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之战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军于丁家洲之战后乘胜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镇江、常州(均属江苏)等地。宋廷为保卫都城,调兵加强临安(今浙江杭州)外围要点防御,命主战将领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率军北上,以期挽回危局。张世杰遣将三路北进,收复常州、广德(今安徽广德)等地,继续出击,连连失利,遂率舟师至金山(今江苏镇江北),并约定殿前都指挥使张彦自常州率兵趋京口(今江苏镇江丹徒镇),约扬州李庭芝领兵出瓜洲(今江苏扬州东南),三路合击,与元军决战。

焦山之战

焦山之战——南宋的最后一搏

忽必烈灭宋之战中的一场著名的作战——焦山之战

  焦山之战是忽必烈灭宋之战中的一场著名的作战。公元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夏历七月,元军于长江中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水域击败宋军的阻击,这次水战称“焦山之战”

  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广王赵)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

image.png

  元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寿庚拒绝,蒲降元。张世杰抢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在深圳湾遇台风,宋端宗坠海差点溺死,惊吓成疾。端宗病死后,7岁的弟弟卫王赵?在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帅张世杰护卫赵?逃到崖山,继续抗元。

  当年崖山还是个岛,没有与大陆相连,宋军将宋帝等中心设于此。在西山临建行宫30余间,建军屋3000间,让文武百官安顿下来。史料记载,小朝廷在崖山期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贸易。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人,分兵屯守在崖山周围,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内。所需粮食资给从粤西和琼州等“海外四州”取办。

  当元军张弘范从潮阳港出海刚到甲子门时,崖山就收到探报了。有人建议张世杰:“如元军以战船塞住崖门出海口,宋军进退不得。应先据此地迎敌!胜是国家福气;不胜还可西逃。”

image.png

  但掌握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后,已经对残宋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

  后世兵法家评张世杰此举有三大失误:一是据崖山天险却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主动权,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战败,因结阵错误无法拔舟远遁,因而客观上造成张弘范一鼓荡平残宋、赵宋一战而亡的局面。

  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果然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从北面切断宋军退路,控制陆上淡水水源和粮道。海上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削弱

  元军跳上宋船后,无法移动、缺乏机动灵活的宋军,面对的就是和陆战优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接,且无法迅速转移,死拼下来的结果是宋军大溃。兵荒马乱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陆秀夫也失去了镇定,他过早地选择了杀身成仁做忠臣,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着幼主赵?蹈海殉国。

  本来事尚有可为: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宋室大势已去。

image.png

  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投海自尽。

  残宋帝、后、相一战而丧,赵宋大旗不举,人心浮丧,为将不识天文不懂地理的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途遇风暴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后在海陵岛附近全军尽覆。

  宋元之战从公元1235年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欧洲惊恐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在这家国命运的转折关头,十万人集体殉国,从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态。这是何等的惨烈决绝,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仅见的。这才是本原汉的精神。

  决定宋元国运更替的两军主帅,居然是一对远房堂兄弟,元军掌军的是张弘范,年长宋军主帅张世杰几岁。张世杰幼年丧父,曾经寄居张弘范家一同求学。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掌军大员。但此张远不如彼张。作为灭宋的主要将领,北方汉人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阳、樊城,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在后来的江南焦山之战他又击溃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在被元世祖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后,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海丰五坡岭一战生擒领兵丞相文天祥;其后在崖山再次击溃南宋舰队,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

image.png

  此战,元军水陆协同作战,战术运用得当,用两面夹攻,中央突破的方法,把过去蒙古骑兵惯用战法用于水战,并施以火攻,大败宋水军,致宋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焦山之战中元军运用了什么战术 该战术是如何运用的

  1273年2月,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坚守六年后,终因外援断绝,只得开城向元军投降。元军在占据长江上游后,积极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准备与南宋王朝做最后的决战。1274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兵分两路南伐宋朝:左路军由博罗欢、董文炳以及降将刘整率领,攻取两淮;右路军由伯颜、降将吕文焕率领,顺江而下。

image.png

  275年,随着荆湖的失守与丁家洲战役的惨败,南宋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不仅整条长江放线崩溃,连江南的很多地方都先后投降。朝廷上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却依然争执不休。在这种氛围下,临安的朝廷,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image.png

