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旻:清廉刚正的北宋名臣与他的历史回响
2025-11-04 15:43:48

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大名)走出一位以清廉刚正、勤政爱民著称的官员——范旻。作为宰相范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品格,在岭南治理、漕运改革、地方行政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后世对他的评价,既聚焦于其政绩与操守,也因一桩“擅市竹木”的弹劾案而平添复杂色彩。

一、后世评价:清廉与能力的双重赞誉

范旻的仕途始于父亲范质的荫庇,却以实干赢得认可。宋太宗赵光义曾评价他“持法平允”,这一评价源自其任大理正事期间公正断案的记录。在岭南邕州(今广西南宁)任知州时,他以“割己俸市药以给病者”的举措,治愈数千百姓,并将药方刻石置于厅壁,彻底改变当地“轻医药、重鬼神”的陋习。这一政绩被《宋史》载入《循吏传》,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作为漕运专家,范旻的才能更获皇帝信任。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委任他“勾当淮南诸州并淮北徐、海、沂等州水陆计度转运公事”,并特许“便宜从事,不用一一中覆”。他“岁运米百万石给京师”,被时人赞为“有心计”。这种信任延续至宋太宗朝,他先后任考功郎中权知两浙诸州事、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等职,成为北宋财政与地方治理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范旻的仕途因一桩“擅市竹木”案戛然而止。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他因受人请求为官府购买竹木未获朝廷批准,被王仁赡弹劾,贬为房州司户。这一事件在后世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他“书生意气”不懂官场规则,也有人指出其“不专权、不贪污”的品格反成弱点。尽管如此,宋太宗仍保留其基本待遇,次年又将其调任唐州,足见对其能力的认可。

二、轶事典故:刚正与温情的交织

1. 邕州御敌:血染战袍的坚守

南平定后,范旻任邕州知州兼水陆转运使。南汉旧将邓存忠煽动2万余人攻城,围困70余日。范旻“屡出亲战,矢集于胸”,仍“督战激励将士”,甚至在伤势恶化时“坚垒固守,十五遣人求援”。待援兵至围解,宋太宗赐玺书褒奖,并命肩舆抬其回城。这段经历被《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记载,成为其“忠勇”品格的生动注脚。

2. 杭州废苛政:为民请命的实干家

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后,范旻任考功郎中管理两浙。他发现当地“徭役赋税繁重琐碎”,连“柴米、蔬菜果品、簸箕扫帚”皆需征税,遂上书请求“悉数取消”。宋太宗采纳其建议,废除多项苛政,减轻百姓负担。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北宋对江南的统治,也让范旻赢得“民本”官员的美誉。

3. 擅市竹木:清廉背后的制度困境

范旻被贬的直接原因是“受人请求为官府购入竹木”。按制度,此类采购需朝廷批准,但他可能因“京城做官谨小慎微与危险”而疏忽。这一事件暴露了北宋官场“人情与规则”的冲突:范旻的清廉使其不愿贪污,但“摆不脱的熟人关系”又让他陷入程序瑕疵。后世评价此事时,既感叹其“不知官场险恶”,也反思制度设计对清官的束缚。

三、历史回响:清廉品格的永恒价值

范旻的遗产,不仅在于政绩,更在于其“清廉自守、为民请命”的精神。他继承了父亲范质“不贪污受贿、周济无依者”的家风,甚至在岭南“以己俸购药”的举动,成为北宋“循吏”的标杆。尽管因“擅市竹木”被贬,但宋太宗未否定其能力,后世史家也未掩盖其功绩,这种“功过分明”的评价,恰恰体现了历史对清廉与实干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李陵,为何被武帝满门抄斩?

  公元前99年,浚稽山血战八昼夜的硝烟尚未散尽,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已席卷长安。李广之孙李陵,这位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十一万铁骑的孤胆将领,最终因叛国降敌的罪名被满门抄斩。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悲剧,既是个体命运与帝国意志的激烈碰撞,更是权力逻辑与人性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