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

"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匈奴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汉元帝刘奭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留有些记载。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综述

  据传华夏族与匈奴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纪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从匈奴单于历年秋季在鄂尔多斯祭祀龙神的习俗来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图腾为黑龙。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建立国家。

  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驱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河西走廊,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自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image.png

  汉和帝永元四年(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

  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子孙后姓刘,我国陕北姓刘的很多,其中或许就有匈奴的后裔。匈奴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后裔。

  源自中原

  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image.png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熏育、獯鬻)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獯鬻、熏育)在殷商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夏王履癸流放三年而死,其子淳维又作熏育、獯鬻、熏粥、荤粥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此,匈奴又自称胡人,或“天之骄子”,“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image.png

  塞种文化

  塞种,是源自中亚的东伊朗语族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与匈奴、康居、乌孙、大宛习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杀,大月氏西迁,在印度建立贵霜王朝。风俗上,不论塞种人还是匈奴人,都有猎头的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攻战,斩虏首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可见匈奴人有猎头的习俗,在战争中砍下敌人的头颅是荣誉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赏赐。而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笔下,塞西安人也有着相同的猎头习俗。他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同样的,匈奴人和塞种人都会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

image.png

  《史记·匈奴传下》中记载,匈奴人在打败夙敌月氏人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作成了饮器,与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而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介绍,斯基泰人会将敌人的头骨沿眉弓切开,取头盖部分,裹上兽皮,并镶上金属边缘作成饮酒器具,被猎杀者的身份越高,所制成的酒杯档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往往要镶上金边,甚至缀以宝石。此外,匈奴人的墓葬和斯基泰人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人牲,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塞种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割开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之多。

  考古发现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处,内蒙古境内较重要的有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沟;陕西境内有神木县纳林高兔;新疆境内有托克逊县阿拉沟等处。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装饰品,重要的是首饰、剑鞘饰、马饰或带饰,如项圈、耳坠、串珠、冠饰以及各种动物形饰片或饰牌,没有任何器皿。这些饰片饰牌均以草原上常见动物为题材,如牛、羊、马、鹰、狼、虎等。反映在装饰图案上,就是奇异的动物文饰,多为动物斯咬的景象。还有鹰首狮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亚的格里芬兽还是塞种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现出类似的造型和修饰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曾经的草原霸主匈奴去哪儿了?都灭亡了吗

  翻开中国历史的地图,无论哪个朝代我们都会发现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区域内,稀疏的写着不同的名字——柔然,匈奴,女真,契丹,蒙古……不同的草原民族接替统治着广大的草原地区,让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头痛不已。

  而出现在历史上最早的草原霸主,就是匈奴人了。

image.png

  注:关于匈奴人和匈人的区别本文不展开讨论,作者倾向于两者同族

  《史记》曾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也有一种说法是,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他的儿子则带着妻女跑到北方,过起了畜牧生活。照这种说法,居住在纵横里海到长城这一片广大土地上的匈奴人,其实也是中原出身的。

  然而匈奴和汉朝却相处的却并不融洽,从西汉初立开始一直到东汉,匈奴和汉朝纷纷扰扰,打来打去有几百年,这期间汉朝虽有败绩,比如我们熟知的“白登之围”,但是匈奴人最终没有打过大汉王朝,公元前48年,匈奴土地经历了一场天灾,统治阶级争权夺利,遂分裂为南北两派,南匈奴南下入塞,归附汉朝,而北匈奴则被将军窦固等人率兵一路追败,直到不得不西迁躲避。

image.png

  白登之围

image.png

  西汉地图

  不过匈奴人依旧有的可吹。翻开同时期中外不同的史料,凡是有关匈奴人的篇章,匈奴人都在向你拼命灌输这么几句话:“我们就是要从东打到西打到罗马人也要叫爸爸你能把我怎么样?”,“虽然我们打不过汉朝但是我们被欧洲人叫做上帝之鞭呀。”,“请叫我东欧民族大迁移的多米诺骨牌的始作俑者,中世纪东欧的雏形有一半是我们的杰作。”,“从中亚到欧洲都是垃圾没一个能打的,我大匈奴一半的人都能把他们揍的屁滚尿流。”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言过其实到吹嘘之词,我负责地和读者讲——以上这些话你们都可以当真。