  焦山之战 ,元军水陆协同作战,战术运用得当,用两面夹攻,中央突破的方法,把过去蒙古骑兵惯用战法用于水战,并施以火攻,大败宋水军,致宋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焦山之战之前,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兵败如山倒,宋朝已无力抵抗。

image.png

  这是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战前张世杰做了充分准备,他除了将战船屯扎于焦山南北江面外,还分别和常州守将张彦、扬州守将李庭芝相约,让他们分别从大江南北发兵,这样“三路交进,同日用事”。 可惜的是,布阵时,张世杰犯了个致命错误。

image.png

  他令战船以十艘为一方阵,系上索链,沉碇于江,横截于江面。通晓“三国”的人,对火烧赤壁肯定很熟悉,这和庞统所献 “连环计”有什么区别?如果元兵用火攻,这些索在一起、系于江中的船只,哪里还会有一丝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张世杰下令,非有号令,不准发碇,以示非胜即死。虽然破釜沉舟的决心令人钦佩,但从布阵开始,此战已经埋下失败的阴影了。

image.png

  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image.png

  身在贾似道听闻前军溃败,惊愕失措,急忙下令收兵,企图乘船逃往扬州,整军再战。不料元军乘胜追杀,宋军不战自溃,溃不成军,纷纷四散奔逃。元军主将伯颜下令全线追击,一直追杀150余里。丁家洲一战以元军完胜而告终,此战元军俘获宋将三十余人,士卒数万,战船一千余艘。本来是场决战,却成了一场大溃败,可以说此战元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南宋主力十三万人丧失殆尽。一年后,也就是1276年2月5日,南宋君臣出降,元军占领临安。

image.png

  随着蒙元军队的兵临城下,“武定军”一哄而散,南宋只能选择投降。绵延三百年的赵家江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审判日。尽管还有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人,为其谋求苟且。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用自己稀薄的才能去扭转整个大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焦山之战:南宋王朝与蒙古的最后一搏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南宋反抗蒙元征服的最后一战,发生1279年的崖山。但对于当时的小朝廷而言,这样的挣扎已是无奈的最后一拼。早在整整四年前,他们就已经在一场反击战中,消耗了自己全部的军事资源。战场绝非兵力稀缺的南部海岸,而是在可以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关键节点--焦山。

  绝望中的回光返照

image.png

  面对元朝的进攻 南宋基本上无力支撑下去

  1275年,随着荆湖的失守与丁家洲战役的惨败,南宋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不仅整条长江放线崩溃,连江南的很多地方都先后投降。朝廷上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却依然争执不休。在这种氛围下,临安的朝廷,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们一边不断求和,一边又杀死蒙古人派来的使节。事后,一边答应惩处斩杀来使的将领,一边又直接给肇事者们以巨额封赏。这种精分的极点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枕戈待旦的元军,让他们准备加速推进。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人,南宋朝廷不得不任命主战派的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及总都督府军,希望他能挽回败局。虽然是陆军将领出生,张世杰却因此成为了指挥南宋残余水师反击的最终人选。临危受命的他也明白,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湖北等地的沦陷,已经导致长江下游的几个防区间,交通中断。在江南直接受到元军威胁的情况想,北面江淮地区的宋朝领地,竟没有办法派出一支部队支援。

image.png

  临危受命的主战派 张世杰

  所以,张世杰明知兵力不足,战力不及,还是决定要主动出击。因为南宋方面必须夺回临安外围的防线,打通和两淮地区的交通。这样才有机会去集结长江南北的残余力量,去和蒙古人进行最终决战。

  1275年3月,张世杰派部将阎顺和李进一起,进军安徽的广德。同时派谢洪勇进军湖南的平江,刘师勇与李三进军苏南地区的常州。各地民众和义军纷纷响应,滁州民众更是将投降的王应龙抓起来送到江北的扬州斩首。阎顺则先在浙江安吉击败了冒进的蒙元汉军部队,然后顺利向北,拿下了广德。宋军的士气瞬间大振,终于有了可以继续作战的希望。

image.png

  张世杰策动的一系列反击 暂时拿回了不少要地

  另一个好消息来自江北的镇巢。这里是南宋重要的军镇,并在周围地区都沦陷后,才投降到蒙元一边。蒙古统帅伯颜对此地非常重视,派遣了一些来自高加索与俄罗斯地区的阿速军驻扎,负责看守宋朝的降军。

