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

"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状元

状元 --殿试第一名

古代唯一的女状元,进宫后却扑朔迷离,最后是死是活都不知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中国历史上诞生了700多位状元,在那么多状元里面只有一位女状元。当然,这里不算现在的状元,现在的状元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最多的,现在每省每市甚至每个县都有状元了,还有什么单科状元。

blob.png

  这个女状元的名字叫傅善祥,是南京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叫傅鸾祥,她们出身书香人家。在她们十多岁的时候,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定都南京。姐妹俩参加了太平天国的“女馆”,所谓女馆其实就是女营。女营由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领导。

blob.png

  当时太平天国男女是分开的,哪怕夫妻也是每个月最后一天才能同房。当然,这个规定对于太平天国的大佬来说,是不适用的,对于天王等等大王们来说,心有多宽,后宫就有多大。傅善祥在女营的生活倒也相对平静。

  后来,杨秀清觉得太平天国需要人才,也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依瓢画葫芦实施了科举制度。但是太平天国总体来说,对知识分子是不尊重的。读书人在太平天国那里往往被用来当文案,做先生。像晚清牛人钱江、王韬以及从国外回来的容闳一开始都去太平天国转了一圈,一看就知道怎么一回事,于是都走了。

  无论怎么样,太平天国至少走了开科取士这一步。而让后来不少人亢奋的是,太平天国推崇男女平等,科举考试也开了“女科”。傅善祥参加考试,没有想到的是一举中了状元。那一届里,还有女榜眼钟秀英、女探花林丽花,这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blob.png

  中了状元的傅善祥被东王杨秀清挑走,被任命为侍史,整整资料文书什么的,和现代的女秘书差不多。不久,傅善祥还被杨秀清封为“恩赏丞相”。恩赏丞相是什么官职呢?听起来比较高大上,实际上也就只能听听了。杨秀清一口气可以封几百个“恩赏丞相”,所以不值钱,和现在到处都是的“经理”差不多。到了后期,在太平天国内连“王”都不值钱了。

  杨秀清当时已经有了66个妃子,这个数量确实不少了。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实际上后宫妃子多于66位的皇帝其实并不多。杨秀清发扬山不厌高,妃不厌多的精神,看上了傅善祥。傅善祥长得还算标致,更主要的是傅善祥有些文化,和原来的妃子一对比,别有一番风味。就这样,傅善祥就从女秘书沦为杨秀清的玩物了,至于处理文书之类的工作就不重要了,服务工作成了女状元的要务。

blob.png

  太平天国领导层生活的腐化其实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内讧,而且还是创业阶段的内讧。这种内讧还不是传统上有节制的宫廷政变,而是一开始就收不了手的。洪秀全先借韦昌辉之手杀了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多人,秦淮河都被染成了红色。接着又把韦昌辉给灭了,实力派大将石达开万幸中捡了半条命,带着忠于自己的队伍外走。而傅善祥也在这场天京事变中不知所终,有人说她被杀了,也有人说她跑到了上海租界改名换姓了。

  太平天国展示了人性之恶,傅善祥这位唯一的女状元,不过是其中的牺牲品之一,状元的名头就是多些情趣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史上唯一做到宰相的武状元,为何门前不设守卫不关门?

  郭子仪唐朝有名的的将军,他一生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深得唐朝皇帝的信任。

blob.png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居首位,唐玄宗就晋升他为中书令,并封他为汾阳郡王,王府就在长安城内。但是自从郭家住进了王府后,就每天开着府门,也没有守卫,无论是谁都可以随意进出,不需要通报,府中的人也不会阻拦。

blob.png

  有一次,郭子仪有位部下被调职,这个部下就想向郭子仪辞行,一到王府门也没见一个下人,就走了进去,到了内院后,就发现,郭家的夫人和少爷小姐们在洗漱,郭子仪在旁边帮忙倒水,递毛巾,自己还做起下人要做的事情。

  这个部下回去之后就和家里人说起此事,然后就被传开了,人们就把此事当成了一个谈资。郭家的儿子知道后,就有点生气,就劝郭子仪说,希望郭子仪能同意关上王府的大门,像其他王府一样不要让人随便进出,以免闹出笑话。

blob.png

  郭子仪就对儿子们说:“现在郭家是位居高位了,只能退不能进,本来我是想隐退的,但是朝廷还需要我。如果我们关上了大门,又有森严的守卫,其他小人会趁机陷害郭家,而我们敞开大门,无论是谁都可以进,那就不会被人抓住了把柄,可保郭家平安。”郭家儿子们听后,豁然开朗,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更加钦佩。