  一

  话说自此公元91年,匈奴人遭到汉朝的反击,大败之后,北单于不得不率领族人(具体人数不明)从金徽山,也就是今天的阿尔泰山向西逃跑,自此开始了匈奴人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西行之路。

  那么这一大堆到人马跑去了哪里呢?由于当时期的匈奴史料极为缺乏,我们不得不借助匈奴人的老对头——汉朝的史料记载来寻找蛛丝马迹,然而,由于北匈奴人经过分裂之后实力大损,和汉朝的战斗是败多胜少,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败了就四散奔逃,及其混乱,一波一波的不知去向。所以对于这一次匈奴人跑向何处,汉朝史官也表示集体懵逼。

  对此《后汉书》前后记载甚至不能一致,卷八九之《南匈奴传》说“北单于遁亡,不知所在。”卷四五袁安传又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余众不知所属。”《南匈奴传》“论”则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逃走于乌孙之地。”由此看来,我们只能认为这些匈奴人的西行第一站,是所谓乌孙之地了。

  那么乌孙是个什么地方呢?

  《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相接。”其赤谷城,据考证在今中亚纳论河源头附近,则乌孙其地大致范围在伊犁河上游一带。

  101年地图

  北单于和他的子民们进入此地并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留下老幼者在此居住,自己带领精壮继续往西北而去,至于为什么这帮人分为两部一走一留,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大概是因为匈奴习惯了在广阔的土地里生活,不愿意屈就于狭窄的一片乌孙之地吧。

  但是我们可以从北齐成书的《魏书》中得知他们西迁的结果:“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而这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的悦般国,就是留下来的匈奴人创立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南北朝时期乌孙人已经受柔然人之扰西迁到葱岭之中,故而匈奴人之悦般国也是建立在汉代乌孙的辖地范围内的。

  匈奴大军随后西走到康居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然而他们也没在此多做停留,只是把此地当做一个休息的驿站而已。

  208年

  二

  从北单于退出漠北,到290年前后二百来年,他们的西迁之路都被记述的十分简要。直到290年,匈奴击败了阿兰人之后,西方史书里才开始出现了匈奴的影子,从此之后,“匈奴”这个可怕的字眼就几乎一直存在于西方历史的记载中了。

  阿兰聊国,这是个在顿河以东的国家,也可以叫阿兰或者奄蔡,《史记》记载:“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以北海云。”,“西与大秦(罗马),东南与康居接。”由此可知这个阿兰国大概在今亚速海沿岸,从顿河到高加索山脉,大致都是阿兰人的领土。

  然后在374年,这个有十几万兵力的大部族就被远来的匈奴人打败了。

  匈奴人蹂躏了阿兰的领土,大肆屠杀之后与剩余的阿兰人签订约定,吸收了这一部分东欧土著,使得他们的力量更加壮大了。于是自此开始,匈奴人频频出现在顿河沿岸,并开始了向欧洲入侵的步伐。