  宋军降将洪福想要反正。但他又知道自己的军队,根本不是这一小队阿速军的对手。于是他设宴款待阿速军的千户阿塔赤和也烈拔都儿,将两人灌醉后杀死。接着,原属于南宋的汉军也发起突袭,将毫无防备的阿术军,全部杀死。

  面对南宋方面的突然反击,蒙元方面暂时也无能为力。由于西北方向上有海都掀起的叛乱,忽必烈让伯颜停止南下步伐,很多主力被调回北方参战。宋军得以乘虚而入,享受回光返照般的荣光。他们在这年的5月,收复了江北重镇扬州,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部战略目标。

image.png

  精锐的阿速军被消灭 让江北的宋军觉得已经夺回了优势

  杨子桥的悲剧反击

image.png

  觉得时机成熟的张世杰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击

  1275年5月,更多勤王军抵达临安。张世杰认为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便着手开始策划更大规模的反攻。

  他联合了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殿前都指挥使张彦,计划让李庭芝从江北扬州向南面的瓜洲进攻。张彦则从南面的常州向长江边的镇江进攻。至于他本人率领的水军,将会从下游出发到镇江附近的金山。三路人马还约定,在7月1日一同出发。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实施,那么南宋将会夺回控制长江下游的关键节点。这样一来,不仅两浙和淮东地区的联络可以恢复,大江南北的宋军也能彼此接应。这对于已经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宋朝而言,无异于一针续命的强心剂。等到元军完成北方的战事,他们就必须重新再打一场类似襄阳或丁家洲这样的水陆大战。

image.png

  张世杰的反攻计划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这年的6月下旬,长江的江面上,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江北的李庭芝认定上游的友军,将趁着这股风进攻,于是下令部队提前动手。6月27日,他派手下悍将姜才率领20000部队从扬州出发,袭击了元军驻守的杨子桥。这时,元军在杨子桥只有8000人,由汉军万户史弼指挥。他自知无法抵抗这么多南宋精锐部队。便连夜派人向在南面围困真州的阿术求援。

  姜才决定趁对方援军未到,抢先拿下杨子桥,因而下令部队连夜进攻。为了攻击元军建立的设防营地,宋军士兵们扛着柴草冲锋,试图填敌营周围的壕沟。蒙元一边的汉军,则按捺住马上反击的念头,在暗处等待宋军慢慢靠近。随后用各类投石器与弓弩一起,发起密集射击,瞬间把队形紊乱的宋军击溃。眼见进攻无果,姜才下令收兵,准备天亮再战。没想到阿术在接到告急后,马上就解除了对真州的围困,下令部队迅速赶往杨子桥。

image.png

  在江淮流域 度水前进的元军

  第二天凌晨,阿术的部队就赶到了北边的友军营地。眼见奇袭的效果已经消失,姜才决定列阵与阿术的部队正面对决。双方的军队同时沿着河岸布阵,宋军摆出了他们经典的三叠阵,在第一排士兵前放置拒马,以对付蒙古人的骑兵。后面是就地坐下的长枪手,负责在敌方骑兵突破防线后阻挡他们。在后面依次布置大量弓弩手,两翼还有少量骑兵掩护。

  看到宋军战阵之后,阿术知道不能强冲,便派张弘范带领骑兵去主动诱敌。张弘范虽然是汉军出生,却也在北方练就了一身骑兵战法。他带着部分骑兵发动冲锋,在遭到宋军的弓弩射击后,佯装败退。姜才见状立刻率领骑兵追击,步兵也打开阵型跟着骑兵追。

image.png

  三叠阵是宋军仅有的御敌战术

  姜才的信心来自于他的部队。其麾下步兵全是淮军精锐,骑兵更是由收编的内亚外族组成。所以就算正面对决,也不怕蒙古人。但这些南宋最后的精锐骑兵,很快遭到迂回至侧翼的元军弓箭射击。张弘范本人也使出一记回马枪,将在身后追击的一名回鹘骑兵刺死。全军随即展开反扑,迫使追击的宋军步骑兵都混乱的挤在一起。

