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世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周秦至明清,相继有九个统一的王朝。其间,王朝治世和盛世的出现,作为历史画卷中的亮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谈论的中国古代治世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应是“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而西周文明、“汉武盛世”和“开元盛世”,则是三大治世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周、西汉、大唐三个王朝文明的成就与影响是辉煌而久远的。西周礼乐、汉族、汉人、汉语、汉字、汉学和唐人、唐服、海外唐人街,即是西周、西汉、大唐文明流传至今并得到世人认同的文化符号 。

治世

治世——管理国家

治世和盛世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很多残暴的君主,但也不乏很多英明的君主,这些英明的君主在自己执政的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英明的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不同的名字,比如说隋文帝开皇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父子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等等。

image.png

  但是在历史上,除了“XX之治”之外,还有一个用来形容国家繁盛的词汇,这个词就是“盛世”。“盛世”明显是大于“之治”的,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中,“盛世”只出现过两次,期间的文化和经济都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顶峰。

  我们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巅峰,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顶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康雍乾盛世”,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那一朝有三代连续的帝王都是英主的话,这个朝代一定会迎来一个高峰,康雍乾盛世就是这样。

  人们称它为康乾盛世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雍正执政的那短暂的13年,这是很不应该的,在康熙执政的晚期,清朝的官场上和民间都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风气,这是康熙晚年以宽仁治国造成的,在雍正即位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惩治贪墨,肃清吏治,使得国库丰盈,吏治清廉,百姓安定,为乾隆的即位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虽然有很多人对康乾盛世是不是真的繁荣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更像一个笑话,因为在这段时期,清朝出现了一些政治僵化,闭关锁国,文字狱,民族不平等的情况。但是它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出了领土上成为了汉唐之后的最大,人口也到达了明朝的两倍之多。

  如果大家对康乾盛世依旧有不同一件的话,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盛世一定会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个盛世就是“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执政时期开创的盛世,人们常常说盛唐,盛唐就是这个意思,盛唐盛在文化,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有璀璨的唐诗。盛唐还盛在经济,当时的唐朝辐射甚广,八方来朝,众国咸服,靠的不是武力上的政府,而是文化上的征服。

  汉后来成了民族的名字,而唐则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如今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依旧被称为唐人街就是这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出世的道家是怎么治世的?跟儒家有什么不一样

  道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自化,逍遥处世,所以道家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适应现实社会。事实上,如果对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对道家和老子庄子的理解都太狭隘,我们很多时候误会了道家。

  一、道家是讲入世的

  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诸子百家一样,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满满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们都在思考怎么重建社会秩序,道家怎可能置身事外,正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谈所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道家人物的身份

  其次,大家都认为道家学者来自隐者,但是,汉代学者刘向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历史上,知名的道家人物很多出自史官,如老子、太史儋、司马谈等人。史官是做什么的,总结历史成败得失,你能说他们不关注安邦治国之道吗?

  三、道家不仅以老庄为代表

image.png

  大家提到道家必谈老庄,但是道家还包括黄老学派、杨朱学派两个派别,黄老道家,以治国安邦为己任,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推进了道家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老庄派和杨朱派,虽然不直接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但都是构建现代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精神。

  四、道家的发展历史

  从道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春秋战国影响最大的是讲究经世致用安邦治国的黄老派,黄老派不但是道家学派中的正统,而且在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在战国晚期甚至形成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后来,汉武帝“独尊儒家”,黄老派才由盛而衰,及至魏晋,玄学兴起,老庄派取代黄老派成为道家正统。

  五、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在治国实践上,道家也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齐威王治下的齐国,吕不韦执政的秦国,乃至文景之治,道家都起到了重大影响。即使后来儒家成为正统时期,统治者也没有完全放弃道家,正如汉宣帝说所言“霸王道杂用之”。“外儒内法”,“外用儒术,内用黄老”。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对《道德经》有过注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黄老思想都发挥了极大作用,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治世的人是谁?

  用酷吏祸害百姓,冤死者无数。府兵制崩溃,均田制解体。前线士兵因为败仗大量的死亡,国内百姓流离失所,逃户过半。这内政也不会比慈禧好多少。《旧唐书》列传38韦嗣立传记载,韦嗣立上疏: 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酷吏横行、冗官、财政紧张等等

  武则天其实和慈禧差不多,对内酷吏治国,祸害百姓,对外丧权辱国丢地打败仗。李治一死,武则天时期被四面八方的蛮夷打成废物了。被后突厥、契丹、奚、吐蕃、靺鞨、突骑施轮流吊打。后突厥夺漠南漠北,南下血洗河套。原始部落契丹直接杀进河北,把幽州冀州等地给屠了,营州辽西一带基本被杀成无人区。号称武周第一将的王孝杰被契丹打的坠崖而死。素罗汗山之战,武周被吐蕃歼灭十几万。西域的突骑施乌质勒攻占碎叶镇和庭州

  以李唐之强硬生生被武曌败掉一半疆域,换了赵宋百分百是提前崖山的,她的各种贴心小棉袄有多么得民心,看看张家两小白脸和来俊臣可知,或者我们说说要屠灭整个河北的武懿宗。

image.png

  还包括摧毁均田制,礼佛为登基做声势,乃大肆赏赐和尚 尼姑田产,复大肆扩张官僚队伍,一个九品官永业田就有两百多,武曌登基前造声势扩张的冗废官员成千上万,所授田产无虑数十万亩,要制造多少土地兼并?多少失地流民?

image.png

  为了扫裴行俭的面子,斩杀投降的突厥叛魁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博。后突厥汗国自此失去对唐朝信任,势逼唐朝六十余年,让唐朝嫁皇室子孙给突厥人的女儿,还点名道姓只要李唐子孙,简直是有多大台面丢多大脸,为了让突厥帮她镇压契丹,乃割让丰、胜、灵、夏、朔、代六州降户,割让大片土地,突厥兵锋直逼黄河,一度占据黄河以北大片土地,武周复要诛杀所有河北与孙万荣叛军有交集的百姓,将他们逼到契丹,武曌末年,户口流散过半。外敌四处都有,均田制彻底败坏。府兵制崩溃,募兵招不到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刘表:生不逢时,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

  我们还记得曹操说过这么一句话吧,“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这话骂的够狠的,一褒一贬,字字见血。人家常说“虎父无犬子”,这话放在孙坚的身上确实是合适,但是放在刘表的身上呢?