  三

  阿兰国被击溃之后,有许多人加入了匈奴人的军队,还有一部分不愿意当亡国奴,便向西冲破了哥特人的防线,东哥特人原本在德聂斯特河以东,顿河以西的领土上忽然出现了一群一群的阿兰人,和他们争夺房屋和食物,这不禁让东哥特人有点恼火:大家安安生生的相处了几百年了,以顿河为天然界限,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忽然跑到我这里抢食吃,有没有规矩了?!而阿兰人也很苦恼,他们对东哥特人说:不是老弟我想跑过来,是我家被人抄啦,那群人叫匈奴什么的,打仗特别厉害,我们打不过啊。

image.png

  还不等哥特人反应一下,他们就亲眼看着匈奴人出现在眼前——公元374年匈奴人紧跟着阿兰人的缺口冲破了东哥特人的防线,攻入东哥特人的领土,继续一番烧杀抢掠。而此刻的哥特人不得不相信了阿兰难民的话,并且也只能跟随阿兰人的步伐,向西向南疯狂逃窜,跑入了罗马帝国境内,阿兰人更难受,也得跟着继续跑。而罗马帝国此时较为孱弱,无力驱逐这些哥特人,只好接收他们在境内居住停留,而这些外族随后不断的大小叛乱则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而匈奴人呢,他们中虽然有人侵入东欧,亚美尼亚,波斯地区,但是大部分人依旧停留在喀尔巴阡山以东,直到400年的秋天,他们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这个人叫盖尼亚,他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叛贼,可惜谋反失败,东逃到了匈奴人的地方,匈奴人的首领乌尔丁一看,知道这是一个和罗马帝国接触的机会,就抓住此人,手起刀落,人头在手,并把人头送去了东罗马帝国。

  而东罗马帝国还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挺友好的新兴势力,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他们的噩梦。

  在吃过甜头之后,匈奴人绝对继续扩张,成就自己在东方曾经成就过的霸业。

  四

  乌尔丁,这个匈奴人的首领随后开始继续驱逐可怜的哥特人,并很快占领了匈牙利东部地区,哥特人逃进了罗马帝国控制的多瑙河流域,但是却无法停下脚步略做喘息——因为匈奴人一路紧追猛赶,尾随的很紧。于是他们又不得不翻越阿尔卑斯山东部,逃进意大利。

  而这代表着由匈奴人主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进入到了高潮阶段,在欧洲已经固定的民族范围即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image.png

  ▲哥特人

  东哥特人打进了意大利,使得本地居住空间急剧收缩,而本土居住的汪达尔人和早一步逃过来的阿兰人不得不跟着西迁到高卢南部境内,当他们正在此休息以备进入西班牙时,东哥特人刚刚稳住脚跟的意大利又遭受到了西哥特人的入侵,西哥特人原本居住在高卢西北部和德意志境内,而西进征服西欧北欧的匈奴人使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另寻土地——西边是英吉利海峡过不去,那就只有往南打。

  于是西哥特人跨进意大利,并先后三次围攻罗马城,向日益疲惫的西罗马帝国索取了大量财物,导致西罗马帝国的尊严扫地,再无威望可言。意大利作为西罗马帝国腹地很快就充斥了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没跑干净的阿兰人和凡达尔人,尾随而来的匈奴人等等一系列的外族,富庶的半岛上遍地狼烟,惨遭蛮族蹂躏,西罗马帝国于是加速衰落,不得不向诸多蛮族妥协。

  而在原本西哥特人居住的高卢北部地区,法兰克人陆续移动到此,原因则是他们和匈奴人大战了几场,力不能敌,只好西逃。勃艮第人也跟着西迁,占据了勃艮第地区。远在意大利玩的正嗨的西哥特人回头一看,自己的老家被占了,自己没有了退路,就干脆在高卢南部割据,名义上臣服西罗马帝国,实际上算是建立了西哥特的王国,此后几个世纪里,兼并法国南部与西班牙地区的土地。

  这场由东到西的民族大转移,理论上彻底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罗马人的时代即将走到尽头。

  五

  乌尔丁建立了庞大的匈奴王朝,东起顿河,西至高卢,像一片阴影一样笼罩在两大罗马帝国的头上。

  即使在乌尔丁死后,匈奴帝国依旧没有停止扩张——路加和奥克塔兄弟继续统治着庞大的匈奴帝国,他们甚至入侵东罗马帝国,劫掠罗马帝国首都附近的色雷斯与马其顿省,逼迫东罗马皇帝西阿多修斯二世向他们缴纳贡金每年三百五十磅以换取边境和平,他们还要求罗马帝国与多瑙河以北的各个小部落脱离臣属关系,意图将其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可见在公元432年以前,多瑙河上中游流域就已经是匈奴王朝的天下了。