  宋军虽然一度重组队形,却已经不能扭转自己被包围攻击的现状。双方从凌晨打到黄昏,最后还是体力不支的宋军先行撤退。为了不被因速度较慢而落在后面的步兵阻挡,姜才甚至带着内亚骑兵们,挥刀砍向自己的步兵同僚。靠着这种非常不义的手段,终于有部分人逃出战场,躲入了扬州。

image.png

  元军骑兵的反戈一击 迅速击溃了宋军骑兵

  被包围的张世杰

image.png

  扬州方面的溃败 并没有让张世杰打消作战计划

  姜才兵败的消息传来,张世杰发现自己布置在江北的兵力,已经无力再战。他不得不联合沿江制置使赵溍和知泰州孙虎臣的舰队,集结万艘战舰出发。

  虽然已经折损了最精锐的陆战部队,张世杰依然对自己的水军抱有信心。过去的宋元交战,宋军往往使用更为传统的内河船只应付。但张世杰此次带来的却是经过技术改良的海船。南宋发达的海上贸易,让很多阿拉伯裔定居广州和泉州等港口。宋朝得以从穆斯林手中学会了造船的龙骨技术,战舰得以拥有更好的航海性能。张世杰的舰队里,就全是经过这种技术革新的黄鹄战舰与白鹞式战舰。留守南方的元军部队,主力只体型较小的“水哨马”。和海船相比,就好似玩具一般不堪一击

image.png

  元军的大部分战船都比宋军要小很多

  依仗强大的舰队实力,张世杰无视自己没有大规模水战经验的事实,按照约定的日期向焦山进军。然而张彦却突然跳票,没有按时出发。导致原定的三路进击计划,最后变成了张世杰一方的孤军深入。更糟糕的是,已有防备的阿术命令张弘范带着1000艘兵船,抢先扫荡了上流江面的宋军,确保张世杰的舰队无法得到任何支援。

  不为所动的张世杰,依然以宋朝水军惯用的模式布阵。他下令用铁索将战舰绑定,每10艘船组成一个相互支援的分队。为了让士兵获得更为稳定的作战平台,他们更是使用铁碇,将船定死在原地。这样的布置,首先是为了在远程交火中强化大船特质。其次,便是在近距离交战中,也能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image.png

  张弘范 元朝灭宋的先锋之一

  7月2日,阿术登上石公山观察宋军战阵。看到张世杰的布阵,这位有着丰富对宋作战经验的悍将,顿时心花怒放。元军也将计就计的定下了火攻之策。考虑到张世杰的外援已经被全部切断,元军的策略也自然从击溃宋军变成了围歼宋军。

  在正面战场上,参政董文炳负责攻击宋军舰队的右翼,招讨使刘国杰负责左翼,万户忽頼出负责中央突破,阿术本人则在后方负责整个战场的指挥。

  此外,阿术还命令万户怀都率领部队在岸上掩护,水军万户王琛的舰队沿着长江南岸迂回,完成对宋军后路的包抄。同时之前派去执行扫荡任务的张弘范,将带着他的1000艘战舰,从上游进攻焦山北面的宋军。至此元军的包围圈,布置完成。整个计划都可以说与之前的丁家州之战是如出一辙的。

image.png

  经过技术改良的宋朝海船

  火焚宋军

image.png

  装备有投射火器的元朝大型战舰

  战斗正式打响后,元军右翼的董先生打出大将的旗帜,坐着他的内河轮船,抢先发起攻击。左翼和中央的元军也紧跟着董先生的分队,一起发动攻击。大量的箭矢、砲石在两军舰队间飞舞,场面十分壮观。

  下了必死决心的宋军,卯足劲要和蒙古人死磕到底。凭借大船的高度和铁索带来的稳定性,宋军不仅火力更猛,还在跳帮战斗中获得局部上的人数优势。这场水战很快就变成了一场发生在木头陆地上的步兵混战。没有技术优势和骑兵支援的元军,一时间也无法击败对面的宋军步兵。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元军都没能攻破宋军的铁索连环。

image.png

  宋军依靠大船结阵抵抗元军小船攻击

  但帮助宋军顽抗蒙元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不掌控在他们自己手中。由于当时的江面上刮着东风,逆流而上的宋军战船,没有马上暴露出机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船只本来装备的划桨数量就非常稀少,在铁索连环的状态下,也不方便使用。

