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印巴战争

"

  第三次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间,印度、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分治问题而引发的战争。该次战争以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孟加拉国结束。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利用和苏联结盟来牵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国和中国,向孟加拉地区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并成功占领该地区并扶植自治政府,最终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实现了在南亚称霸的目标。

  印度、孟加拉及国际上一般认为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3日空袭11个印度空军基地的“成吉思汗行动”是这次战争的开始。

第三次印巴战争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

  1971年,南亚次大陆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美苏在这场战争中分别站在巴印两边,让人仿佛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影子。限于许多档案尚未公开,对美苏涉入其中的程度说法不一,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最新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在那场战争中对印度的敌意远比人们想像的强烈,甚至做好了攻击印军的准备。

  对巴印从平衡到“倾斜”

  在1970年之前,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采取平衡策略,与两国都建立了盟友关系。但随着印度与苏联走得越来越近,美国开始警惕起来。1971年3月,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下令对东巴基斯坦要求自治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实行军事镇压,大量难民涌出。这一事件给了印度打击宿敌的良机,印巴局势顿时剑拔弩张。此时的美国尽量在印巴之间搞平衡,美国向巴基斯坦表示,应该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巴基斯坦的自治和独立问题。7月7日,尼克松的助手基辛格在秘密访问中国途中前往新德里,一方面表示同情东巴难民给印度带来的负担,一方面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美国都将支持印度对抗来自中国的压力”。

  但美国的这种平衡是有限度的,考虑到巴基斯坦在开中美外交关系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印度向苏联的靠近,美国的天平明显向巴基斯坦倾斜。1971年7月19日,基辛格在与巴方官员谈话中说:“很显然,我们和巴基斯坦有某种特殊关系。”同一天,基辛格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印度传话,希望印度不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10月9日,基辛格再次约见多勃雷宁,要求苏联阻止在印受训的4万游击队员返回东巴。

  此时的印度积极为自己寻找国际支持。8月,印度与苏联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0月-11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问欧美6国。但访美经历很不愉快,基辛格称那次会面是“尼克松和外国领导人最不幸的会见”,两人“谁都听不进去对方的意见”。尼克松希望印度保持克制,英迪拉不屑一顾,开始给尼克松上起历史课,结果下一场会见尼克松让英迪拉等了45分钟。会后,基辛格确,印度的目标就是毁掉巴基斯坦。

  抽调第七舰队威慑印度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同时在东巴多个地区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经过两周战斗,印军占领了整个东巴基斯坦。12月3日,巴基斯坦从西边对印度发起袭击,引发全面战争。由于印军在军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不得不有所行动。尼克松给苏联领导人写信呼吁:“必须在西线立即停火。如果不停火,我们将不得不认为这是针对整个巴基斯坦的侵略行为,而巴基斯坦是我们对之承担义务的友邦”。12月10日,基辛格在与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老布什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的会谈中,明确表明美国要保证西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完整,决不能让印度彻底击败巴基斯坦。基辛格表示:“我们将派遣军舰进入该地区,并从约旦、土耳其、伊朗等地向巴基斯坦秘密转运军事援助物资。”

  此前一天,华盛顿接获情报部门的报告,获悉印度计划攻入西巴境内。形势危急,华盛顿命令从第七舰队抽调力量,向孟加拉湾派遣包括航母在内的舰队,华盛顿认为这支舰队将表明美国要介入南亚冲突的决心。12月15日,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和7艘驱逐舰以及一艘核动力潜艇组成第74特遣编队,进入孟加拉湾,2000名美军陆战队员也跟随舰队而来。

  对于美国的军事行动,印度的解读是“核恐吓”。印度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机密文件称,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下令让三支海军陆战队随时待命,以威慑印度,同时命令美国“企业”号航母瞄准印度军用设施。有关文件称,美国动员第七舰队开赴孟加拉湾,名义上是疏散美国侨民,实际上是准备攻击印度军队。当时美国虽宣布对印巴都实施军事禁运,却通过其他渠道支援巴基斯坦。“我们大使馆的评估显示,印度被(美国)贴上‘侵略者’的标签,派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是尼克松的个人决定”,“‘企业’号航母上的轰炸机得到授权,如有必要,将轰炸印军通讯设施”。

  不过,事后看来,美国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起到作用。通过各方协调,在美国舰队进入孟加拉湾的第二天,战争就结束了。但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却留下很多话题。

  孟加拉湾的危险游戏

  据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英迪拉·甘地主持的一次简报会上,印度海军参谋长提醒说,美国舰队正驶入孟加拉湾,但英迪拉毫无反应。海军参谋长以为总理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又重复一遍,结果被英迪拉当即打断:“将军,你第一次说我就听到了,让我们继续开会。”在场的军官全惊呆了。

