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牛卫

"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千牛卫

千牛卫——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千牛卫: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卫兵。

  南衙卫兵就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 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除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警卫外,前“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

  北衙禁军由“北门屯营”逐渐发展为“北衙六军”等,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支就是“羽林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私人军队,是“募兵”,由皇帝亲信指挥。

  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并相互牵制。但盛唐之后,“南衙府兵”逐渐衰败,“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唯一依靠。

image.png

  千牛刀

  《庄子·养生主》说:﹝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于是,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

  关于“千牛刀”出现的记载,较早可见于南朝刘宋。萧子显(萧道成孙子,约公元489至537年)《南齐书》:“玉夫(杨玉夫)与其党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于毡屋中取千牛刀杀苍梧王(南朝宋“后废帝”刘昱)”。说的是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乘刘昱熟睡如泥时,用皇帝刘昱自己的千牛刀杀掉了皇帝。

image.png

  千牛备身

  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千牛卫

  最初“千牛备身”出现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领这些武官。后来,北魏孝明帝中期出了“领左右”,很可能就统领着“千牛备身”。再往后,历朝历代统领“千牛备身”的机构名称不断变化,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称“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这样看来,“千牛卫”,正是因为它统领着禁卫武官“千牛备身”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千牛卫的发展是怎样的 ?再历届朝代又有什么不同

  北魏

  “千牛备身”最迟出现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武卫将军”同为皇帝亲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无所拘忌”。在机构上,可能与“直阁将军”同隶属于“领军将军”。

  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领军将军元叉擅政,设“领左右”。 从东魏北齐制度推断,在领左右出现以后,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可能是上下级关系,即千牛备身隶属于领左右。

  北魏末期的领左右及千牛备身可能还未完全制度化,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制度仍然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魏北齐及隋朝皆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根据新的形势而加以调整。

  东魏北齐

  到了东魏北齐,“千牛备身”为“领军府”下“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所统辖,但“领左右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领军府”并不能控制“千牛备身”。

  东魏北齐领左右府。

  领左右将军一人(从第三品),领千牛备身(第六品下)。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员。又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员。又有备身正副督、备身五职员。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等正都督为从四品上,副都督为从五品上,北齐一代还存在领左右大将军。

image.png

  西魏北周

  西魏“千牛备身”,记载仅见于《周书》和《隋书》的几处零星记载,只能说明其存在,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卫分为左右宫伯和左右武伯两大系统,其中并没有“千牛备身”的位置,但是《隋书》有三处列传提到其传主在北周担任过“千牛备身”,此处存疑。

  隋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设有“左右领左右府”,统“千牛备身”。开皇十八年,设左右备身府。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即隋朝时,原“左右备身府”被改为左右骁卫,而“左右领左右府”则被改为新“左右备身府”,统“千牛备身”。

  可以依据的史料有:《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大业三年)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诸卫:“至隋炀帝,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寻以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面又别置备身”。

  隋左右领左右府。

  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

  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正六品;备身,从八品上)

  左右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

image.png

  大业三年(607),炀帝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

  各有备身郎将一人。又各有直斋二人辅佐郎将,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

  郎将、直斋统领着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千牛掌执千牛刀宿卫,司射掌供御弓箭。

  置长史,正六品;改兵曹为司兵、胄曹为司铠,则有录事,司兵、仓、铠参军等员,并正八品。 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辅佐折冲郎将,从四品。

  在军府的设置上,设置左、右雄武府(相当于各地的“鹰扬府”),各设雄武郎将用来统领“骁果”。左、右雄武府,以武勇郎将为副长官,待遇品秩与鹰扬、鹰击相同。又设置了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

  (注:此处的“骁果”,就是隋朝历史上著名的“骁果军”,本归左右备身府统领。后,隋炀帝重用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左、右备身府所辖的骁果卫士一万多人交给他统领,驻守江都东城,警卫江都宫。后来就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唐

  综合《唐六典》、《旧唐书》和《通典》可知:贞观中,(左右备身府)复为左右领左右府;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盛唐之后,“府兵制”逐渐瓦解,权力中心从“南衙”逐渐转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卫”逐渐衰败,变得徒有虚名,“左右千牛卫”当然不例外。