  阿提拉

  当路加兄弟死后,他的侄子阿提拉和白里达继承了王位,他们二人共同统治的匈奴王朝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当时匈奴王朝的统治中心在多瑙河中游,也就是奥匈帝国所在之地,大量居住在河东的哥特人与吉匹特人都臣服于帝国,北欧地区的德意志部落也大多屈服于王朝的统治,甚至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可能已经到达了北海和波罗的海一带。留在俄罗斯东南部的匈奴人也受这个王朝的统治,或许连斯拉夫人芬兰人也要向他们卑躬屈膝,可能他们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匈奴人进入西欧地区的。

  ▲罗马主教劝退阿提拉

  这是匈奴帝国最辉煌的时代,445年白里达死后,由“上帝之鞭”阿提拉统治的匈奴帝国横跨欧洲,匈牙利的王庭指挥着莱茵河到西里西亚的广大地区,除了统治众多北欧中欧部落民族之外,强大如东罗马帝国也只能向阿提拉交付每年高达二千一百磅的黄金。

  然而正如历史上的所有王朝一样,已经鼎盛到了极点的匈奴帝国在它最骄傲的时代悄无声息的走上了下坡路:或许阿提拉和匈奴人还没有意识到,帝国的扩张已经趋于饱和并初显疲态。公元448年,阿提拉要求西罗马帝国皇帝把一位公主送到王庭与他成亲,并要以帝国一半的领土作为嫁妆。这个无礼到要求当然被拒绝,最后二者便以兵戎相见,出乎意料到是,战争的结果并不是通常的匈奴人胜利,罗马人赔款——虽然罗马人损失巨大,但是竟然是阿提拉率先退兵回到了匈牙利,他已经无意继续作战,开始贪图享乐。

  六

  公元453年,令欧洲心惊胆战的匈奴大帝阿提拉因酒色过度,死在了新婚之夜。

  在他死后,他众多的儿子都想在广阔的领土上分割到一块,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王国。而统治阶级的内讧让那些被迫臣服于匈奴人的民族看到了希望,以东哥特人为首领,各个民族先后起身反抗,试图摆脱匈奴的统治。

image.png

  阿提拉之死

  454年,起义军与匈奴人的军队决战与匈牙利境内,奇怪的是一向所向披靡的匈奴人竟然战败了,丢下了数千士兵和阿提拉长子爱拉克的尸体一路逃回了喀尔巴千山以东,在过去七十年所征服的大部分地区几乎一夜之间丢失殆尽。王国的中心地带匈牙利落入了日耳曼人之手,吉匹特人占领了多瑙河以东,东哥特人则占据了河西地区。匈奴人从此一蹶不振,即使数年后阿提拉的子孙们多次试图收复旧地,却无法摧毁当地民族的坚强抵抗,只能占据少数据点,割据零星地区,宣扬着早已不再的荣光。

  公元468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邓直昔克进犯东罗马帝国,妄想恢复其父的霸业,却被帝国的反击打的无力还击,其本人也死于这场入侵中。

  这是西方历史上关于匈奴人的最后一次记载,此后匈奴人便退出来欧洲的舞台。匈奴人的西行之路也走到了终点。

  七

  作为征服者,匈奴人无疑非常成功,而作为统治者,匈奴人却无疑是失败的。

  辉煌的匈奴王朝虽然令人恐惧,不得不向其臣服,却如同泡沫一样脆弱,只要一失去了强大的支柱,便会立刻分崩离析。因为匈奴人的统治只是依靠刀与剑,血与骨,而毫不在乎建设,发展,更不要提治理了,一个不重视稳定与发展的如此庞大的民族,崩溃是已经可以预见到的事情。