  对于刘表,我们没有给予他过多的同情,更别说是青睐了。在我们的印象中,他简直就是个草包,仿佛不值得一提。那么,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看看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的评价,他说如果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了。真是与曹操相反,可是这是三国,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因此曹操显得是如鱼得水,而他却只能在一旁当看客,仿佛是时代的弃儿,天下跟他没有半分关系似的。

image.png

  说起这个刘表,出身与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三国志》说他“身长八尺余,姿貌甚伟”,一米八开外的样子,也算是一表人才了。在汉末三国那个看颜值的年代,足可以占得一席之地。容貌漂亮也就算了,关键是“少知名,号八俊”。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裴松之的注:

  “张璠汉纪曰: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褚恭、刘祇、田林为八友,或谓之八顾。汉末名士录云: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符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

  关于“八俊”有两个版本,反正不管哪个版本里都有刘表,可见他的才能不一般,可谓是少年得意了。

  如果按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怎么着也会成为一个名士。刘表年轻时是太学生,也有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他参加了当时的太学生运动,这个“八俊”正是这么来的。可惜的是,在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清流派遭到打击。作为其中的一员,刘表从此走上了逃亡之路。

image.png

  光和七年(184),党锢之禁解除,这些清流派也自然被启用了。就这样,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出任北军中侯。仿佛命运又一次眷顾他,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正好这时董卓入京,废了少帝,立刘协皇帝。于是朝廷“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这个刺史在汉武帝时就设立了,本来是朝廷外派去监察地方官的,属于监察系统,品阶较低,是没有治权的。刺史虽然官阶小,但架不住权力大,于是后来便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成为了真正的地方长官。刘表此时正好担任的就是这个职位,这可是“天高皇帝远”,真的是一方诸侯了。

  但生逢乱世,哪能这么轻易就上任呢?裴松之注说:

  “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顿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孙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也真够倒霉的,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朝廷把荆州这块烫手山芋交到刘表的手上。而他这一年正好48岁,正是春秋鼎盛之年,经历的起伏、波澜自然也就多了。他单骑入城,说服了荆州大族蒯氏蔡氏,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才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在荆州站稳脚跟以后,刘表和别的诸侯还真不一样,别人是希望开疆拓土,而他则只求保境安民。他没有秣马厉兵,扩充实力,而是兴办学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他的教育背景就知道了,他本是太学生,且他的师父就是当时的经学名家王畅。所以他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个地地道道的的儒生。儒家最为重视的就是教育、教化作用,主张协和万邦,不提倡无罪而征讨别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儒家一贯的主张,刘表也正是贯彻了这一点。

  刘表的荆州在当时来说有点像今天的瑞士,是个“中立国”,不参与任何战争。也正是这样,荆州相对于别的地方来说较为安定,吸引了一大批士民归附他,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一时之间,荆州也成了斯文荟萃、人文渊薮了,一些博学鸿儒闻风来附,形成了所谓的荆州之学。没想到在这乱世之中,竟然还有一个地方能安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就从这一点来说,刘表功莫大焉,起码以一己之力大庇天下寒士,为斯文延续了血脉。

  唐长孺先生生《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中说:“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这么说,是否有些夸大呢?我们看看史书就知道了。

  由于荆州的政治较为清平,所以引得一大批学者源源不断地从关西、兖州、豫州等地来投靠,光这些学者就有上千人之多。而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学者们受到资助,亦能得到保护,因此都能醉心于学术。刘表还设立学官,博求儒士,又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并称之为后定。这时的斯文之盛正如《荆州文学记官志》所记载的那样,“乃命五业从事宋衷新作文学,延朋徒焉······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背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

  刘表办得这都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当然也有点不合时宜,正如曹操的谋士郭攸评价他是“坐谈客耳”。的确实这样,文化建设当然得搞,这是远见,但光搞这些远远不够,还要加强自己的实力,能够在虎狼环伺的群雄时代立得住脚才是当务之急。曹操就比他务实得多,人家不也搞了一个“建安文学”嘛,可是人家也没忘了打仗啊!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孰先孰后、谁轻谁重,还真是应该掂量掂量的。

image.png

  另外,儒家讲求“修齐治平”,他连自己的家都没管好,以至于出现兄弟阋于墙的惨剧。凭一己之喜好,听信谗言,废长立幼,犯了国本之大忌,这也为他的倾覆埋下了祸根。曹操为何会说“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不就是因为他的儿子只会争权夺利,白白让他人渔利,断送了祖宗基业嘛!

  或许刘表真的是生错了时代,他才是三国时代真正生不逢时的第一人。或许贾诩说得对,“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张靖龙先生也说:“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文化扩张战略只能被人当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

  的确实这样,刘表是生不逢时。如果生在了太平年代,就是清流名臣,可惜他偏偏生在了这个乱世,他就只能以一个“草包”的形象出现于历史舞台。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保持宽容,怀有一点同情心。因为三国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时代,不光有战争、权谋、爱情······还应该有文化追求。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三国,才是一个大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亦指治理世界或者全球事务。最为著名的治世之道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