  大唐贞观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

image.png

  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

  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

  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唐六典、通典的说法,可信),从三品;中郎将各二人,正四品下。神龙二年(通典说法;唐会要则说是“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置”),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千牛备身各十二人(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初复旧。垂拱二年,又改为奉裕。神龙元年复旧);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大唐改千牛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属官: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旧唐书·志第二十二·职官一)或从六品上(《新唐书·三十九上·百官四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而总其曹务/总判卫事,将军副之。中郎将通判卫事,掌供奉侍卫,以贰将军及诸曹之务。

  左右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花钿绣服,衣绿执象,为贵胄起家之良选。备身左右,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备身,掌宿卫侍从。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执弓箭以宿卫,主仗守戎服器物。凡受朝之日,则领备身左右升殿,而侍列于御座之左右。若亲射于射宫,则大将军、将军率其属以从。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考课赐会及禄秩之升降,同京职事官之制。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大将军、将军率而领之,而中郎将佐其职。凡侍奉,禁横过座前者,禁对语及倾身与阶下人语者,禁摇头举手以相招召者。若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受传声于阶下不闻者,则中郎将宣告之。长史掌判诸曹官吏之来务事。录事参军掌印发,勾检稽失。余如左、右卫。兵曹掌文、武官及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之簿书,及其勋阶、考课、假使、禄俸事。胄曹掌甲仗之事。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其当上日,执御刀、御弓矢之外,仍量备弓箭以入宿。每月,主仗当上,则配其所职。若在行从,则兼骑曹之任。余同左、右卫。

  五代

  虚衔。各国由诸蕃割据而来,原来的六军十六卫(北衙六军和南衙十六卫)不复存在,但各国都沿用设置了大唐六军十六卫的名号(仅仅是“名号”而已),这些名号,到后晋才取消。更详细资料暂缺。

image.png

  宋

  北宋,府兵制早已土崩瓦解,“南衙十六卫”更是不复存在。只是沿用大唐十六卫的名号设置了“环卫官”十六卫。但是,宋朝的“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因为它们并不是职能机构,只是设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职,没有职能、没有权力、没有属兵、没有定额。

  前六卫又各有中郎将和郎将(“左右千牛卫”没有)。将军以上既以宗室充任,亦用途武臣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作为武臣责隆散官。南宋初停。至宋孝宗隆兴中复置。

  一般被授以环卫官的有这么几种人:

  1、从藩镇退下来的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如武行德、杨廷璋等。

  2、被贬的将官。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

  3、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如南唐后主李煜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宋太祖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湖南周保权亦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4、驸马、国舅一类的人。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右卫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由此可知,作为“十六卫”之二的“左右千牛卫”,在宋代,不是职能机构,只是一种虚衔,被用来封降君。

  宋朝“千牛卫”有名无实。

  宋初,有千牛备身,归尚书兵部管辖。有左右千牛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若干人,千牛(备身?)八人。用于南郊仗、方伞、夹玉辂等仪仗。

  辽金元

  辽金亦曾设置六军十六卫名号,元以后废。机构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神探狄仁杰》中的千牛卫是真实存在的吗?是个怎样的官

  当年一部探案神剧《神探狄仁杰》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当然这部剧中有很多超脱于历史的成分,甚至于出现的一些怪异事件,使得人们怀疑这部历史情景剧与历史的契合性,尤其是剧中多次提及到的千牛卫这一名词,乍看确实不像是个官名,但翻阅历史,千牛卫恰巧存在。

image.png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官名,因为早期的管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早期的官职其实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活动范围。例如司农、司马、大良造等等,都是人们生活的体现,同时还有一些例如牙将、不良人、贼曹我们怎么都理解不了的官职名称,古人的智慧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当然,不了解并不代表不存在,所以以后碰见再奇怪的名词都不要轻易否定他的存在。

image.png

  “千牛卫”的名称出现于唐代,全称为“左右千牛卫”,是皇帝的内围贴身卫兵,有点类似于禁军名称,但是地位要高一点。在《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的地位就是“千牛卫大将军”,可以说是做到武将的一个很高的程度。那么“千牛卫”一词必然不是凭空出现,必然有着一个自己的起源历史。

image.png

  《庄子养生主》说: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意思是说一把刀在宰了近千头牛之后,依然锋利无比。于是就出现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锐利无比必可保皇帝平安。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这也就是“千牛卫”的前身,官职与地位都与后世的“千牛卫”类似。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建立在府兵基础之上的“千牛卫”也渐渐瓦解,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千牛卫”一度成为虚职或者渐渐消亡于历史。