  到了下午1点左右,江面上的风向突变。阿术等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他挑选了1000名擅长弓箭的军士,乘坐大船从两翼出击,向宋军战舰发射点火的箭矢。许多宋军战舰的风帆和桅杆被火箭击中后,开始燃烧。火焰很快随着桅杆烧到甲板和船舱,又顺着铁索烧到了彼此相连的其他战舰上。但没有张世杰的命令,宋军战舰都不敢私自砍断铁索,更不敢私自起碇。大火很快就吞噬了整个前排舰队。张弘范指挥的小船,也赶到侧翼攻击军心不稳的宋军。他们依靠数量优势,包围了进退不得的宋军战船,一口气就俘获了80艘大船。

image.png

  正在指挥舰队的元军将领

  眼见大势已去,张弘范只能下令撤退到夹滩避难。但在夹滩,等候已久的王琛对宋军展开迅猛突袭。宋军经历了大半天激战,又被火焰烧的污垢蓬面,早已没有继续战斗的精力。整个舰队被瞬间击溃,失去秩序的向下游方向逃窜。

  此战过后,宋军在长江下游重组的舰队,基本上损失殆尽。仅仅是被俘获的黄鹄式和白鹞式战舰就有七百艘之多,被俘的士兵多达10000人。除此之外,在火攻时被烧死、烟熏、淹死和敌军杀死的宋军,也超过了10000人。

image.png

  在火攻帮助下 四面围攻宋军的元朝水师

  战役后续

image.png

  焦山之战的失败 让南宋失去了一切希望

  7月3日,张彦的军队才开始迟到的进军。伴随他的是平江都统刘师勇以及他的两浙军队。他们基本以水军为主,却偏偏上岸在吕城与阿塔海的元朝淮西军交战。结果被善于陆战的对手,杀得大败。至此,张世杰的三路大军全部战败。

  焦山之战的失败,影响太过深远。张世杰原本想要趁着伯颜不在的时候,打通长江南北。结果不仅没有成功,还浪费了江浙地区所剩无几的军队。这迫使临安的南宋朝廷,将全部15岁以上的平民都编入军队。其中很多小孩甚至没有四尺高,却也美其名曰“武定军”。

image.png

  南宋的败亡也预示着蒙古对东亚大陆的控制确立

  当然,临安的遗老遗少们也知道,凭借临时纠集的平民,是不可能和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抗衡的。当伯颜从大都返回之后,他们就立刻派柳岳去和伯颜谈判。在盛气凌人的伯颜面前,柳岳声泪俱下地控诉贾似道误国,以至于乱杀蒙古使节。他还乞求伯颜看在新皇帝太小,皇太后年纪也大了的份上,给南宋最后一次机会。

  可惜,伯颜已经不想再吃这套。他直接表示:赵家当初欺负老柴家孤儿寡母,从他们手上抢走江山。现在蒙古人从赵家的孤儿寡母手上拿走,这就是天道轮回!

  随着蒙元军队的兵临城下,“武定军”一哄而散,南宋只能选择投降。绵延三百年的赵家江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审判日。尽管还有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人,为其谋求苟且。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用自己稀薄的才能去扭转整个大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焦山之战是怎么输的?为什么会输

  面对元军大举南侵,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下诏各地起兵勤王。郢州守将张世杰、江西安抚副使文天祥入临安勤王,分别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浙西江东制置使之职。特别是张世杰,一度被朝廷上下寄予很大希望。

  张世杰其实是蒙古的“叛兵”。据《宋史》记载,他是涿州范阳人,南宋前期,范阳一直属金国管辖,金被蒙古联合南宋所灭后,又纳入蒙古版图。张世杰出身行伍,年轻时因获罪,不得已投奔南宋。

  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一职的张世杰“总都督府兵”,可谓重兵在握。张世杰认为,要想守住临安,必须收复临安周围的失地,然后组织兵力,与元兵决一死战。按照这一想法,张世杰部署兵力,很快从元兵手中收复了广德、常州等失地,一时间,朝廷上下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常州收复了,接下来就应该收复镇江了。此时是德祐元年(1275)七月,距离镇江城陷已整整四个月。怎么夺回镇江城呢?这时江北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地仍为南宋据守,张世杰于是联系两地的守将,打算合围夺下镇江,但这两地的兵力却是屡战屡败。原来,元兵分别屯兵瓜洲和西津渡,已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封锁住了长江。江北之兵根本无法渡江驰援。在此情势下,张世杰决定,结集一万多艘战船,在焦山水面与元军决一死战。