  而郭子仪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两次为相,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做到宰相位置的,军功最显著的武状元。

  有人评价他,因为有了郭子仪唐朝有了20多年的稳定,而他八十五岁去世,也留下非常多子孙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这位皇子才高八斗,偷偷参加高考竟高中状元

  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就跟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差不多,就是考试。那么竟然是考试那自然也会有排名。状元是排名最高的那一个人。但是古代和咱们现在又有一点不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这就意味着想要当官,或者说想在仕途上走的更远的人,才会参加。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人作为皇帝的儿子,还去偷偷参加科举考试,最后还高中状元,他就是赵楷。

image.png

  赵楷是宋徽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楷深得宋徽宗的真传,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宋徽宗总是能从赵楷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宋徽宗对赵楷也是宠爱有加。

  身为皇子,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赵楷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与众不同,他的出生注定了荣华富贵集于一身,自然不需像想要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一样,日夜苦读,奋笔疾书,把希望寄托于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改变一生。

image.png

  但是,赵楷和其他的皇子不一样,因为沉迷于文学研究。就想要跟同样有才华的人一较高下。而那个时候,科举考试就会齐聚各路文化豪杰。赵楷也就动了参加科举的心思。贵为皇子的赵楷,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就这样,赵楷隐姓埋名,偷偷出现在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场上。

  赵楷是一个靠实力吃饭的人,文采出众的他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进入了殿试。在殿试环节中,他也一样保持出色的发挥,最后成功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之后,赵楷找到了宋徽宗,跟他交代了全部实情。宋徽宗听了之后,内心当然是十分欣喜,自己的儿子能够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做父亲的怎么可能不欣喜。

image.png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徽宗还要考虑到天下世子的想法,为了杜绝这样的闲言碎语,宋徽宗便让当年的榜眼王昂成为状元。

  这样的赵楷,如果身在一个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之下,一定会有所作为。这可惜那个时候的宋朝动荡不安,四面楚歌靖康之变中,金军攻破开封时,赵楷与其他的皇室宗亲一起被金人俘虏。赵楷最终被押到了北国,最后客死异乡。充满了可惜和遗憾,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残忍的时代所造就的遗憾。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此人科举考试成绩第一,却因为名字当不了状元

  此事发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在中国古代有殿试的说法,由问卷大臣和考官们考核考生卷面书写情况,给出一个成绩,此成绩综合最高者为状元,最后由皇帝钦点。在这一年的殿试中,一个叫吴情的考生出类拔萃,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image.png

  问卷大臣将这一结果呈了上去,殿上的传胪官大声宣读道:“本科一甲第一名——吴情,赐进士及第。”此时,坐在皇位之上的明世宗朱厚熜一听到状元的名字,十分不高兴,说道:“无情之人怎能位列科举榜首?”随后,朱厚熜又说道:“最近久旱无雨,我天天求雨,昨夜梦到天上打雷,应该找一个名字里有雷的人来当状元。”

  考官们面面相觑,却无法违背皇帝意愿。然而凑巧的是,成绩第三的考生名为秦鸣雷,于是就因此当上了状元,而吴情只能成为第三名“探花”。《万历野获编》中明确记载,“(世宗)以梦闻雷,即取秦鸣为首”。

  当时的民间还流传起了一首打油诗,所谓“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恰巧捡便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代状元的试卷长什么样?现在读书人看了都得低下头

  提到状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是古时候有状元,现如今也是有状元之说的,大家经常会在高考完看到说某某省的状元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状元和现在的含金量可不同,现在的状元多如牛毛,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但是在古代,状元纵观全国只有一个。关于古人的一切人们都很感兴趣,可惜只能通过文物或者史书来了解,只有清朝时期的人们留下了不少的资料,比如溥仪的声音和形象都已经通过技术保留了下来。

image.png

  状元的试卷

  在古时候,普通人想要翻身,想要走入上层社会,除了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制。实际上在现如今,想要改变命运,如果家庭很普通,最好的途径也是学习。言归正传,历史上有人一旦考中状元,他的试卷不出意外绝对会公布。

image.png

  字迹

  每次公布之后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前来观看,不仅是看,他们还会抢着抄录一份,除了看内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要模仿字迹。历史上曾有这个说法,皇帝选状元的时候,是非常重视试卷中的字迹的,他们模仿字迹是为了下次,能写出皇帝喜好的字迹。

image.png

  谁能相信这些都不是印刷的

  目前中国有一份状元的答卷已经被曝光,纵观历史,只有这一份保存至今,想必有不少人都知道,这份答卷便是万历时期状元赵秉忠的。这份答卷是由其后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第十三代孙觉得自己无法妥善保管,因此选择捐给了青州博物馆,状元答卷得以曝光,同时也成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image.png

