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虎臣凌统:逍遥津上铸忠魂
2025-11-17 15:17:25

在三国乱世的风云中,东吴阵营涌现出诸多能征善战的猛将,凌统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将星。他以勇猛无畏的战斗姿态和忠诚不二的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在逍遥津之战中的表现,更是堪称壮烈,令人动容。

少年英才,崭露头角

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省余杭区)人,是凌操之子。凌操轻侠有胆气,在孙策初兴兵时便追随左右,常作先锋首当其冲,奔驰山越,战功赫赫,后迁升为破贼校尉。建安八年(203 年),凌操随孙权征讨江夏,先登进入夏口,斩杀黄祖的先锋,却因轻舟独进,中箭矢而死。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凌统,左右之人多数对其年少武勇赞誉有加。孙权念及凌操死于国事,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让他统领父亲生前的兵士,凌统由此开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此后,凌统随军征战,屡立战功。建安十三年(208 年)春,他跟从孙权攻黄祖,力战有功,任承烈都尉。后又随周瑜破曹军于赤壁,迁校尉,复拜荡寇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 年),他随军攻破皖,升为荡寇中郎将,领沛相,又随吕蒙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任右部督。这些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使他在东吴军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年轻将领。

逍遥津上,舍生忘死

建安二十年(215 年)八月,逍遥津之战爆发。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却遭遇曹魏将领张辽的顽强抵抗。张辽率领七千守军,在孙权久攻不下、决定退军之际,突然发动奇袭,率领精锐部队猛打猛冲,直逼孙权所在位置,距离孙权最近时仅有几步之遥,局势万分危急。

当时,凌统就在孙权身边护卫。他见状毫不犹豫,立即率领所部三百亲兵,拼死保护孙权突围。这三百亲兵在凌统的带领下,如猛虎下山,与张辽的追兵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防线,为孙权争取撤退的时间。然而,敌军势众,凌统的亲兵逐渐陷入困境,一个个相继战死,但凌统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在孙权身边,直至将孙权安全救出包围圈。

然而,危险并未就此结束。当孙权成功突围后,敌兵仍在身后紧追不舍。若无人阻拦,孙权依然难以逃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凌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猛和忠诚。他孤身一人回身反杀,冲入敌阵,与敌兵展开近身肉搏。他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如砍瓜切菜一般,斩杀敌兵数十人。但敌军众多,凌统逐渐身受重伤,多处负伤的他血流不止,体力也渐渐不支。

为了不被敌军俘虏,也为了继续保护孙权,凌统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穿着厚重的铠甲潜入水中很深的位置。敌军士兵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甚至连呼吸的气泡都看不到,只能一通乱射之后无奈撤退。凌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

战后余波,情深义重

凌统脱险后,心中悲痛万分。他心痛自己的三百亲兵全部战死,无一人生还,这些亲兵跟随他多年,与他情同手足,如今却都为了保护孙权而牺牲。他悲痛得无法自持,泪水夺眶而出。孙权见状,深受感动,他抽起自己的衣袖为凌统擦泪,安慰道:“公绩,死的已经死了,只要您还活着,何患无人?”孙权深知凌统的忠诚和勇猛,也明白这场战役的惨烈,他对凌统的安慰既是对凌统的认可,也是对这场战斗中牺牲将士的缅怀。

随后,孙权任命凌统为偏将军,以表彰他在逍遥津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凌统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东吴将士的一种激励,让其他将士看到,只要为东吴尽忠效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历史回响,精神永存

逍遥津之战,凌统以三百亲兵对抗张辽的精锐部队,虽最终亲兵全部战死,但他成功保护孙权突围,其英勇事迹在东吴军中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将士们的榜样。他的忠诚和勇猛,不仅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和重用,也为后世所敬仰。

《三国志·凌统传》称赞他“亲贤礼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这短短几个字,高度概括了凌统的优秀品质。他不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武将,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在平日里,他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心胸宽广,任人唯才,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凌统在逍遥津之战中的表现,是他一生英勇事迹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担当。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三国历史的长河,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乾隆朝奇案:李侍尧死罪脱身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帝王心术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震惊朝野。这位被乾隆帝誉为督抚中最为出色的封疆大吏,因收受下属贿赂三万余两白银被查实,按《大清律例》当处斩立决。然而,这起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经历了三次死刑判决、两次赦免的戏剧性转折,最终以李侍