  这是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战前张世杰做了充分准备,他除了将战船屯扎于焦山南北江面外,还分别和常州守将张彦、扬州守将李庭芝相约,让他们分别从大江南北发兵,这样“三路交进,同日用事”。

image.png

  可惜的是,布阵时,张世杰犯了个致命错误。他令战船以十艘为一方阵,系上索链,沉碇于江,横截于江面。通晓“三国”的人,对火烧赤壁肯定很熟悉,这和庞统所献 “连环计”有什么区别?如果元兵用火攻,这些索在一起、系于江中的船只,哪里还会有一丝战斗力?这是很危险的。张世杰下令,非有号令,不准发碇,以示非胜即死。虽然破釜沉舟的决心令人钦佩,但从布阵开始,此战已经埋下失败的阴影了。

  指挥这场战役的元军统帅是平章阿术。据《续资治通鉴》记载,阿术登上与焦山隔江相望的石公山(即今象山),大喜地说:“可用火烧,宋军即败!”于是,他招来一千名善射的健壮士卒,准备乘船以火箭两路夹击宋军战船。阿术自己居中,对宋军形成合围之势。

  这场焦山大战发生于七月初二这一天。出乎张世杰意料的是,原本约定同日起兵的张彦、李庭芝,此时却没有如约发兵。这样一来,张世杰从开战起,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什么张彦、李庭芝没有发兵呢?研究者通常认为,他们出于自身考虑,按兵不动。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焦山一战不能取胜,南宋灭亡在即,他们又不准备降元,何来自身考虑呢?在《元史》中,我读到一个细节,张彦并未按兵不动,而是发兵袭击丹阳吕城,结果阿术遣将将其击败。想来李庭芝当时也是发兵的,不过由于瓜洲驻守大量元兵,才没能及时驰援。

image.png

  焦山大战拉开序幕后,张世杰布阵的弊端就显露了出来。元军驾驶着小型战船,在江面上往来如飞,而宋军的战船却因环环相扣,显得很不灵活。当元军的弓箭手向宋船顺风发射火箭后,一时间,宋船篷樯起火,烟焰蔽江,阵势大乱。此时宋军虽然极力死战,但战船却是前行不得,欲退不能,混战中万余人丧命江中。张世杰眼看大势已去,逃奔圌山。经此一战,元军共夺得战船七百余艘,“宋人自是不复能军”。

  《元史》关于这场焦山之战的记载中,有一个生动的细节。当时元军驻守镇江的董文炳,带着儿子董士选,乘船奔赴战场。弟弟的儿子董士表也要同行,董文炳对他说:“我弟弟就你一个儿子,我不忍你和我们一同前往。”但董士表坚持要去,董文炳只得同意了。董文炳乘船居中,旌旗招展,士选、士表乘船居于两翼,大呼突阵。众将士受此感染,奋勇争先。江面上一时声震天地,横尸漂浮,惨烈至极。读至此,怎能不令人伤心惨目?无论宋军还是元军,谁又没有妻儿老小,谁又不是血肉之躯?

image.png

  有关焦山之战,后代史家各有看法。明柯维骐在《宋史新编》中认为,张世杰没有据守瓜洲和镇江两岸,这是失败的原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并非张世杰不肯据岸而守,而是“其势不然也”,当时两岸元军重兵把守,宋军徒叹奈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引宋京学士刘九皋等伏阙上书中的话说:“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指挥失宜,因以败事。”这也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张世杰此战大败,和指挥失当固然有关,但此时南宋很多城池已沦陷,各地兵将如一盘散沙,张世杰以一人之力,怎能挽狂澜于既倒?

  焦山之战是南宋继丁家洲之败后的另一场大败,至此南宋军队彻底失去了对元兵的抵御能力。当年十一月,元丞相伯颜率大军三路进兵,直逼临安。眼看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决定奉表乞降,并派文天祥出使元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战,元军水陆协同作战,战术运用得当,用两面夹攻,中央突破的方法,把过去蒙古骑兵惯用战法用于水战,并施以火攻,大败宋水军,致宋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