  赵秉忠答卷

  赵秉忠在历史上颇有一番名气,根据记载此人从小便是出了名的神童,长大之后更是考中了状元,仕途也非常顺利,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有趣的是,历史学家们一开始怀疑这份答卷是假的,自古以来状元答卷都是皇家收藏,原件不会流出。

  经过鉴定这份答卷确实真的,这就令人不解了,尤其是这份字迹,现在能写到这种程度的人寥寥无几。

image.png

  如今有人总是宣扬读书无用论,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读书是改变命运最轻松的捷径,历史上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秦桧后人考上状元后拜祭岳飞,留下来这样一句诗

  多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要终生奉行的事情,在近几年各大媒体平台更是都在倡导国民多读书,中外有名的学者一直以来也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要多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也不例外,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平民翻身的好机会,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位机智的清朝状元如何向乾隆回答他的祖先是秦桧这样的问题。

image.png

  秦桧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每读一遍都令人对岳飞的遭遇惋惜不已,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好男儿竟然遭到奸臣的陷害,实在是令人心痛,真是恨不得回到岳飞那个时代,抓住秦桧把他痛打一顿,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这些后人也无可奈何。

  秦桧和他的老婆给岳飞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导致岳飞被抓入大牢并被处死,后人对秦桧这样的做法很痛恨,就给岳飞和秦桧夫妻三人刻了雕像,秦桧夫妻跪在岳飞雕像前,以示赎罪。

  不过,虽然秦桧夫妇死了,但是秦桧夫妇的后人在清朝乾隆年间还是存在的,在现在的南京市,夫子庙旁边就有一座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古宅,经科学人员的发现,这座古宅从前的主人是清朝一位状元的,这位状元叫秦大士,他是秦桧的后人。

  虽然秦桧背负了千古骂名,但是秦桧的后人秦大士倒是真的挺有出息的,能考中清朝的状元,也算是给自己祖先秦桧长面子了,按理说,这秦大士既然是秦桧的后人,肯定会被人骂的,但是,在乾隆年间还真没几个人骂秦大士的,毕竟南宋和清朝相距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了。

image.png

  现在,我就来说说这位秦大士,他是清朝第四十三位状元,他三十八岁的时候才考中状元,虽然,秦大士自小就聪明过人,而且有神童的称号,但这状元中的确实有点晚,不过,这官当的晚不要紧,官运顺就好,秦大士的官运就不错,考中状元以后在翰林院工作,后来还升到侍讲学士。

image.png

  之后,秦大士还被乾隆任命为太傅,教皇帝儿子们读书,这份工作可以说很不错,还令很多人眼红,但人红是非多,这不,由于秦大士一路下来官运都很好,升职也升的很顺利,可以说平步青云的蛮快的。

image.png

  于是,有人就嫉妒秦大士了,说这秦大士其实是秦桧的后人,这可就不得了,秦大士的祖先要是名声好点,还能给秦大士在仕途上添砖加瓦,但是有秦桧这样的大奸臣做祖先,还被人拿出来说的话,着实会给秦大士的官途造成影响。

image.png

  秦大士是秦桧后人的传言,后来还传到了乾隆那,乾隆也对此蛮好奇的,某天,乾隆就直接问秦大士你的祖先是谁,秦大士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愧是状元出身,秦大士这个回答很完美。其实,乾隆也不是不知道秦大士的祖先是谁,他只是想考验考验秦大士,没想到秦大士还是挺聪明的,他的回答让乾隆很惊喜。

  秦大士高中状元后,为保住皇颜,更是为改变数百年来,人们对秦氏后人的看法,竟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岳飞。在岳飞墓前,看到秦桧夫妇的塑像被反绑双手,长跪于此。秦大士沉思片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绝句情真意切,立场鲜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清代的大诗人赵翼,中了状元为何又被降为探花?