  而即使强大如匈奴人,如果只是秉持着游牧民族的古老传统,最后也无法摆脱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匈奴也过端午节吗?虽然过端午节但是不吃粽子

  端午节是非常常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端午的各种习俗中,围绕龙崇拜展开的舞龙、龙舟竞渡无疑是一大重头戏。而古代先人们则将其视为非常重要的祭祀使节,重要性远在只知吃粽子的今人之上。

  但你或许不会想到,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也有很多类似的祭祀习俗。我们可以在史书中发现,他们在农历五月五日聚会在龙城,祭拜龙祠。那么,匈奴在五月初五的祭祀活动跟端午节是否有联系呢?莫非匈奴人在端午节也会吃粽子?

  广泛分布的祭祀习俗

image.png

  匈奴贵族的祭祀活动

  匈奴的龙城,在史书上也有写作“茏”字。根据史记的描述,匈奴人会在五月大会茏城,九月会于蹛林。后汉书补充说匈奴有三龙祠,并在正月、五月、九月的“戊日”拜天神。戊为干支第五位,意即每月的第五日。这就意味着匈奴人也会在传统历法的五月五日,进行重要的祭祀庆典。

  不管是“茏城”还是“龙城”,可以确定是一个匈奴人集体聚会之地,多被代指匈奴所居之地。蹛林有时候也有被当作地名来代指匈奴,然而它却并非地名。根据颜师古的说法,“蹛林”实际上就是匈奴的祭祀活动。其中蹛就是绕着走的意思。他还特别指出,后来的鲜卑人也继承了匈奴传统,祭祀时也会绕着树林走三圈。

  匈奴龙城所处的大概位置

  在鲜卑人接触中原文化以后,将祭祀固定化,我们可以从汉文史书找到拓跋鲜卑祭天的描述。南齐书说平城城西有“祠天坛”,每年(农历)四月四日献上牛马祭祀,并且祭祀者会“边坛奔驰奏伎为乐”,也就是除了绕着祭坛走还有娱乐活动。

  南齐书还记录了一次发生在公元472年的祭祀活动。孝文帝拓跋宏身穿戎服,带着20余名公卿祭祀.祭祀分为两天,头一日“蹋坛”。拓跋宏绕祠天坛一圈,公卿走七圈。第二日正式祭祀,这一次拓跋宏要绕走祠坛三圈,公卿仍是七圈,齐人谓之“绕天”。

image.png

  继承了匈奴祭祀习俗的鲜卑人

  类似“蹛林”、“绕天”的活动,我们还举出多个内亚民族的类似例子。如五部高车于秋天祭天,先是点起篝火,奉上牛羊等等贡物。随后骑马围绕篝火转圈、扔下柳枝,祈愿祭祀完毕以后。高车人也不忘娱乐活动,还会 歌吟忻忻一番。

  契丹人也有与鲜卑、匈奴如出一辙的祭祀过程,可见于《辽史礼志》之中。契丹人于木叶山设天神、地祗神位,又植树分别代表“君树”,“臣树”。皇帝一行到来后先奉上供品,然后皇室亲族要绕树三圈,余族七圈。绕完以后,众人饮酒娱乐乃散。虽然辽史记录中称作“祭山”,但实际上仍属于祭天活动。

  契丹人的祭祀习俗与匈奴 鲜卑类同

  从内亚各民族的祭祀记录看,这一祭天习俗的分布非常广泛。无论东胡系还是突厥语民族都有此俗。其实伊朗语民族也有相似记录。隋书说塔什干的石国人“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这种在大型节日,自然会引入祭祀亡灵的活动。高车人在祭天时,如家中有人不幸去世,便要大声哀哭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