  美国记者、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写的关于基辛格的传记里,对“企业”号航母向印度示威一事也有过生动记述。他写道,基辛格在处理危机时很喜欢发信号,之前中东出现危机时就曾向东地中海派遣航母,这次他绕开国防部长,命令上将祖沃特把“企业”号从越南调到孟加拉湾。问题在于,孟加拉湾有英国、苏联等国各种各样的船只往来穿梭,没人知道美国军舰跑去具体是传递什么信息。1989年,祖沃特访问印度时拜访已退休的印度海军司令,问及印度海军当时是否感到威胁,这名印度将军回答说,没有,他给舰队下的命令是,“如果碰上美国军舰,把他们的军官请来喝一杯”。

  俄罗斯方面披露的文件则展示了这些轶事背后的惊险游戏。有资料显示,在印巴战争全面打响后,苏联情报部门发现,有英国军舰在靠近印度领土的海域活动,为首的是英国“鹰”号航母。为帮助友邦印度,苏联海军出动一支舰队。“我接到命令追踪英国海军,我指挥战舰在孟加拉湾做好准备,守候英国航母。”舰队指挥官弗拉基米尔·克鲁格亚科夫回忆说。为了能同英国航母抗衡,苏联又从海参崴调来巡洋舰、驱逐舰和核潜艇。见此情形,英国航母主动退却,南下直奔马达加斯加。

  之后,苏联人又迎来美国航母“企业”号。据克鲁格亚科夫说,他得到命令,不能让美国舰队接近印度的军事基地,“我们包围它们,导弹瞄准‘企业’号。我们封锁海路,既不让它们去卡拉奇,也不让它们去吉大港和达卡”,“上级还命令我让潜艇浮出水面,以便美国海军或卫星看到它。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我们在印度洋拥有可使用的一切手段。”苏联海军对美国舰队的尾随追踪在印巴战争结束后仍持续了20多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的战斗力如何 为什么巴基斯坦是怎么逃脱的

  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发生了三次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印度一直自己爱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并且政治、外交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方针和策略,最终取得胜利。但是印巴战争中,印度有一段黑历史永远无法抹去。

  这段历史出现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印度不论海陆空一直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军队规模较大,装备先进。但一次双方在海上对峙的时候,巴基斯坦面对印度这样强大的对手也毫不示弱,派出了一艘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国常规动力进攻潜艇------“汉果”号。

  而印度由于军力雄厚,拥有几十艘军舰,高傲自大面对巴基斯坦仅派出一艘潜艇,便从中挑出了两艘性能比较落后的反潜护卫舰对之抗衡。其次还派遣了一架直升机打辅助,用来搜寻目标。

image.png

  巴基斯坦看到敌军前来应战的装备后,立马关闭了潜艇的通讯系统,从而躲过飞机的搜寻,静待佳音。结果印方的战舰果然进了巴方潜艇的攻击范围,巴方利用鱼雷果断击落。印方得知此事后,由于一时疏忽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出动全军将巴方一举拿下,结果对方早已逃之夭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印度为何不直接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占领东巴 根本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成功地切断了东巴和西巴之间的海路联络,确保印度获得了制海权而且航母舰载机对东巴主要港口的打击,造成了东巴方面人心涣散,客观上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印度为何不直接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占领东巴

  政治上不允许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按照计划,发起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冬季,因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度。(印度还是很害怕中国)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派航母进入印度洋(刺激印度发展航母)在战果“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

  中国和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是怎么回事

image.png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差点把巴基斯坦给打瘫痪掉,后来中国说了印度如果敢越线,中国要考虑出兵了,外加上美国也派航母,所以印度就没有灭巴基斯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71年12月3日印度入侵东巴和进攻西巴 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1971年12月3日,印度军队在加紧入侵东巴的同时,又向西巴发动了进攻,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image.png

  12月3日当天,印军地面部队集中优势兵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东巴作向心攻击。

image.png

  12月3日夜到次日,印空军飞机8次袭击了达卡机场,使东巴空军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印海军对巴实施海上封锁以后,其主力倾巢出动,使用舰载机和舰炮猛烈轰击东巴沿海港口和舰船。

image.png

  12月5日,印海军2艘护卫舰和3艘“黄蜂”级导弹艇组成的突击群奔袭到卡拉奇附近的海面。奔袭途中,所有的无线电设备保侍静默。

  到晚上,突击群悄悄地驶至距海岸20海里处,护卫舰和导弹艇低速航行。

image.png

  此时,巴基斯坦驱逐舰“开伯尔”号正在卡拉奇附近锚泊,锚地除“开伯尔”号外还有另一艘驱逐舰“巴德尔”号、3艘巡逻艇和1艘油船。

  印度导弹艇向巴基斯坦军舰发射了2枚“冥河”式导弹。

image.png

  20时许,“开伯尔”号舰员发现了距舰3海里处有一枚来袭导弹的尾焰,立即报告了舰上指挥员。

  仅隔20秒钟,驱逐舰根本就来不及采取任何抗击措施,只听得“咚”的一声巨响,“开伯尔”号的烟囱附近冒出了一片火光,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开伯尔”号舰体随即开始倾斜,还没有等舰员反应过来,紧接着就是第二声巨响,又一枚同样的导弹击中了它。

