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雍、孙乾:刘备创业初期的隐形支柱
2025-11-10 16:58:16

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以“仁德”为旗帜,从织席贩履之徒成长为割据一方的汉中王。这一传奇历程的背后,除了关羽张飞等武将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简雍孙乾两位谋士的默默支撑。他们虽无诸葛亮“隆中对”的惊世谋略,却以独特的外交智慧与忠诚品格,为刘备在荆州立足、夺取益州等关键节点铺平道路,堪称蜀汉政权最早的“隐形支柱”。

一、简雍:发小谋士,外交破局的关键先生

简雍与刘备同为涿郡人,自幼交好,是刘备集团中资历最深的元老之一。其角色定位可概括为“外交使者”与“行政助手”,在刘备创业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荆州立足的幕后推手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荆州牧刘表。此时刘备已历尽失败,急需在荆州站稳脚跟。简雍以左将军从事郎中的身份,频繁奔走于荆州士族之间,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为刘备积累人脉。例如,他协助刘备与荆州豪族蔡氏、蒯氏建立联系,甚至说服刘表将新野作为刘备的屯兵之地。这一系列操作使刘备在荆州获得“客卿”地位,为后续“三顾茅庐”招揽诸葛亮、整合荆州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益州争夺的和平使者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蜀抵御张鲁。简雍随行期间,以“风议简傲”的性格与刘璋建立私交,成为刘备与益州势力沟通的桥梁。当刘备与刘璋决裂后,简雍再次展现外交才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兵围成都,为避免屠城损害声望,命简雍入城劝降。简雍以“共乘一车”的礼仪打消刘璋顾虑,最终促成和平交接。此举不仅使刘备以最小代价夺取益州,更保留了当地士族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感。

(三)行政体系的润滑剂

简雍虽非顶级谋士,却深得刘备信任。他常以“箕踞倾倚”的随性姿态与刘备议事,甚至在诸葛亮面前也“独擅一榻,项枕卧语”。这种不拘礼节的相处模式,既体现了刘备对他的包容,也反映出简雍在行政事务中的独特价值——他擅长协调各方矛盾,维护团队稳定。例如,在刘备推行禁酒令时,简雍以“行淫器具”的幽默比喻劝谏刘备放宽尺度,既保全了法令威严,又避免了过度执法激化矛盾。

二、孙乾:忠诚使者,困境中的稳定器

孙乾由郑玄推荐给刘备,虽无显赫家世,却以“秉忠将军”的封号和武侯祠文臣廊第二位的排位,彰显其历史地位。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刘备最艰难的时期,堪称“逆境中的忠诚典范”。

(一)流亡路上的外交纽带

从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刘备历经多次流亡:先依附袁绍,后转投刘表。每次投奔新主前,孙乾均作为使者先行沟通。例如,他成功说服袁绍接纳刘备,又在袁绍败亡后转赴荆州,为刘备争取到刘表的庇护。这种“外交缓冲”策略,使刘备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有喘息之机。

(二)荆州时期的资源整合者

刘备屯驻新野期间,孙乾协助其整合荆州资源:一方面,他通过与荆州士族交往,为刘备招揽人才(如伊籍、马良等);另一方面,他参与管理军需物资,保障刘备军队的补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时,刘备能迅速组织百姓撤退,孙乾在后勤协调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三)益州战后的制度建设者

刘备夺取益州后,孙乾被任命为秉忠将军,参与政权建设。他虽无具体政绩记载,但《三国志》评价其“见重如此”,说明他在行政体系中有一定话语权。结合其早年经历推测,孙乾可能负责外交礼仪、文书处理等事务,为蜀汉政权规范化运作提供支持。

三、简雍与孙乾:被低估的创业基石

相较于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远见,简雍、孙乾的贡献显得“琐碎”却不可或缺:

时间维度:他们从刘备起兵初期便追随左右,见证并参与了所有重大决策,其忠诚度远超后期加入的谋士。例如,简雍在刘备最落魄时仍“随从周旋”,孙乾则“自始至终未尝离弃”。

功能维度:在诸葛亮、庞统、法正等顶级谋士尚未加入时,简雍的外交斡旋与孙乾的资源整合,填补了刘备集团在战略规划与战术执行间的空白。

文化维度: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刘备“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简雍的随性、孙乾的忠诚,与刘备的仁德形成互补,共同塑造了蜀汉政权“宽以待人”的文化基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宁成:西汉酷吏的崛起与覆灭

  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宁成以酷吏之名掀起过腥风血雨,其人生轨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以雷霆手段镇压豪强,又因暴戾性格埋下覆灭祸根。这位从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走出的郎官,最终以株连有罪、家族粉碎的结局收场,其命运沉浮折射出西汉酷吏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