  即便是来自内亚腹地的昭武九姓 也有类似的祭祀习俗

  至于祭祀完毕的娱乐活动,南匈奴有“走马及骆驼为乐”。根据《太平御览》的说法,实际上是驱使马和骆驼相斗作为娱乐。龟兹人在每年元旦也有相近的斗兽活动,只不过使用的是牛羊。而再西一点的拨汉那则略为暴力,国王会钦点两个勇士搏斗。

  根据以上记录,我们大体可以还原出匈奴祭天活动的情形。匈奴人在正月、五月和九月聚会,以祭天为基础同时展开娱乐、祭祀、交际等活动。而“龙城”、“龙祠”并非是实际的祠堂,只是蹛林时所围绕的树木或者篝火。后来的蒙古人作类似祭祀时,则是围绕石头垒的“敖包”展开的。

image.png

  当今的蒙古人还保留着类似的祭祀场景

  谁是天神?

  很多古代记载中的天神其实源自拜火教

  崔浩曾说“西方胡皆事龙神”。结合前面对内亚各民族祭祀活动的描述,可知在内亚祭天活动确实是一普遍现象。那么龙神或者天神所祭何物?与楚人在端午节的龙崇拜有何关系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天神所指入手。天神当然可以解作蒙古高原上普遍存在的萨满教长生天信仰,但龟兹、石国、拨汉那等伊朗系民族也有同样习俗。如果说他们也祭祀长生天,这话似乎说不过去。

  西域出土的祭祀用金人

  《永乐大典》中有一条记载:祆,胡神,按《汉图》,八月以金人祭天,其庙皆胡人居,中国所立,号天神。这个说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尽管拜火教最高神祗阿胡拉马自达一般在中文记录中作“胡天”或“祆”,然而汉代却有不少直接以天神称呼阿胡拉马自达的记录。

  公元173年,汉明帝的四世孙,陈王刘宠被国相师迁举报与前任国相“共祭天神,希幸非冀”,意图谋反。当时因为前一年刚刚发生勃海孝王刘悝谋反之事,灵帝不忍心再施刑罚。正好刘宠自辩所祭天神只是黄老君,为求长生不老而已。灵帝于是借坡下驴放过了刘宠。

  阿胡拉玛兹达神形象

  这里刘宠所祭之天神,就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马自达。此时佛教初入中国,尚未产生天神(提婆)的形象,不可能被刘宠拿去祭祀。而刘宠若真如其自辩只是求长生不老,那本来就不算犯事,也不需要灵帝赦免他。

  通过此例,我们可知汉朝时期中国内陆拜火教已经有一定规模,并且时人直接以天神称呼阿胡拉马自达。同理,公元221年的刘备登基诏书中,就有“告类于天神”的语句,也应当是为了统战蜀国境内的伊朗语系民族而加进去的。

image.png

  一直要匡扶汉室的刘备也借用过阿胡拉玛兹达之名

  上古伊朗民族的东渐

  俄罗斯境内出土的匈奴贵族形象残片

  那么,既然汉代的天神可以直接指向拜火教,我们是否可以说匈奴人和楚人共同的五月初五祭祀,是受到了拜火教影响呢?结合上古伊朗语民族的迁徙,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上古时代的伊朗语民族分布范围,远非今日可比。如在鄂尔多斯的朔方,就有渠搜国。以《隋书西域传》说法,沛汗(拨汉那)就是古渠搜国。可知朔方的渠搜是一支从费尔干纳盆地方向迁来的伊朗语民族。蒙恬曾率秦军进入河套,筑亭障以逐戎人,应当驱逐的就是这些渠搜人。

image.png

  义渠人是先秦时代较为东方的吐火罗系居民

  渠搜附近还有大名鼎鼎的大义渠,他们是吐火罗人分支。霍去病击破匈奴,取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正好和拜火教里以金人祭天符合。“金人祭天“之地,有的史家补充说中原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占云阳后,祭天地才迁到匈奴去。云阳一带最初是义渠人的活动范围。祭天地的迁移,实际上就是信仰拜火教的义渠人为秦并吞之后,一部义渠人逃到匈奴并将金山带去匈奴的明证。