  挨了两枚“冥河”导弹的“开伯尔”号再也支撑不住了,舰体摇晃了几下,沉入海底。

image.png

  几乎是同时,又从印军导弹艇上飞来了13枚“冥河”式导弹,其中有12枚命中了目标,“巴德尔”号驱逐舰被击伤多处,扫雷艇“穆罕菲兹”号和3艘巡逻艇和“开伯尔”号一样,也被击中沉入海底,岸上的3座油罐也未能幸免,也被印军导弹击毁。

image.png

  由于巴基斯坦“开伯尔”号和其他舰艇上都没有装备舰对舰导弹,仅有舰炮稍做还击,无济于事,因而,这次海战,巴军损失惨重,而印度舰艇无一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三次印巴战争简介 第三次印巴战争背景及双方兵力介绍

  第三次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间,印度、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分治问题而引发的战争。该次战争以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孟加拉国结束。

image.png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利用和苏联结盟来牵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国和中国,向孟加拉地区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并成功占领该地区并扶植自治政府,最终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实现了在南亚称霸的目标。

  印度、孟加拉及国际上一般认为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3日空袭11个印度空军基地的“成吉思汗行动”是这次战争的开始。

  战争期间,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军队在东部和西部战场交战。当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巴基斯坦军队在1971年12月16日投降时,战争在实质上结束,孟加拉亦脱离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在东巴基斯坦,约9万名巴国武装部队人员,包括准军事人员成为战俘。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因东巴基斯坦要求独立而出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印巴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

  战争背景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军队随即出动,“孟加拉解放军”无力抵抗,大多数逃往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自古道,内乱必生外患。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

image.png

  战争准备

  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块心病。机会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就察觉到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了三军联合作战问题。他下达了“紧急状态”动员令: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马内克肖雷厉风行的做法,使印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士气和战斗力大增。第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马内克肖亲自领导并制定了作战计划。按照计划,发起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冬季,因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度。印军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印军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军,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军事目标。而在东巴方向上,印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印军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

  实力对比

  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过程如何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战争过程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小规模边境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面对巴军猛烈的进攻,印军一方面组织力量抵挡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实施了反击,还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对地面作战进行了支援。由于巴军防守薄弱,印军进展顺利,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另外,印军还集中兵力对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一举抢夺了巴军50多个哨所。印巴双方在西巴方向重兵对峙,互有攻守,互有得失。印军在西巴的行动主要是牵制巴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

  达卡是东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印军最终攻占的目标。印军计划从西、北、东三面对达卡实施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西部印军占领库尔纳、杰索尔、杰尼达、法里德普尔等要地后,越过马杜马提河和贾木纳河,向达卡进攻,北部印军夺取贾马尔普尔和米门辛格后也向达卡挺进,东部印军从昌德普尔、道德坎迪、拜那布巴扎尔一线越过梅格纳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后也直逼达卡。1972年12月11日,印军各部队竞相向达卡进发,都想抢占头功。印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船只,运载人员、枪炮和坦克,越过河流障碍,向达卡逼近。为了加快挺进速度,印军有时利用直升机运送部队,“跳跃式”前进。12月11日晚8时,印军伞兵在达卡西北部实施空降,切断了巴军退路。到12月15日,印军地面部队已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空军和海军也对东巴实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锁,切断了东巴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对巴军的心理攻势。印度所有广播电台反复地播放了马内克肖给巴基斯坦人的一封劝降信,并在巴防区内空投了印有劝降信的传单。为加强心理攻势,印空军还加大了对巴基斯坦防御地区的打击力度,特别加强了对达卡城周围20英里以内所有通道的攻击。达卡巴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至此,战争基本结束,印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战果“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战争遂告结束。

image.png

  战后总结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印度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从作战方面讲主要原因有:一是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某些方向上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二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分割围歼,使巴军首尾难顾,相互不能策应;三是快速机动,加快进攻进程。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这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印军还使用了直升机和伞兵部队,快速越过江河障碍,断敌退路,使巴军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加快了战役进程;四是各种攻势行动互相配合,展开强大的心理战,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使达卡守军不战而降。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西巴基斯坦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原因分析

  1、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土隔着印度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部分。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数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设,东巴基斯坦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基斯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巴基斯坦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基斯坦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image.png

  2、长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后果

  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image.png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因东巴基斯坦要求独立而出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印巴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