾儿子刘禅,希望随时都能够保护好儿子刘禅。还给了赵云了另一道旨意,说若是有人要对刘禅不利,威胁到他,那么赵云就可以运用任何的手段来保护他,哪怕是起兵。

blob.png

  刘备给赵子龙下的这个旨意,之后他就很懵了,赵云戎马一生,可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刘备一下子给力自己这么大的权利,让赵云有些反应不过来。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离世的时候,把军事大权全部都掌握了在自己的手中,并且对赵云也是非常的尊重和信任。虽然赵云只是一个将军,而且他的级别也不高,但他现在依旧是成了诸葛亮最信任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三国中博望坡之战简介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

blob.png

  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发生背景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然而翌年(公元201年),于官渡和仓亭大获全胜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战役经过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