  北方匈奴人曾与多个伊朗语民族接触,受到拜火教影响并不奇怪。南方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知道楚人尚火、尚赤,《列子》《孟子》又说楚人以南有“炎人之国“,可见在南方也有拜火教活动的踪迹。

image.png

  走西南路线联通外部世界的楚国 一样有内亚伊朗系影响

  楚国有独特的官名“莫敖”,即上古阿维斯陀语中的moju,古波斯语中的magus对音。这个词在唐朝被译作“穆护”,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熟悉的拜火教教士称呼。

  楚国上层王室也有显著的伊朗特征。楚王王名多有“熊”字,根据考证是阿维斯陀语“ahura”和“君主”的变形。而芈月的“芈”姓,则和著名的米底(media)相和。后者相传是穆护制度的起源地。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楚人的伊朗语上层与荆楚的越人接触,产生类似”泰伯奔吴“的效果,自然也将其拜火教节日带到百越之中。并且这拜火教节日必定是一重大节日,以致于匈奴和楚人远隔万里,仍然能固定在五月初五进行祭祀。

  大名鼎鼎的芈月 其姓氏源自伊朗的米底地区

  波斯新年的祭祖活动

  阿塞拜疆人庆祝诺鲁孜节时的摆放的贡品

  我们回到前述《隋书》提到的石国情况,其中说石国人在正月六日将骨瓮“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拜火教徒自己有祆教历法,怎么会按中国的正月来巡绕?但如果理解为波斯的正月,问题就好解决了。

  按拜火教传统,在波斯新年(纳乌鲁兹)的第六日,贵族会扮演波斯历史上的大英雄伊玛(Yima)。这是艾维斯陀语的称呼,现代波斯语称作贾姆希德(jamshid),传说他曾经统治波斯700年。

image.png

  一座中亚的拜火教神庙

  按阿拉伯史学家比鲁尼的说法,纳乌鲁兹后的第六天,大英雄伊玛会战胜恶魔,重返人间。届时人们将会看到两个太阳。因此伊玛也是太阳神的化身。除此之外,伊玛还有多种形象存在,粟特壁画中就不少将其描述为掌管地狱之门的神祗,简单讲就是死神。粟特人因此选在这一天进行祭祖,这与前述石国、高车人在祭天之时不忘祭拜祖灵是完全一致的。

  阿拉伯人的史书则还对伊玛的形象做了补充,伊玛经常以手持长生药草的形象存在,使人类可以免去疫病、战争和死亡。内亚系民族蹛林中扔下柳枝或其他树木,以及南方的楚人在端午用艾草或者其他草木祈祷驱逐疫病,应当有一定内在的关联。

image.png

  今天的阿富汗人依然会庆祝诺鲁孜节

  总而言之,匈奴和楚人共同存在的五月五日祭祀活动,有其共同的伊朗文化起源。随着上古伊朗语民族东迁之际,拜火教神祗的形象也传到东方,其中就包括对伊玛的祭祀活动。包含了祭天、祈祷、祭祖、除病的活动。这些习俗东传后,分别和百越人/匈奴人接触,融入当地习俗产生了新节日。

image.png

  今天的西域本地居民也会庆祝诺鲁孜节

  最后,我们还是从匈奴的实际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龙城”或者“龙神”跟中原的龙实际上也并无关系。端午节中的龙,应当是百越的本土产物。当伊朗语民族分别与越人、匈奴人接触以后,节庆形式已经大大改变,其内容可以说大相径庭,只剩下相同的五月初五日期。自然,匈奴人也会过他们的端午节,但并不会去吃粽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匈奴有着怎样的军事制度?匈奴是怎样发展经济的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image.png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又以马最为重要。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image.png

  1世纪—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