  赵翼是清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虽然仕途没有顺风顺水,但仍能名流千古。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翼曾差点中了状元,但在阴差阳错中屈居探花,赵翼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转折。

image.png

  早年赵翼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曾五次会试都落第了,乾隆二十一年他有幸被选调到了军机处上班,担任军机章京,令他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一身份让他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受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赵翼已经三十六岁了,他在这次恩科考试中获得了第一的成绩,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进贡,本来状元是稳了,但是乾隆皇帝在钦点状元时,却将他与王杰的试卷对调了一下,结果本为探花的王杰夺得了状元,而赵翼却只中个探花。为什么赵翼会丢了状元呢?这其实与当时的科举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在前一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状元和榜眼分别被毕沅和诸重光夺得,这在当时引发了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人认为二人皆为军机章京出身,因此能够在殿试中取得好成绩与阅卷的军机大臣偏袒有关。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御史眭朝栋上疏建言被杀一事,这让原本饱受非议的军机处更是处在了风口浪尖上,许多军机处大臣再也不敢上疏言事了。赵翼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参加了恩科考试,当时皇帝钦定的9位殿试读卷官中有两位军机处大臣刘统勋和刘纶,其中刘纶是赵翼的老乡,私交甚好。据记载赵翼为了避嫌,曾故意改变自己的字体,让二刘认不出他的卷子,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卷,但“事与愿违”,最终赵翼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乾隆皇帝之所以将二人名次调换,主要出于几个原因:其一便是赵翼的军机章京的出身以及与二刘的关系,这让乾隆皇帝对赵翼的成绩生疑。其二是为了均衡地区差距,清朝科举取士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状元往往被江浙一代的文人所得,因此乾隆皇帝试图平衡这一文化差距。在恩科考试中,第一名的赵翼为江苏人,第二名为浙江人,只有第三名王杰为陕西人,而且前两位又都是内阁中书,因此乾隆皇帝通过人工调整的方式来稳定全国局势。其三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乾隆时期陕西的局势不稳定,因此如果陕西人王杰成了状元,对朝廷拉拢当地的精英分子是有帮助的。总而言之,赵翼丢了状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寓意,成为皇帝巩固其统治基础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史上唯一可以考察的状元驸马郑颢,为何拒绝娶公主?

  也许是受到影视剧和各种文学作品的影响,大家会认为古代年轻的小伙考上状元之后,迎娶公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实际上,在中国可以考证的状元的名单中,只出现了一位“状元驸马”,他就是唐朝的郑颢。

image.png

  郑颢并不是寒门子弟,他的爷爷是前朝宰相郑絪。郑颢自幼饱读诗书,家境殷实,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按照郑颢以前的预想,在自己考中状元之后便要迎娶楚州(现江苏淮安)的卢氏为妻。本来郑颢可以做个兼得“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的人生赢家,但没想到的是,郑颢中状元后,却被皇帝看中,被选为万寿公主的驸马。

image.png

  万寿公主是唐宣宗的大女儿,因此,唐宣宗对她尤为宠爱。到了公主要嫁人的年龄,唐宣宗就开始满世界地给她找好夫婿。这时候,白居易的堂弟,也就是当朝宰相白敏中,就向唐宣宗推荐了郑颢,说这小伙子刚刚考上状元,又是前朝宰相的孙子,家世才能,都配得上公主。唐宣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暗自观察了郑颢好久,最后发现这小伙果然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很适合当自己的女婿,就赐了婚。

  白敏中一开始很开心,觉得自己促成了一桩好婚事。虽然知道郑颢有婚约在身,但谁不想娶公主呢。于是他就兴冲冲的跟郑颢说,没想到的是,这位小伙真不想娶公主。郑颢对卢氏用情很深,不想辜负卢氏对他的情意。但是,皇帝赐的婚哪能说退就退,于是,郑颢就采取了迂回战术,躲到郑州去避风头。白敏中将事情悉数告诉了唐宣宗,可唐宣宗就偏偏看上了郑颢,非他不可。白敏中没办法,只能用强硬的手段,把郑颢从郑州带回来和公主成亲。

  郑颢心里苦呀,但唐宣宗是自己的老丈人,又是皇帝,怨不得,只能把自己一腔怨恨发泄在媒人白敏中身上,伺机报仇。过了两年,白敏中卸下宰相的职务,出镇西北,走的时候跟皇帝说:“郑颢这小子对我怀恨在心,我走了之后,他肯定会肆意诬陷我,皇帝您可要把持住,不然我的小命可就不保了。”唐宣宗微微一笑,转身拿出一个木匣子给了白敏中,说:“你放心大胆的走吧,这事我早就知道了。这小子这两年来没少弹劾你,这里面放的就是他弹劾你的所有文书。”

  报仇不成,生活总是要继续的。郑颢和万寿公主的婚姻只持续了十一年,他就去世了。他和万寿公主育有一子,名郑韬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