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清代文宗的传奇人生与学术丰碑
2025-09-02 14:15:08

纪晓岚(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名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人。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与官员,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与跌宕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族渊源与早年求学:书香门第的熏陶

纪晓岚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其家族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从应天府上元县迁至献县,至纪晓岚已十四世。高祖纪坤为明廪膳生,以诗名世;曾祖父纪钰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祖父纪天申为监生,曾任县丞;父亲纪容舒则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纪晓岚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四岁启蒙读书,七岁参加童子试即获“神童”称号,十一岁随父入京,就读于生云精舍,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仕途浮沉:从科场失意到官场沉浮

纪晓岚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八年(1743年),他参加科试获第一名,却因自满导致次年乡试仅考四等。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以顺天府乡试解元夺魁,但次年会试因自负而落榜。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十一岁的纪晓岚终于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庶吉士,开启官宦生涯。然而,其仕途波折不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晓岚为其通风报信,以茶叶、盐封空信封暗喻“茶(查)盐严办”,被和珅告发,遭乾隆流放乌鲁木齐三年。三年后,他获召回京,重返中央文职机构,从此仕途渐入佳境,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

学术巅峰:总纂《四库全书》与《总目提要》

纪晓岚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莫过于主持纂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统筹三百六十余名学者,历时十三年,完成这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全书收录典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与此同时,纪晓岚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对每部书籍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开创了目录学的新范式。尽管《四库全书》的编纂因政治原因删毁部分书籍,备受争议,但它仍被誉为“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文学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与诗文成就

除学术贡献外,纪晓岚在文学创作领域亦成果丰硕。其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借鬼狐故事批判社会虚伪,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齐名,被著名作家孙犁誉为“直到目前,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其他同类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此外,纪晓岚的诗歌清新自然,如《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中“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一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富春江的秀美风光。他还著有《纪文达公遗集》三十二卷,收录诗文作品,展现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轶事典故:幽默与智慧交织的民间形象

纪晓岚的民间形象,因诸多轶事典故而更加鲜活。他烟瘾极大,定制可装三四两烟丝的大烟袋,人称“纪大烟袋”。一次,他因烟袋未灭,靴内失火,狼狈不堪,却以幽默化解尴尬。他与和珅的关系亦被民间津津乐道。尽管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但事实上,他们更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纪晓岚则内敛圆滑,二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纪晓岚曾为和珅新亭题“竹苞”二字,乾隆点破其意为“个个草包”,令和珅羞怒,却也展现了纪晓岚的机智与诙谐。

历史评价:多面人格与复杂遗产

纪晓岚的一生,既有卓越的学术成就,也有颇受争议的个人生活。嘉庆帝御赐碑文称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高度评价其文学与政治才能。清代学者洪亮吉赞其“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鲁迅则评价他“处世贵宽,论人欲恕”。然而,纪晓岚也因包庇亲族、泄密卢见曾案等行为,被批评“私情重于法理”。在学术上,《四库全书》的编纂虽保存了大量古籍,却也因政治删毁而备受争议。尽管如此,纪晓岚仍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与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文彦博:北宋政坛的定海神针与翰墨大家

  在北宋四朝更迭的政坛长河中,文彦博以九十二载人生跨越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其仕途轨迹如同一部浓缩的北宋政治史。这位集政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既以铁腕平定王则起义、整顿军政,又以"耆英会"雅集引领士林风尚,更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