  中国古代的历史充满神奇与乐趣,许多历史细究的话会发现它的背后有着许多相联系的内容,所以在碰见一件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者名词的时候,多找找它背后的故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甚至于能够发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千牛卫的职位都有哪些?不同职位有什么特点

  隋太子千牛

  东宫左右内率(相当于千牛卫的将军)、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已上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又无功、骑兵、法等曹及行参军员,余与虞候同。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八人,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

  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正七品上;太子备身,为正九品下。有长史以下等员,无兵曹。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左右内率降为正五品。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八人。

  唐太子千牛

  太子左、右内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一人,从四品上。“率”领导东宫千牛、备身侍奉等日常事务,而主其兵仗,总统府中大小事务;“副率”为“率”的副手。

  东宫千牛,执细刀、弓箭;东宫备身负责宿卫、侍从,东宫主仗负责守戎服、器物。凡皇太子坐朝,则领千牛、备身之属升殿。若射于射宫,则率领其属以从,位定,千牛、备身奉细弓及矢,立于东阶上,西面;率奉弓,副率奉矢及决拾,北面张弓,左执付,右执箫以进副率以巾拂矢而进,进讫,各退立于位。及射,左、右内率其矢中及不中,既事,受亦如之。

  长史各一人,从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长史掌判诸曹官吏及千牛、备身之贰,余如左、右率府。录事参军事掌印,兼勾簿书及其勋阶、考课稽失。兵曹掌文武官及千牛、备身之簿书,及其勋阶、考课、假使、禄俸之事。胄曹掌细引仗及羽仪之物,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之。

  龙朔二年改左右内率、副率为左右奉裕率、副率,改东宫千牛为东宫奉裕,神龙初皆复旧。

  高丽国千牛卫

  “帝(明太祖)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王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其秋,颛遣总部尚书成惟得、千牛卫大将军金甲两上表谢,并贺天寿节,因请祭服制度,帝命工部制赐之。”——《明史》卷320·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

  千牛卫大将军

  唐制,官员有虚衔和实授两种,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是虚衔(相当于现代的军衔),并无实际权力,相当于荣誉职务,和现代的政协副主席相同。王孝杰、桓斌、权善才这三个大将军虽掌握有实权,但和汉朝的大 将军并不完全一样,唐的大将军很多,大将军只是军衔(相当 于现代的上将吧),不被实授指挥权的话就是个闲人,不象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那是全国军队的司令。唐朝的军区司令在 早期叫某某道大总管(只管军,不能管政),全国共分十五道, 比如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就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军区司令,但并不 一定是大将军担任,狄仁杰就做过河北道行军副大总管(正的 是太子挂了个名,他实际是正的),到唐玄宗时改名叫节度使, 全国分十节度,统管辖区内一切军、政事务,这一变化正是唐衰落的原因之一。

image.png

  所以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实际上是相当于现代的陆军上将,给总理做跟班。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

  “检校”,是“诏除”(皇帝下诏单批)而非“正命”(通过吏部正式任命)的“加官”。在唐代官制中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兼领”或者“代理”,即本来就有一定的职位,“兼领”平级/低级的另一种职位。如唐初南衙十六卫的将领经常“检校”北衙羽林将军——“某卫大将军(正三品)检校羽林将军(从三品)”;长孙无忌以“太尉(正一品)”身份“检校中书令(正三品)”。

image.png

  第二,并不需要真正地履职的额外加官。类似于现代的荣誉主席的意思。如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到工部去任职。

  所以从剧情上看,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更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他之前只是“千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级别比“大将军(正三品)”低两级,不属于“兼领平级/低级官职”的情况;而且李元芳并不在“千牛卫”管事、不参与大型朝会、仪仗,只是跟着狄仁杰四处查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